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enau

2016-09-02 20:52:50

青春與熱血背後還有地區的開發歷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得不說從前年到今年,我一直被香港獨立製作的小成本電影還有新導演所表現出來的誠意和真誠所打動。《點對點》、《哪一天我們會飛》、《十年》,到今年《樹大招風》、《幸運是我》到《點五步》,無論題材類型,還是故事和角度都耳目一新,讓人看到香港電影新氣象。尤其看完《點五步》,它是今年自《樹大招風》後又一套令我有所觸動和感慨的香港電影。

影片是創意香港資助首部劇情長片計劃中的其中一套(另外一套《一念無明》同樣值得期待),但投資只有區區兩百來萬,要拍棒球,這種香港本身小眾的運動可謂吃力不討好。導演兼編劇陳志發要用這兩百萬來拍40組戲,其中有10組是動作戲,手緊可想而知,真是拍每一處都要「睇鎹食飯」。

看到有人把它跟台灣的《Kano》比較,實在無法比,人家3億台幣投資,《點五步》的投資就算放在香港電影範圍,以幾年前同樣和運動有關的《狂舞派》比,大概也只是它的一半。如果《狂舞派》當年叫做蚊型投資,那《點五步》可以叫幼蚊型。

片中有些場景確實令人覺得是省著來拍。畢竟這是運動題材,棒球比賽的過程,沙燕如何進級,和各隊大戰過程如何還是沒能拍出,多是靠幾個過場或者林海峰的畫外音交代。最後一場決賽不僅沒能表現出激烈戰況,也不夠精彩,而穿插剪入男主角阿龍的回憶和心路也顯得笨拙。

當然還有會發現一些疑似穿崩位,像80年代雖說當時沙田新市鎮發展幾年,我們偶爾還是能看到畫面遠處出現比較現代和密集高樓,但如此成本相信導演在後期方面已經用到最盡。拍運動題材並不簡單,用幼蚊投資簡直難上加難,況且影片還不侷限運動片,當中還承載更多的內容。當你知道《點五步》拍攝背後的困難,對它最終能夠拍成並上映(又要多謝高登先了)是應該予以最基本的尊重和支持。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當年香港第一支華人少年棒球隊「沙燕」如何建立,到後來參加香港的少棒比賽最終擊敗強大的日本隊奪冠創出奇蹟的故事。但片中的沙燕隊把歷史真實中的高年級小學生改編成中學生,而且真實中的沙燕隊成立於1982年,片中則把它改成1984年,這個對香港或者中英關係有著重大意義的一年,給影片主題加了一份特別的意義。

當第一次看到《點五步》的預告片和劇照時,我一直以為這又是像《狂舞派》那樣一套單純講熱血、勵志和夢想的運動電影,尤其看到有廖啟智,他一向是那種很有火的演員,來飾演片中沙燕的教練,也是校長一定非常精彩,以為會把很多篇幅去描寫一個魔鬼教官如何操練這群其他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最終成為冠軍,但發現陳志發想表達的遠不止重現一段歷史。

因為很多場景還有演員的關係,《點五步》令人想起近年的一些港片。最後一場決賽在獅子山2號球場是去年《哪一天我們會飛》結尾放飛機的場景,這次真的用來打棒球,如果去年獅子山下是「仍然要相信這裡會有想像」,這次不僅是想像,而是重現當年理想成真,唱起的是《沙燕之歌》。

《點五步》也令人想到了《烈日當空》,可能因為有林耀聲和岑珈其,他們都主演過《烈日當空》,而且也講述了同青春有關的故事。片中林耀聲飾演的阿龍和鬍子彤飾演的細威這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最後是兩種不同的青春。阿龍的成長過程一直是在細威的陰影下,用林海峰聲演所說:「我跟他跑步從來只看到他的背後。」兩人的性格差異,阿龍沒有細威那種好強和外露,細威很容易就把心儀女孩追到手,但阿龍卻從來不敢和自己喜歡的女孩打招呼。

林海峰的畫外音充當著敘事者成年阿龍也讓人想起《記得香蕉成熟時》。但他的聲音在片中出現個人認為顯得頗奇怪,他的聲音很難令人聯繫上林耀聲或說阿龍,不像《哪一天》很容易接受他就是遊學修或說彭盛華。

《點五步》更加讓人想起《香港製造》,首先還是場景的緣故,《香港製造》的屋邨仔中秋就是住在瀝源邨。《點五步》中,禾輋邨和瀝源邨是片中的主要場景,它們是沙田頭兩個落成的公共屋邨,阿龍和細威就是在這裡成長的屋邨仔。陳志發並不滿足只是重現這段熱血故事,而是透過講故事帶出沙田的地區開發歷程,這個歷程不單是硬件設施和高樓,還包括民眾的社區參與,同時把過去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和迷茫看不了未來的當下形成很明顯的對比。

片中是透過新聞片段和敘事畫外音介紹沙田新市鎮的發展,比如第一城落成、在城門河舉辦龍舟賽等。但個人認為這種表現還遠不夠,主要是地區的開發歷程只是一些零散的點綴,也沒有很好融入到人物的遭遇,更沒有《香港製造》那種政治洞察力。

沙田是港英政府規劃的首批新市鎮,是當年城市規劃代表作,1979年查理斯王子訪港也去了瀝源邨,其後港台製作的兒童劇《小時候》同樣是在瀝源邨拍攝(有機會專門寫篇沙田的電影場景)。到了97年主權移交,《香港製造》又是在瀝源邨做主場景,如今在經歷了雨傘運動,《點五步》再次出現沙田和瀝源邨,這次回到80年代,特別是1984年這個政治關口。這個設置再加上片頭片尾都出現了2014年的金鐘佔領現場,站在2014金鐘佔領現場,阿龍回憶起那個「唔想輸」的80年代,因為眼前的金鐘,他和這裡的人一樣「唔想輸」。影片所帶出本土、抗爭、未來和政治等話題無疑留給觀眾很多思考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