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23,41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中之心

2016-09-13 22:58:21

從《飲食男女》看李安導演的文化情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確實是表現中國家庭傳統與現代文化衝擊背景下倫理情感生活的佳作。我注意到其他人的評論中有說「埃勒克特拉情結」的,有罵「晨昏戀」違背人情難以接受的。電影看下來,這些似乎都有吧,其中關於「埃勒克特拉情結」的劇透還不乏啟發性,但是總體而言這些評論都顯得視野小了,沒有抓住影片的主旨重點。
首先說說所謂的「埃勒克特拉情結」,即女孩的戀父情結,這種心理學觀點可以作為觀看該影片的知識補充,對理解相關情節,比如家珍的家庭女主人心態,家倩與其母親在相貌和性格上的相似等,甚至也可以為老朱與錦榮的晨昏戀提供某種解讀視角。但是無論如何,影片講述的絕不會這麼簡單, 「埃勒克特拉情結」 更像一種動物學意義上的生理和心理解剖,但人畢竟不只是動物,也並非能夠被某種所謂的「情結」所決定的。就像這部電影名之曰「飲食男女」,通篇內容大抵也不離此人慾物慾,但是不是說這就是影片想要向我們傳遞的東西呢?非也,其中貫穿著的情感主線、人物命運和抉擇才是真正的內涵:飲食男女並不在於飲食男女,而在於飲食男女背後的人生內涵;就如同人之存活並不在於有這麼一副身子骨肉,而在於這幅身子骨肉所能展現出來的人生意義。因此當雷蒙請求與家倩維持那種「朋友關係」,並且赤裸裸地提出性要求時,你是否一股噁心勁頓上心頭呢?旁觀者尚且如此,更不用提身處其中的家倩了,難怪她趕緊跑開,還忍不住在路旁嘔吐。
事實上,「埃勒克特拉情結」的講述更多地是西方電影的手法,這是美國藝術院校出身、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李安導演或有意識為之,或無意識而難以避免的事情。然而「埃勒克特拉情結」畢竟是有限的,也絕非關鍵因素,過份強調「埃勒克特拉情結」的作用,實際上是把人「動物」化了。我們看到家珍的女主人心態更多地在於其內向壓抑的性格、母親早逝、家無男丁、身為長女等諸多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從影片中的情節發展來看,或許性格是比較大的原因,她的性格的內向壓抑可以從她編造了與李凱的戀情、(或許大學時代是深深地暗戀李凱,後來表白被拒或其他原因,因而造成比較大的情感挫折),還有後來與明道情感宣洩般的交往過程可以看出這一點,而上面提到諸如身為長女等因素則是傳統文化影響的一面(對基督教的信仰也可以看做一種傳統的影響)。或許有人會說家珍內向壓抑的性格,難道不就是從小與被偏愛的家倩爭風吃醋的結果嗎?這難道不就是「埃勒克特拉情結」在起決定性作用嗎?好吧,如果你真是這樣想的話,那我要非常感謝你為人類性格的形成之謎找到了最終的答案而表達敬意和謝意,從此人類就可以擺脫思想的困惑,無憂無慮地去過那種業已被決定的生活了。
因此,如果能夠立足於影片所要表達的深層文化內涵,我們也可以對影片中與家倩關係密切的兩個男人:李凱和雷蒙,進行一個比較。結論當然是:李凱其實比雷蒙好很多了。
男才女貌、彼此有好感、同處一屋、夜色降臨,在這樣的環境烘托之下,又處於傳統貞潔觀念淡薄、現代自由婚戀這樣的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辦公室內的激情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家倩又怎麼能夠跟這位讓其姐姐心碎9年的「昔日戀人」做這種事情呢?因而竭力克制住了自己的慾望,這是一個方面;後來在茶館,李凱面對著的是沏茶舉止從容優雅的家倩,實際上茶館以及喝茶這麼一個氛圍就寓意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然後家倩談著她放棄陞遷外調的原因,主要是希望陪她父親時,一副美國佬氣息的李凱伸出了他的手,說幸虧那天沒有做,並希望與她保持好朋友的關係。李凱是真誠的,正如家倩打算留下來陪她父親是真誠的一樣,李凱被家倩的言語和舉止所打動,他尊重她的選擇,尊重她的文化選擇:家倩選擇了傳統文化的孝道,李凱在家倩面前也選擇了對家倩雖「君子好逑」,但「求之以禮」,所以這是李凱可貴的地方。很多人是不是認為李凱聲稱的「好朋友關係」就像雷蒙對家倩維持「朋友關係」的請求,從而心裡痛罵李凱並為家倩的未來擔憂呢?放心吧,家倩那一次路旁的嘔吐,以及她為父親做出的犧牲已經告訴我們:這不可能。或許還有人感受到李凱的真誠,從而為家倩的愛情而扼腕嘆息的。我想這個也沒必要,如果李凱真的願意跟家倩在一起,那麼家倩留下來,他不是更有機會了嗎?然而從李凱的言談舉止中,似乎可以捕捉到他對於家倩的真實意圖,或許僅僅是男女之欲罷了,就像雷蒙對待家倩那樣。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女人,既年輕漂亮、聰明能幹,又孝敬父親,還燒得一手大廚級別的好菜,實在是需要用你的一輩子去與之長相廝守的,任何輕薄的動念都應該自慚形穢,李凱自知無此「福分」,故選擇止步於朋友,也算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吧。
接下來談談老朱與錦榮的晨昏戀。老朱的枯木逢春、老樹開花或許會被視為不守本分的輕薄之舉。一般人眼裡到你這把年紀了,就應該安份守己,你要續絃也應該是「黃昏戀」,又何況對象還是自家的鄰居、女兒的好友,情理上更顯難堪,令人一時難以接受。但是這並不算大錯,與人倫之大防應該明確隔開。在此前提之下,結合影片的情節和主題,我們可以對該段戀情的始末及其背後的涵義展開品讀。
從電影開頭的通話內容、錦榮的心事重重、老朱的身體檢查等情節以及家庭聚餐上老朱最後所做的交代來看,這段晨昏戀絕非一朝一夕頭昏耳熱的貿然之舉,而是經過了長期的準備和深思熟慮的,對事情的後果以及未來所要承受的壓力都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然而儘管是如此,老朱依然還要藉著酒力、發一段長篇大論、欲言又止之後才終於壯起膽子做出宣佈。年輕的錦榮方面,當然要考慮到自己未來所要面對的尷尬局面:與丈夫的年齡差距不說,自己將成為昔日好友名義上的「母親」、姍姍口中的「阿姨」現在卻成了「姐姐」、未來所生小孩與昔日好友的關係、自己母親在這件事情上所遭遇的心理挫折以及對該婚戀的接受程度等等,但是顯然她對老朱的真情實意讓她下定了勇敢面對所有這些困難的決心,影片接近末尾錦榮一句溫柔的「愛你」勝過千言萬語,表明了一切。
況且影片的主旨在於表現家庭面對這種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矛盾衝突中所經歷的情感波瀾以及散發出的濃濃溫情,如果說家倩選擇留下來陪父親是她對傳統文化做出的讓步,那麼老朱選擇賣掉老屋並開始新生活,以此來減輕女兒們的負擔,便是老朱對現代西方文化所做出的讓步。我們知道,有所謂西方國家是老年人的墳墓之稱,能夠像老朱這樣老樹開花去開展新生活的,作為子女那是再高興不過的事情了。這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面對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矛盾衝突(這種衝突集中體現在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濃中國味的老朱和代表現代西方文化,叛逆而聰明的家倩之間),家庭各種角色的情感波瀾,通過彼此關懷、讓步,終究化為濃濃的家庭溫情,老屋雖賣掉了,但卻似乎因此而掙脫了情感捆綁的牢獄,實質意義上的家庭關係得以維繫和彰顯。站在文化衝突和融合的高度,該影片所表達的不啻於李安導演為現代文化衝突所開出一劑溫情的藥方。當然除了消極意義上的妥協讓步,老朱對錦榮的戀情、家倩對少時夢想的依依不捨、對父親的真誠關懷(影片中老溫從住院到去世和家倩誤以為父親心臟得病後的情節,不管東方西方,哪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看了,怎能不被感動,在這一點上,人性和溫情是沒有國界的),都體現了積極意義上的文化之間的彼此互鑒學習和交融。
影片的末尾可以說對此主旨做了最後的點題和昇華。
影片最後,開始新生活後的老朱像是做客一樣回到老屋赴宴。我們要注意到,圍繞這次赴宴,老朱原來是主,是有著濃濃中國味的傳統,現在卻是客,一身的西裝革履、洋氣十足;家倩原來是客,平時一身漂亮的白領正裝,現在卻是主(當然房子已經賣出,所以只是形式上的主),慇勤地準備著晚餐。兩種文化身份似乎調了個個,這象徵著文化換位互諒,是文化的「同」;當然,老朱仍然惦記著懷胎的妻子和姍姍,家倩在電話中還談著她的阿姆斯特丹,這象徵著文化的獨立特質,是文化的「異」。我們還看到,最終的結果實際上是皆大歡喜、各得其所,老朱開始了「飲食男女」的新生活,沒有拖累女兒們,並通過家倩理解了子女對自己的愛;家倩可以無牽無掛地去她的阿姆斯特丹,經歷過這一段時間的感情波瀾,她也更好地認識到父親、父愛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故事的結尾,環境依舊是原來的老屋,晚宴依舊是平日的晚宴,但經過這麼一番情感波折,經過這麼一番文化的互融和妥協,老朱的味覺恢復預示著一種中西文化和家庭倫理的嶄新局面。我們注意到,開始家倩給父親開門時不是叫「爸」,而是「嗨」,老朱對家倩亦然。而伴隨這一種嶄新局面,家庭親情或者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一個更高的文化平台上得到互相的體認——最後的台詞是:女兒!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