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屍速列車 Train to Busan

釜山行/釜山行:尸速列车(台)/尸杀列车(港)

7.6 / 258,014人    118分鐘

導演: 延尚昊
編劇: 延尚昊
演員: 孔劉 鄭裕美 馬東石 安昭熙 崔宇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格

2016-09-15 04:35:28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首先說一下看完的直接感受,定位於一部大場景商業片,該有的都有,但不至落淚,敲黑板,我算是淚點比較低的那批.
       然後再來看一下華語大螢幕的日常.













        絕無刻意尋找,豆瓣電影首頁華語類從上往下,一水兒這個檔次.
        哦,去年的,我說幾個名字你們來感受一下,,排名有先後,以內地年度票房為基準.(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list/36742433/).2015年有一部動畫電影突出重圍,口碑票房俱佳, 田曉鵬導演靠眾籌完成的,良心之作,有笑有淚適合所有年齡段.在這之後排名不分先後,大螢幕上放映過這些,等等.
       所以已經過了四分之三的2016年與2015年相比,有改觀嗎?並無,帳面上看似乎還退步了.
       大IP改編的風潮還沒過去,畢竟集結了一路流量擔當的蓄勢待發;信心滿滿的另一部大製作動畫電影期望大於實物,更是還未上映就因兩位主創的分道揚鑣先讓人唏噓了一把;類型片幾乎絕產,紀錄片搬不上大螢幕,災難片我們已經幾年沒拍過了,偵探片?全部落格都指望著陳導的唐人街二部.
       這樣也好,驚喜的產生多半是因為沒有期待.
  
       再說回.
       就像攝影出身的導演善用色彩,編劇導演更注重情節流暢性,動畫起家的導演對畫面細節的把控有絕對優勢,這種細節到連一個背景版都以幀數的標準去要求.
       男主辦公環境,有單獨空間和姓名標牌,但姓名牌被貼在門上而不是辦公桌上獨立擺放,證明是管理層但職位並非高階,因此室內的一切陳設都與職位相匹配,膠囊咖啡機,電腦螢幕便貼條,桌面上凌亂擺放的文件計算器電話等等.這種身份職位與後來可以一通電話知曉躲避隔離的方法,危險情況下冷靜的以智取勝,教育女兒顧及自身的態度等契合.


        除去靜態細節,動態部份也可圈可點.這集中表現為全片」喪屍」的在線演技.無論是個人由遠及近的動作變化,(全片有幾處個體喪屍的獨立鏡頭,棒球少年,武警等等)



        還是後來大場面全部撲上的群戲,例如下圖追車部份的跑動撞擊,每個場景都禁得住倒回細看,這是動畫導演長年累月專注於畫面細節的功力.



       演員方面,憑藉孔侑從早年偶像劇男主成功轉型,已經演了一次父女關係緊張的年輕父親,再次印證了他可以撐起這個年齡段的角色.無論是歷經變化的內心戲還是肉搏階段的打鬥,看得出是奔著實力派去的,顯然也已經成功了.




       馬東錫不用多說,渾然天成一股鐵漢柔情的勁兒,尤其是不動聲色說出搞笑台詞的時候,(比如劇中問小姑娘,」是親爸嗎?」)效果翻倍.



 鄭有美跟著獨立導演洪尚秀玩兒過,出演過一些問題片裡性格扭曲的女性角色,接戲也比較謹慎,里這個孕婦體力確實好了些,但特寫的眼神都是在線的,參考列車上與丈夫分別一幕.



小姑娘也好,棒球小哥也好,或者大齡姐妹花,或者是鏡頭數並不多的韓劇常年綠葉列車長,在這樣一部快節奏並且激烈猙獰的災難片裡,沒有人面癱,亦無人用力過度,還原角色本身才是證明演技的唯一方法.



       情節和故事推動算合情合理,也有人專門去寫邏輯漏洞,感興趣可以移步.更多的人在質疑結尾,我倒覺得這是刻意為之.全部消亡的結局導演會沒有想到嗎? 延相昊導演作品向來走陰暗路線,暴力,殺戮,慾望,恃強凌弱,從這個角度看,留人生還倒是出乎意料的結局.既然要從好萊塢畢業,美國式樂觀希望是可以有的.

        與美式大片不同,的人物塑造做了去英雄化的處理,比較真實,也更容易打動觀眾.有血有肉,有掙扎有慾望,可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卻手無縛雞之力,看不到未來卻又只能拼命逃向未知,陷入絕望的谷底豁然看開,這樣活著倒不如那樣死了.人物足夠有代表性,各個階層年齡不同的社會屬性,似乎缺少點睛之筆,但飽滿度是夠的.

        比較出彩的是幾處消音慢鏡頭處理,
        大田站急步轉身的父親和躁動人群中一動不動的小姑娘;


       微微搖頭眼神絕望的姐姐


包括最後男主夕陽下的剪影,



        小時候但凡爸媽數落我們時加上」你看隔壁家的誰誰」,聲音必然大幾十分貝;開在爆火麵包店旁邊企圖沾染人氣的甜品店總是關門大吉;卸了一半妝的視覺衝擊力遠遠大於全素顏,所以你看,對比的作用從來都是好的更好,而壞的更壞.華語電影維持在這個梯隊的今時今日,便由還行變成了推薦,好看變成了特別好看.畢竟全片最大的硬傷就是韓劇一貫的大帽子,為了批判而批判,為了諷刺而諷刺,像那樣紮實的講個故事,留點思考空間給觀影人群才是韓國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
        大IP改編本身是中性詞,從小看到大的說到底不也是改編?不也衝出重圍了嗎?當然電影語言不同於連續劇,前者需要更強的講述能力.沒有誰規定韓影劇本全新而編劇至上的模式一定會成功,可放眼望去,既然走改編的道路,改了這麼多賺的還是粉絲腰包,換幾身造型換幾個流量擔當就能進大螢幕的華語電影的今天,路在何處?
        最後,制度不允許拍這種基調害人害己,真正的強者哪個不是夾縫中求生存的.

        只是這想法說起來有點兒悲傷: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華語電影的期待和中國足球一樣了呢?

公眾號:少年故事/youthstorie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