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起開工

2016-09-26 20:09:37

溝通是門藝術,可你卻把天聊死了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自古以來人類就是以群居形式生存的動物,今天也是如此,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工作、一起做愛做的事……「一起」就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狀態。

儘管如此,並非所有人都會一直待在群體之中。他們自己一個人住成為「空巢青年」,被群體內的其他人套上自閉、宅、無聊、抑鬱的標籤,孤獨得似乎成為一種病態。或許他們自己並不喜歡這種狀態,但促使他們選擇遠離群體的原因,也許就是來源於群體內的語言暴力和不夠友善的溝通方式。

我們雖然作為群體的一份子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有個體的思維方式,有對錯的判讀,有獨立的成長曆程、也有著不同的情感和態度,所以當多個個體形成一個群體的時候就會在所難免的產生思維以及對事情理解上的分歧和衝突。有效且合理的溝通方式在一個群體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

說到群體的溝通也許我們最常經歷的場景就是」開會「,一次會議上每個人所呈現出的狀態和反應都會直接影響會議的討論過程和結果,傳統大公司的開會狀態可能更多的是領導發言部署工作,然後散會,但對於小團隊或未來跨領域無邊界協作的團隊來說,平等的溝通和有效的討論才更有助於尋找到問題的根本解和激發創造力的產生。

這部1957年的電影,把發生在一個房間內的12個人關於一個少年生死的討論描繪的淋漓盡致,以陪審團的視角讓每一個觀眾彷如都是成員之一,影片緊湊的劇情和對不同人物之間衝突的描繪,使繁多的角色未有一個淪為臉譜化的人物,每一個都是那麼鮮活立體,對社會制度,人性,思想的激辯,已經超越了案件本身。

《十二怒漢》後來被翻拍成各種版本,《十二公民》是中國翻拍版,更具中國本土化氣息。兩部電影的出發點都源於一件兇殺案:一名中年男子被殺害,犯罪嫌疑人是他的親生兒子。法院要對這件案子進行判決,由12個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組成陪審團,討論後投票決定兒子是否有罪,而且投票結果需要達成全體一致,故事也因其中一人的反對票而由此而展開。


第一次投票,左一黑衫男子唯一沒有投「有罪」

每個人對電影本身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解讀,但我們今天並不是要對這部電影做太多的評價。我們看到的,是關於群體中不同成員間的溝通方式。

我們先做一個假設。

假設這是一場12個人的會議,這12名陪審團就像是一個臨時組成的跨界團隊,有基層勞動人民、商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蹲過監獄後從良的等等不同的社會背景,以某一個問題為連接點,他們需要共同協作討論,並得出解決方案。

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及溝通方式,有的溝通方式能加速推動協作前進,有的卻讓協作陷入僵局,有的甚至激起團隊成員的糾紛,產生不和諧因素……在協作和討論的過程中,溝通方式的好與壞會對過程和結果產生極大影響。

其實十二公民中的12個人就是社會這個大群體中的無數小個體的縮影,我們擺出4個性格鮮明的角色,這也是日常會議、討論或在一個團隊中經常會出現的幾種人,也許螢幕那邊的你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1
固執堅持
代表人物:3號陪審員
有的人說話缺乏理據,只憑個人經歷或情感做判斷,並用自己的高姿態去俯瞰別人,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他們拒絕傾聽與理解他人,只懂固執地堅持自己觀點。
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這兩天的熱點話題,網際網路暴力導致的明星自殺事件,雖然是單方面的文字暴力,無關溝通,但一個人不加思索的個人情緒和情感的肆意宣洩,經過不斷的累加最終導致的後果也並不是這些人所能承擔的。

2
吞聲退讓
代表人物:2號陪審員
在團隊討論中,經常有一個角色叫「和事佬」,他們追求「以和為貴」,不喜歡激烈的抗衡,因此對於別人的強勢,即便自己是對的,但為了不和別人引起紛爭,也會選擇退讓或默默跟隨。

3
有條不紊
代表人物:8號陪審員
說話有理有據,不急不慢,對不同的事情或觀點抱開放接納的態度,包容不同的聲音,並樂於傾聽和理解他人。只會用理性分析對錯,不會代入負面情緒。

4
搖擺不定
代表人物:12號陪審員
有「和事佬」,也會有「牆頭草」。他們沒有自己明確的立場或見解,跟隨人多或強勢的一方做判斷,極容易被鼓動,經常在不同觀點間遊蕩,猶豫不絕。

……

他們有的只懂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人意見;有的總是沉默,從不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聽到異己觀點時總愛打斷別人;但也有的會認真傾聽後用理性分析,並在堅持自己觀點前提下選擇性讓步。

溝通力無論在個體對話還是團隊協作中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我們應該如何建立良好的溝通協作呢?


美國作家及播音主持 Celeste Headlee 認為良好的溝通建立在四個因素上:真誠、簡潔、清晰、傾聽


並列出 10 條溝通基本原則,
幫助大家營造美好的溝通環境。

1.不要一心多用
溝通前,把可能會使你分心的東西都移出視線外,並拋開其他不好的因素(如,和對方以前的紛爭等),將自身代入到當下需要溝通的情景和內容中。如果實在無法專注,就暫時退出,緩解好後再加入。

2.不要自以為是
每次溝通都先假設「我可以從溝通中學習到一些東西,得到進步」,並在別人提出新觀點時,暫時放下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在這個同輩學習( Peer Learning )盛行的年代,並非只有專家才有資格教別人,所以請放低自己的姿態。

3.使用開放式問題
當溝通中出現多方觀點時,不要急著反駁,先傾聽,後提問,並使用開放式的問題,而不是只能回答「是」、「否」的問題,比如,問「你的依據是什麼?」,而不要問「你是從網上獲取資訊的嗎?」。

4.順其自然
在溝通中,我們很容易聽別人講著講著就陷入自己的沉思中,也許是靈感被激發,也可能是抱有質疑,於是會不斷在腦中完善那個靈感,或是思考如何提出質疑。但這會導致我們錯失對方餘下的話,因此只需要讓想法自然地流入腦中,不要強記。

5.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溝通其中一個重要作用是讓溝通者們都能「被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但很多人害怕被人笑「無知」,因此有不懂也不敢提。而當真正開展工作時,「不懂裝懂」會使我們遇到更多阻礙。所以不懂就請勇敢提出。

6.不要「以己度人」
永遠不要拿自己的想法或經驗和別人相提並論,因為想法和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自己過往無法落地的想法或失敗的經驗不代表放到別人身上同樣是不成功的。我們只需要將自己過往的總結適當地給別人提建議。

7.不要重複說過的話
有時我們會用不同的話語或角度描述同一個觀點,只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但別人聽起來會覺得很囉嗦、不夠簡潔,反而容易引起對方「他沒什麼其他觀點所以才不斷重複講同一個」的錯覺。

8.不要細數無關的事情
溝通中並不需要闡述無關或瑣碎的細節,不僅增加大家對有效資訊的過濾成本,還可能把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細節上。比如,將「小 Yi 的爸爸尼古拉斯 · 肥兜在上個月十幾號那天開了一個會,會上他給小 Yi 介紹了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對我的寫作很有幫助,標題是……」,簡化成:「有一篇對寫作有幫助的文章叫……」。

9.簡明扼要
好的談話就像迷你裙,短到能留住大家的興趣,但長度又剛好能把重點包含到。累贅的話語容易使傾聽者分神,也容易讓你離核心觀點越來越遠。正如第8點舉的例子,很多話一句就能說清,不需要用一大段闡明。

10.傾聽
這是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在溝通中,我們都很容易說到停不了嘴,因為說話能強化自己對觀點的認同感,也會覺得有了主動權。但如果大家都只是為了反駁而聽,不是為理解而聽,那就只是一群人在各自吼著不相幹的句子。只有傾聽,才會讓其他人感受到觀點被接納,那他們就會更願意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
現在或不久的將來,也許你不會只受僱於一家公司,也許你會組建一支團隊,或加入到一隻打破行業邊界、跨越地域限制的無邊界協作團隊中,和不同職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信仰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共同協作,在和你的夥伴創造下一個商業奇蹟之前,請先確保你們在用正確的方式在溝通。


語言和聆聽一樣,是一門美妙藝術。

打個廣告
有趣的人都在一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