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失控隧道 Tunnel

隧道/TheTunnel

6.9 / 7,333人    126分鐘

導演: 金成勳
編劇: 金成勳
演員: 河正宇 裴斗娜 吳達庶 鄭碩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暖晴

2016-09-21 09:24:41

看《隧道》的另一種視線:電影、小說、劇本比較(劇透多)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不少營銷號刷完《釜山行》開始賞臉刷《隧道》了呢。

建議還沒看片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那些安利文~

這不是一篇安利文,也不是影評或解讀,只是我自己對《隧道》做的一個回顧和告別。

因為有很多劇透,所以只適合和已經看過《隧道》的朋友分享~

金成勛導演

#緣起:期待值的累積

第一次聽說《隧道》是在去年5月,那時還只是說《走到盡頭》的金成勛導演在準備新片,showbox投資,在選角。

《隧道3D》&《下水井》

2014年就看過兩部和隧道有關的韓片,不過都不是《隧道》中的那種公路隧道。一部叫作《隧道3D》,是鄭柔美、延宇振、敏度希、宋再臨主演的3D恐怖電影,講述前往高級度假村旅行的五名青年男女跑到20年間禁止出入的廢棄隧道中作死的故事。還有一部叫作《下水井》,是鄭敬淏、金賽綸、鄭裕美主演的驚悚片,講述連環綁架犯秀哲、被綁架的秀晶和為尋找秀晶的姐姐妍瑞三人在地下隧道(好吧,其實是下水道)的生死追擊。

說起來當初在乍聽到《隧道》的簡介——「講述被困在隧道中的男人孤軍奮鬥的故事」,其實並沒有太多期待。但也想著等片子出來要去看。那時的理由只有一個——金成勛導演。

《走到盡頭》

金成勛導演在2006年執導《缺乏愛情對兩個男人的影響》之後,蟄伏多年於2013年編劇執導的《走到盡頭》讓他入圍坎城名揚海外,在韓國國內也獲得了大鐘、百想、春史的最佳導演,只有青龍惜敗於《鳴梁》的金漢珉導演。相信看過《走到盡頭》的朋友,都會對李善均棺材藏屍的戲份過目不忘,明明是緊張到讓人目不轉睛,卻機敏地營造出喜劇氣氛。



沒過多久河正宇確定出演《隧道》,作為河正宇迷妹,該片對於我來說,就註定不會僅僅只看一遍了。主演導演同名的巧合也是一樁美談。河正宇的本名「金聖勛」和金成勛導演的韓文其實是一樣,都叫김성훈,只是中文漢字的區別,從韓國人的角度來看,自然就是真正的同名。

《野獸男孩》&《素媛》

      媒體也同時曝光該片是改編自人稱「花美男作家」蘇在沅同名原著小說,他於2008年出版的首部小說《我曾是牛郎》改編成了尹鍾彬導演執導、河正宇和尹啟相主演的《野獸男孩》,而2010年的《尋找希望的翅膀》則改編成李浚益導演的《素媛》。不少中國觀眾更熟悉後者,2014年時還和《辯護人》一起在中國掀起了一陣韓影熱,不亞於最近《釜山行》的熱度。再加上製作人張元錫是製作公司LDV代表,光是和河正宇就合作過《與犯罪的戰爭》《野獸男孩》《許三觀》,金成勛導演前作《走到盡頭》製作人也是他。

吳達庶、裴斗娜

之後吳達庶、裴斗娜陸續加盟,越來越靠譜的團隊讓期待值不斷飆升。

去年河正宇確定出演之後就買了原著小說,之後又機緣巧合拿到了不知道是第幾稿的劇本,再到8月的試映會終於看到成片,三者對比之下更是百感交集。而如今國內資源已出,想看的小夥伴差不多都看過了,我也是時候藉此做個告別了。

《隧道》海報

#電影:不可替代的河正宇

很多人之前擔心《隧道》會太像《恐怖直播》,都是一個人在有限空間內和災難面對面,藉此來諷刺社會問題。不過為了生存下去而努力的一家之長李正洙,從出發點上就不同於為了復職而獨家連線恐怖份子的廣播主持尹英華。所以他們在面對困境的時候,也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並不會讓觀眾有所聯想。

金成勛導演特有的機敏和對商業電影的把握,從《走到盡頭》延續到《隧道》,顯然變得更加貼近觀眾。依舊是快速的展開,刻畫主人公克服危機的過程,卻製造了更多明明悲傷卻又覺得好笑的點。金成勛導演在接到執導提議的時候,就希望改變原作小說中的陰暗色調和悲劇結尾。金成勛導演說,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懂電影的語法,不受限於經典,所以想打造一部新鮮的作品。而在他的觀念里,商業電影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趣。



《隧道》在上映之後,媒體評價說該片打破了災難電影的公式。災難發生的場所就是在坍塌隧道內的狹窄空間,和人們一提起災難電影所想像的颱風海嘯地震等大規模的災難,有著完全不同的氛圍。也沒有太多的受害者,不需要一個拯救全人類的英雄。也沒有太多線索的鋪墊,災難就是這麼突如其來,可以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讓你措手不及。相對於一般災難電影刻畫受害者的痛苦,《隧道》裡的主人公展現了更積極樂觀,甚至不失幽默的面貌。

飾演男主角李正洙的河正宇,也和金成勛導演的幽默很搭調,而他的表演更讓這個角色貼近河正宇本人。金成勛導演需要的演員,除了演技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隧道的黑暗空間裡發光的演員。像孩子一樣的純真,樂觀,甚至有點傻氣也好,可以讓色調變得明亮起來。因為金成勛導演覺得只有具備樂天派的精神,才有可能在那樣的困境中堅持得下去。



在確定河正宇主演之後,金成勛導演就帶著零食跑去日本探班當時正在拍攝《小姐》的河正宇,而正巧拍完自己戲份的河正宇和金成勛導演一拍即合,一起去大阪玩了四天三夜,順便討論劇本。金成勛導演說當時和河正宇的劇本會議對於影片劇本的完成有著很大的影響。還說河正宇也是個點子王,從早到晚都有新點子出來,甚至睡著睡著也突然跳起來說個新點子。而金成勛導演也是非常能接受演員意見的人,再加上在拍攝現場,河正宇也有很多即興發揮,金成勛導演還說「你想怎麼演就怎麼演,我回頭看著剪」……或許這也是很多影迷會覺得李正洙和河正宇本人很相像的原因。



不像上一部《小姐》那樣是計算好的公式化演技,也不像展現獨角戲的《恐怖直播》中有主持人身份的設定,而是隨心所欲的自然而然,看著就像是河正宇自己的生存記。說起來河正宇為了拍這部片子也受了不少苦,在那樣狹窄的空間裡,連攝影機都藏在石頭縫裡,每週6天,每天12小時,連拍兩個月。明明是灰塵過敏體質,在《暗殺》中拍追車戲被撒豆粉就叫苦來著,這次更是被各種粉連著撒,連著打噴嚏,全身火辣辣,額頭上的疙瘩拍攝完七個月了都沒下去。說起來也並不輕鬆。

結果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這是適合河正宇也非河正宇莫屬的角色。(如果以後再遇到荒島求生帶什麼的提問,請果斷回答帶河正宇。)他無論是獨角戲表演還是獨特的幽默調侃,早就駕輕就熟。柳承莞導演曾說河正宇是「委屈演技第一人」,如今早已更上一層樓,達到了「越委屈越好笑」的境界。但是對於看多了河正宇表演的人來說,或許會像我一樣覺得相比以往並沒有太大的突破。給人的感覺是「嗯沒錯這就是河正宇啊」,而不是「河正宇居然還有這樣一面」。而後者卻往往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只有觀眾忘掉演員本人才能真正進入角色。(所以現在我更加期待《與神同行》中看到一個有新鮮感的地府差役。)

這不都成錐子臉了嘛哼唧

另外電影中李正洙被困之後的體重變化並不明顯,雖然最早電影節發的劇照,還曾感嘆過都瘦成錐子臉了,但在實際看片的時候,感受並不明顯。還有李正洙在封閉環境中可能換上的幽閉症、妻子在面對媒體和周邊人的痛苦中所經歷的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也被大刀闊斧的省略掉了。這確實也是為什麼觀眾會覺得角色不夠現實的原因之一。



不過金成勛導演也說,只希望《隧道》留給觀眾的印象,是一部有趣的電影,認為電影票和兩小時時間值得就夠了。也希望觀眾看到這個人物能夠得到安慰。他從未想過用大場面去抓住觀眾眼球,也沒想過讓《隧道》成為「最什麼」的經典名留影史。所以不需要對眾口難調的期待負責。也正因為是商業片,所以比原作更圓潤,更輕鬆,更適合大眾觀看。

順便要一提,很多韓國觀眾覺得《隧道》是在暗指歲月號事件。其實《隧道》小說成書於歲月號之前,金成勛導演的劇本則寫於歲月號之後。金成勛導演說電影和歲月號並沒有關聯,企劃的時候也並沒有意識到兩者的相關,但是可以理解大家覺得有相關性,畢竟是令人心痛的災難。這一點也是為什麼作為投資100億的商業大片,在宣傳階段並沒有鋪天蓋地地造勢,反而讓人感覺有點藏著掖著,也是擔心有些人會提前給電影扣上政治屬性,帶著偏見去看電影。《隧道》相比同檔期其他影片,並非小成本也並不缺話題性,只是低調處之不願意去引起爭議罷了。曾在影片上映初期,就有韓國影評人將該片和歲月號事件比較,以此批評電影的「輕浮」,對社會批判不到位。而這兩者本就不應該被比較的。歲月號這樣的現實悲劇,又有誰會忍心拍成商業片搬上大螢幕。《隧道》只是《隧道》。

————————————————————————————



#原著:結局更加黑暗絕望

用原著作家蘇在沅自己的話說,公開出版的首部小說《我曾是牛郎》是為了迎合出版社和大眾而無奈所寫,不過為了獲得新人作家的亮相機會。其實在《我曾是牛郎》之前,就已經寫了《隧道》,《隧道》是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隧道》寫完捂了五年不敢拿出來,一反面是覺得處女作還有很多不足怕讀者失望,更多擔心內容中對社會的批判攻擊性太強會引起爭議。不過在2013年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會翻拍成電影。



電影《隧道》開始僅5分鐘,隧道就塌了,這樣迅速的展開也獲得了好評。而小說則更加直接了當,開篇就是「他媽的,怎麼回事?」 這是已經經歷了隧道坍塌的李正洙,清醒過來之後說的第一句話。那時的他還以為只是小事故,鎮定地給119打完電話,還給保險公司打電話,又給等待他回家為女兒慶生的妻子打電話,笑著說一會兒出去後要買瓶紅酒回家一起喝。並不像電影中,妻子正巧在超市看到新聞才知道的。



小說中相對於隧道裡的李正洙和他面對的災難,更多的視線放在了圍繞著這一事件媒體、大眾隨著事件推移的態度變化。基調比電影中要黑暗得多,主人公的困境不僅來自於暗無天日伸手不見無知的隧道,所剩無幾的水和食物,更多的是來自於外界。除了豆腐渣工程的施工單位,只擔心業績的政府官員,只想著爭搶獨家報導的媒體記者,高談闊論的評論家之外,網民的語言暴力也是悲劇的催化劑。對於外界的這些困境,比電影中描寫得要多得多。



李正洙的妻子金美珍(和電影中名字不一樣)四處奔波去求各方人士,包括施工單位、道路公社、警察局等等,積極為老公呼救卻處處碰壁,也比電影中要苦得多。李正洙卻渾然不知地獨自堅持著,倔強地留著要給女兒的蛋糕,每天給妻子寫一封信,盼著重逢的那一天。



小說到了結尾,剛開始支持李正洙的人們,也因為隧道崩塌帶來的生活不便,救援工作看似不再有希望而變得冷漠起來。再加上救援人員因為事故而犧牲,時間已經過去太久李正洙續命渺茫,李正洙的妻子受到各方壓力,在李正洙被困31天時,被迫在停止救援同意書上簽字。沒有人相信李正洙還活著,也沒有人再同情他的妻兒,而是把她們當成了害死別人的兇手。最終妻子被迫通過廣播,無奈地向不知生死的李正洙念了最後一封信,告訴他不會再有救援了,萬一還活著的話,也放棄生命吧。而隧道中的李正洙不可置信地聽到妻子下的死亡通牒之後,也寫下最後一封信,悲憤絕望中在車中點火自焚。



書中194頁,是李正洙自殺前所寫的最後一封信。

給我深愛的你的最後一封信

沒有時間了。好像應該停止這一切了,就像你所期望的那樣。我也不知道我現在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了。是不是已經死了,只是一個等待著救援的亡靈?是不是人們所說的才是對的?我這樣想像過。救援隊來了而我的屍體已經腐爛,那些不曾見過我的人們把我的屍體挖出去……這樣恐怖的想像。萬一看到這封信,那就說明我現在還沒死。希望這封信能傳達出去,證明我還活著。我愛你,我愛你。如果這已經是盡了最大努力,那我也不會埋怨什麼。為了幸福。永別了。

看到淚目。

救援停止後清理隧道殘渣的工作繼續進行,兩天之後就發現了李正洙燒燬的車輛,而驗屍推斷李正洙死亡事件正是兩天前。曾經主張他早就死了的媒體和網民卻沉默了。

李正洙死後三天,葬禮上沒有一個人前來,巨額賠償金交到了妻子金美珍的手裡。

李正洙死後五天,媒體報導了金美珍拿到賠償金的消息,網民開始指責是金美珍逼死了李正洙,說她是用丈夫的死換來金錢的魔女,媒體甚至打著知情權的名義曝光了金美珍的住址,讓她倍受騷擾。

李正洙死後十五天,金美珍在廣播中所讀的訣別信和李正洙在隧道中每天寫給妻子的信,被媒體和SNS廣泛傳播,更加重了輿論對金美珍的指責。

最終生無可戀的金美珍帶著女兒秀真在車中燒炭自殺,然而媒體和網民依舊指責她死就死連女兒都不放過,直到十天之後才不再作為頭條新聞,漸漸消停。



李正洙死後一年,隧道重新開通。曾經製造了李正洙悲劇的豆腐渣工程的施工者們,進行著新隧道開通的紀念儀式。而李正洙的悲劇早已被人們從記憶中抹去。只有曾為了救他而努力的專家高呼著:「我不會忘,你們也不要忘了。」

小說這樣的結尾真心讓人絕望。電影裡的李正洙直到最後一刻還努力按著車喇叭沒有丟棄生的希望,還正好遇到一個沒有放棄他的救援隊長,相比小說裡的李正洙,是多麼幸運。



還有其他一些小說和電影的區別。比如小說中李正洙和妻子是兩地分居的週末夫婦,女兒秀真其實是妻子之前和其他男人生的孩子。被困在隧道的季節是夏天,正洙在廣播中除了聽古典音樂節目還能聽聽新聞等等。為救援工作提供意見的專家角色,在電影中也合併到了吳達庶飾演的救援隊長身上。


————————————————————————————



#劇本:悲喜劇或是商業片的選擇

由金成勛導演打造的電影劇本比原作更注重李正洙和災難本身,而且比原作輕鬆,比原作愉快,比原作更多希望。這是好是壞,只能見仁見智,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判斷。有人喜歡悲劇有人喜歡喜劇,原本就眾口難調。

看過小說再看電影的觀眾也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覺得原著太憋屈的人可能會覺得電影很暢快也令人感到安慰,而覺得原著很深刻的人可能會覺得電影有些隔靴搔癢淺嘗輒止。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不必下結論,至少也應該尊重金成勛導演的選擇。他已經以自己的方式和他認為合適的尺度來諷刺了韓國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個人覺得,把悲劇結尾變成喜劇更容易走進大眾給人以希望和安慰,卻也失掉了些許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隧道》沒能成為第二個《熔爐》,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也沒能成為第二個《恐怖直播》,用自殺式結局給人以震撼和無盡的餘溫。



電影裡為李正洙設定的職業是起亞汽車代理店的科長。手電筒和指甲刀套裝,都是汽車代理店經常會當作贈品送給客戶的東西,所以在李正洙車上出現並不奇怪。金成勛導演費盡心思尋找的合理性(他姐夫就在汽車代理店工作),卻被觀眾忽略甚至吐槽,也是有點可惜。至於大家都在吐槽的手機電量,反正我自己從來沒試過每天只開機兩分鐘的話,究竟能堅持多久,也不好說跟風說肯定不行……



劇本還加入了小說中沒有的女孩美娜和小狗,也是金成勛導演的一大妙筆。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美娜的出現,無疑是對李正洙的安慰,也是考驗,展現李正洙的人性美。李正洙有了聊天和一起等待救援的同伴,在覺得安心的同時,卻也要分享維繫生命的食物和水。他明明心疼所剩不多的水,卻還拿出來分給美娜,看美娜大口喝下去的時候,在一旁看著臉都在抽搐,電影裡有這樣細膩表現的人之常情。然而當美娜傷重去世時,他也不願意相信,用顫抖的手繼續給美娜倒水,甚至都沒發現水已經汩汩溢出。美娜的出現,也讓觀眾會去思考,如果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下,能不能真的做到無私分享。

劇本中關於這部份有一段後續,可惜片子沒有拍(或者是拍了沒放出來?)。我覺得恰恰展現李正洙矛盾心理的絕佳描寫,可能拍攝的時候不想讓李正洙當壞人才改了……劇本中,在美娜彌留之際,又問李正洙要水喝,李正洙猶豫許久艱難回答說「好像沒了」,然後看著美娜口渴的樣子又覺得不忍心,自責地說「你等一下」,回自己車裡去找水。拿著剩下的1/3瓶水,回到美娜身邊時,發現她已經斷氣。痛哭一陣之後,李正洙在凌晨給妻子打電話,兩人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世賢:正洙,出什麼事了?你沒事吧?
正洙:…那位…她去世了。
世賢:…!
正洙:(哽咽)她跟我求助來著,我卻沒有答應…
世賢:…你別自責了。你已經做的夠多了…
正洙:不是的。她死之前跟我要水喝…我撒謊說已經沒水了。
世賢:…那種情況下誰都可能這麼做。老公,這不是你的錯。
正洙:…但其實…我更害怕的是…萬一她一直活著…
世賢:…
正洙:那我應該怎麼辦呢…
世賢:…那樣的話你也會好好對她的…我知道你這人
正洙:…萬一在這裡再遇到其他人……我好害怕…
世賢:…
正洙:…老婆?
世賢:嗯?
正洙:我真的能活下去嗎?
世賢:你說什麼呢?你很快就能出來了…老公,別說這種話。
正洙:那位原本也以為自己能很快活著出去的……
世賢:不……你會出來的,一定會出來的…大家都在往你那裡去呢。你也要加把勁啊…
正洙默默無語。

當時劇本里看到這段,都覺得好心疼,如此矛盾的心理,卻又不忍苛責。



還有河正宇和小狗的對手戲,也是片中的亮點。本來韓語中就有很多以「狗」開頭的髒話,被李正洙在罵狗的時候說出來,更是貼切。有一段是狗吃光了李正洙捨不得吃的蛋糕,李正洙發現後悲憤欲絕大喊狗崽子,美娜問他出了什麼事。原本劇本中寫的回答只是「沒事,沒事」,而河正宇即興發揮說的是「沒什麼,做惡夢了」,不僅讓觀眾覺得搞笑,其實也是為了徹底杜絕美娜的追問。



另外原來劇本里寫得是發現了一盒巧克力派,和狗分著吃。當時我還跟給我劇本的那位說,導演自己肯定沒養過狗,都不知道狗不能吃巧克力,要是這麼拍出來可咋整。幸好拍的時候改成了狗糧,又合理,又有趣,也是神來之筆。(狗糧包裝袋上還寫著「皮膚改善」哈哈哈~)河正宇採訪時還說,拍狗糧戲的時候,一共吃了七八十顆狗糧。在現場見到的馴狗師一邊吃著給狗吃的那種雞胸肉零食,一邊還跟河正宇說這是很好的減肥食品,味淡還高蛋白……(其實我看完《隧道》回家,也嘗了顆我家娃們的貓糧……)



在救助隊長打電話告訴李正洙自己實驗過的喝尿竅門之後,李正洙欣慰(?)地說:「真是獲得了力量呢」。在劇本中給他力量的還多了開頭那位說要跟李正洙訂八台車的租車公司社長,李正洙在掛斷電話之後看到了那位社長髮來的簡訊,才想起來簽約的事情。社長的簡訊說:「我都聽說了,等你安全出來之後我們就簽約吧。我性子比較急,你一定要快點出來。哈。不用回了,省著點電。」李正洙看著簡訊有點鼻子酸:「這些人咋都這麼善良……好吧,我也要加油了。」然而他突然發現了石頭縫裡的水源,用手指接到一滴水確認之後欣喜若狂地回頭對小狗說:「呀呀,你快把水瓶拿來!」小狗當然乾瞪眼不搭理他……另外小狗犬種選擇了巴哥犬,也是金成勛導演覺得巴哥犬總是一臉委屈的樣子,很貼合影片。


————————————————————————————



#個人感受:更喜歡小說 但改編也很妙

或許是因為先入為主,或許是因為悲劇更為震撼,我一直覺得小說要比劇本和電影好。但想想,如果真的用了小說的陰暗色調和悲劇結尾,會引發更多討論,但也會增加營銷難度和觀眾觀影的阻力,很難獲得如今這樣的票房成功。



而電影最出彩的正是河正宇的表演,依舊是之前那句話,這是適合河正宇也非河正宇莫屬的角色。河正宇的演技也獲得了大家的認可。這並不是因為我喜歡河正宇這麼多年才這麼說,而是我問過一圈身邊的人都這麼說(難道都是給我面子?)……

再次感謝導演給河正宇一個這樣有趣也有意義的角色。

至於導演選擇了悲喜劇,是出於商業片和大眾性的考量,也打造了高完成度的作品,但問題是在災難片和社會諷刺中搖擺不定,以致於類型模糊不清,失掉了他之前在《走到盡頭》中展現過的痛快淋漓。不過對於搞笑和煽情的把握,還是很妙啊。

歷時一年零四個月,就此告別《隧道》,全心全意期待《與神同行》~

雖然熱度差不多過去了,還是說一句謝絕轉載吧~

哼!

說到底,我果然還是做不了我河的合格迷妹,不能徹底地愛屋及烏,把他的電影都誇到天上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