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際爭霸戰:浩瀚無垠 Star Trek Beyond

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星际迷航13:超越/星际旅行13:超越太空

7 / 258,391人    123分

導演: 林詣彬
編劇: 賽門佩吉 Doug Jung 羅柏托奧契
演員: 克里斯潘恩 柔伊莎達娜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elenharris

2016-09-04 04:40:03

50年,這部科幻劇集依然活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幾年以前,我寫過一篇對《Star Trek Into Darkness》充滿憤怒的評論。時間證明,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們可能是正確的。當時,JJ 亞伯拉罕的這部續作被一些影迷評為最爛的Star Trek電影,現在則被大部份觀影者遺忘。究其原因,《Into Darkness》並不像一部Star Trek電影。

2016年,《Star Trek Beyond》向不滿的影迷作出了回應。這部電影一拋前作的黑暗,明快有趣,彷彿一集加長版的原初劇集,Chris Pine扮演的Kirk也長到了原初劇集中Kirk的年紀。「我覺得Star Trek一直是非常光明和樂觀的。」編劇兼演員Simon Pegg說,他和Doug Jung的劇本想向影迷證明:看,我們聽取了你們的批評。

聽取影迷的意見是有風險的,《Beyond》也並非完美無缺,可你不得不欣賞Pegg和Jung的誠意:這是一部真正的Star Trek電影。與兩部前作聚焦於Kirk和Spock的關係不同,《Beyond》將McCoy拉回故事的中心,也找回了原初劇集中三人組不可或缺的張力。因為前作的戲份太少和檔期的衝突,Karl Urban原有拒絕出演的打算,在林詣彬導演的遊說之下才回歸劇組。Urban對IGN的記者坦言:「《Into Darkness》完全忽視了Kirk和Bones的關係,而在《Beyond》里,你能看出他們友誼的價值,看出Bones是Kirk真正的朋友和可以傾訴的人。」McCoy和Spock的戲份有更多的驚喜,兩人一唱一和,也奉獻了影片中最感人至深的演出之一。「觀眾能看到這個角色的多個位面——不僅是他的幽默、勇敢、恐懼和忠誠……作為演員我演得開心多了,我想觀眾看著也會更開心。」

優秀的選角是JJ 亞伯拉罕給重啟版電影最大的遺產。Zachary Quinto的表演情感豐沛,令人動容的同時保持了Spock應有的克制。最大的成長則屬於詹姆士 T Kirk,Kirk不再是前作中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現在他已超過自己父親去世時的年紀,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艦長,也是本片中最為耀眼的英雄。Pine的表演巧妙地反映了角色的變化,瀟灑不羈和沉穩堅定並重,有幾個瞬間酷肖Shatner,又保持了自己的獨特。

Star Trek是一場冒險,進取號的成員永遠結伴而行,其餘角色並未因三人組的閃光而黯然失色。Zoe Saldana扮演的Uhura在故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John Cho和Anton Yelchin雖然戲份不多,也有自己的閃光時刻。作為編劇的Pegg給自己的角色增加了一些戲份,Scotty和Jaylah亦師亦友的關係,也讓影迷猜想Jaylah未來能否成為進取號的一員。



沒有完美的電影,如同兩部前作,《Beyond》在反派的刻畫上頗為令人遺憾。

Krall像一個撲朔迷離的傳說,而不是一個完滿豐富的人物。在造成進取號暴烈的毀滅之後,Krall退回到故事的邊緣,把舞台讓給進取號的成員。他的動機模糊不明,計劃值得推敲,當觀眾終於知曉他的身份後,他的獨白也和好萊塢傳統的反派說辭大同小異。

當我們重新審視本片,Krall的虛弱刻畫並不意外。「我覺得有必要解構Star Trek的意義。」Pegg說。《Beyond》的製作幾經易手,一波三折,到15年年初才確定編劇的人選。在緊張的時間要求下,Pegg和Jung的劇本聚焦於一個問題:聯盟的意義是什麼?換句話說,Kirk和其他進取號成員五年任務的意義何在?Kirk離開進取號的意願來自對此的思考,Krall的角色更是為了引發這個問題而存在的,他的反聯盟立場只為引導觀眾辯論:「聯盟是好的嗎?」但是答案過於顯而易見,「聯盟是好的」,在電影的語境下這毋庸置疑。這是一場太早結束的辯論。

幸運的是,《Beyond》並未因此失敗。Star Trek過去五十年間辯論的很多問題,現在看來恐怕過於稚嫩了。但對於這部劇集來說,重要的與其說是答案本身,不如說是探索宇宙和思維疆域的意願和努力。電影是生意,影迷無法買下所有的電影票,Star Trek需要改變以適應市場。「觀眾想看更帶勁兒的動作戲,所以我們不得不把這些加進電影裡去」。Pegg講到自己和林詣彬面臨的難題。「可是與此同時,Star Trek的基本元素仍能繼續定義這部電影,傳遞Star Trek的基因。」

《Beyond》做到了,這是一部真正的Star Trek電影。它並不完美,但是讓我們熱愛Star Trek的東西還在。從Gene Roddenberry的設想到Bryan Fuller的創作,五十年間這部科幻劇集根植於現實,卻力圖展現人性最好的一面:有一天,我們會比我們想像的高尚。團結與分裂,友愛與仇恨,和平與戰爭,希望與絕望,即使前路艱難,進取號的成員們選擇的永遠是前者。在反烏托邦題材作品充斥的當下,Star Trek也許顯得太樂觀和不合時宜了,但這稀有的樂觀和不合時宜背後的勇氣,正是Star Trek依然存在的原因——它會繼續存在的原因。



"To perfect eyesight and a full head of hair." McCoy與Kirk碰杯。無人觸碰的酒杯是對失去夥伴的致意,林詣彬在Anton Yelchin去世後添上了這個鏡頭。「我覺得這是合適的。是對他的告別。」

《Star Trek Beyond》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是16年夏天最特別的一部影片。很難有影片帶給不同觀影者這樣截然不同的感受,它好像一支多年後重組的樂隊的巡迴演出,新聽眾覺得快樂,老聽眾卻覺得傷感。「我覺得認識他絕對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Spock和Bones在第二幕中的對談,是本片中最感人至深的場景之一。Quinto不再是Spock,看起來就像他自己,他也不是在談論Spock Prime,而是代表觀眾向Nimoy告別。「在拍電影時,他在我們每個人心上,我們會紀念他。我們一直想念他。他的精神與我們在一起,以後也會在一起。」五十年來,影迷和創作者設法讓這部科幻劇集活了下來,一次次重返螢幕。這部劇集也延展了他們的生命,以太多重要的方式影響了太多人的生活。

"致進取號……和不在場的朋友們。"Yelchin站在鏡頭中央。大家舉杯。



致不在場的朋友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