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8 03:51:18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每個文學青年的心中,都藏著一個當作家的夢想,阿俊當然也不例外。他在酒吧當招待,工餘時間總是寫啊寫的,盼望著有一天自己的小說能得到某個出版社的賞識。
這是一條艱辛而坎坷的創作之路,跟別人不同的是,阿俊還有個哥哥在前面擋著——拉胡爾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他的成功,對阿俊來說就是壓力,從小到大都一直如此。
這拉胡爾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就是那種傳說中的,備受家長們推崇的「別人家的孩子」。
估計,親朋好友們都是這樣教育子女的,比如「好好學習,將來和你拉胡爾哥哥一樣當個作家」,或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和你阿俊哥哥一樣,年紀一把了還一事無成,連個正經工作都沒有……」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在這種背景下,阿俊一直被父母忽略也就可以理解了。爺爺病危,兄弟倆先後趕回老家,雖說早有精神準備,家人的差別化對待還是讓阿俊倍感心酸:
拉胡爾的房間被打掃的纖塵不染,每一樣東西都完好無損地放在原位,似乎他從未離開,為他備好了香菸(當然是他最喜歡的牌子)。至於阿俊,他的房間裡堆滿了雜物,灰塵遍佈,連睡覺都成了難題。
家裡的房間不夠?才不是!幾天後,叔叔全家來做客,多了五個人都住的不顯擁擠,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一件事——阿俊在家中毫無地位。連爺爺病危這種大事,家人都沒通知他(母親通知了拉胡爾,再由拉胡爾轉告弟弟),阿俊就不明白了,至於嘛?多打個電話又不會死。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屌絲阿俊在家中的悲催生活,「阿俊,把帳單拿去結了!」「阿俊,去倒垃圾!」「可是,我正準備去遛狗。」「讓你哥遛狗,你去倒垃圾……」
餐桌上也是矛盾不斷,父親一直跟拉胡爾聊著工作,他只好看自己的手機,結果反被指責「從進家門就一直在玩手機」。他又說起自己辭職寫書,馬上被質問為什麼不先跟家裡人商量,說他「每個月都在換工作」,語氣都是責備與不滿。伙食也不中意:「我不愛吃秋葵!」「阿俊,你哥就從不挑食。」——當然不挑,母親就是按著他的口味去買的菜,會挑才怪。
再不然就是:「車子又被撞壞了?阿俊,你咋不拿個錘子,把電視、冰箱一併砸了?」「不是我,是我哥!」「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同樣的事情,由拉胡爾去做,似乎就變得名正言順合情合理。以前,阿俊總覺得父母偏心,但他們好歹還知道掩飾一下,隨著拉胡爾功成名就,現在,大家似乎連掩飾都不屑去做了。
表面上其樂融融,暗地裡卻是波濤洶湧,家庭聚會漸漸地演變成一場鬧劇:爺爺喜歡裝死嚇唬大家,鬧的雞犬不寧;父親在外面有了姘頭,不幸東窗事發;母親總是拉長著臉,似乎所有人都欠了她五百塊錢;兩個人吵啊吵啊,生日宴會不歡而散,連拍張全家福都成了一種奢望。
在阿俊晦暗的人生中,唯有一件事能讓他感到安慰,寫了整整五年,他的第一本小說終於完成了,文學之路似乎又看到了曙光。拉胡爾熱心地提出幫忙,卻遭到阿俊的婉言謝絕。因為,他對哥哥早有戒心:
拉胡爾的成名作,用的就是阿俊的構思,從人物到關鍵情節都如出一轍。大家都知道,成名作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性,如果,《射鵰英雄傳》被梁羽生提前發表了,金庸還會是現在的江湖地位?誰都不敢保證。
阿俊是有苦說不出,說出來誰會相信他?估計連家人都不會,大家只會認為,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嫉妒哥哥,只會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背鍋俠啊背鍋俠,你的名字就叫做阿俊)
然而,多年後悲劇再次重演了,阿俊發現,哥哥又翻了自己的文稿,剽竊了一次又一次,還給不給人留條活路了?阿俊終於崩潰了,他撲過去,掐住了拉胡爾的脖子,他要撕下這個偽君子的畫皮,讓全世界都看到他醜陋而真實的一面。
本片最大的反派拉胡爾終於原形畢露?錯!拉胡爾拒不認罪,卻炸出了真正的幕後黑手——兄弟倆的母親大人,這不是繼母,這可是親媽!這一刻,阿俊真是萬念俱灰,簡直連想死的心都有了。
當年,拉胡爾的處女作敗走麥城,倍受打擊,母親心疼大兒子,就把小兒子的心血和盤托出(為了照顧拉胡爾的情緒,她還假託是自己的構思)。效果大家都看到了,拉胡爾從此平步青雲,功成名就,阿俊卻一蹶不振,成了大家眼中的失敗者。
他活的很艱難,回家看爺爺的時候,甚至都買不起一張機票(這一段看著就讓人心酸)。母親對此可有愧疚?才沒有!真正的壞人,心理素質都超好,壞的心安理得,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做的是錯事。
她是這麼解釋的:「你哥從小就成績好,喜歡文學創作,不像你,做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一會兒想寫作,一會兒學攝影,就沒個定性,事實證明,你那本小說也沒能寫完……」真是讓人噴出一口老血,做人還要臉不?能不能這樣昧著良心?人物和橋段都被哥哥用掉了,阿俊拿什麼去寫啊?寫出來,再被人冤枉成抄襲哥哥?
她對家人的控制欲極強,親手扼殺了小兒子的夢想,不以為恥,還一直以白蓮花自居,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用馬列主義去要求別人,丈夫不該騙她,兒子不該騙她,人人都是錯的,只是她老人家是英明神武一貫正確的。
「我可不想成為這虛偽全家福的一份子!」瞧這話說的多漂亮,結果還不是說一套做一套?這種搞雙重標準的做法,端的讓人噁心——不得不說,能夠不要臉到這個程度,也算是一朵奇葩。
阿俊淚如泉湧,頭也不回地衝出家門,暴雨如注,象徵著他剪不斷理還亂的內心……憋了許久,導演終於放出大招,影片也在這一刻達到高潮。遺憾的是,劇情在此後就一泄如注,變成了一碗治癒系的心靈雞湯。
為了迎合好人好報的主流審美,導演忙著忙著補償可憐的阿俊:首先,他遇到白富美緹娜,收穫了甜蜜的愛情。接著,事業方面也漸入佳境,哥哥牽線搭橋,終於有出版社看中了阿俊的新作。(不是母親從背後插刀,可能就是阿俊為哥哥牽線搭橋)
很多錯誤都無法挽回,母親後悔了,天天晚上躲在房間裡哭(哭完了,再讓人把這事告訴阿俊,不然,不然可就白哭了)。再次回家的時候,阿俊終於得到了和哥哥同樣的待遇,於是,他感動了,心軟了,最後還是原諒了母親——不原諒也不行,母親做出這種姿態,再不寬容,有人就要說阿俊不孝了(由此可見做人之難)。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家庭」「不要讓死亡來提醒你親情的可貴」,都說親情無價,但,這種以單方面妥協得來的親情,其實不要也罷。對這個不痛不癢的大團圓結局,我是相當不滿意的,事實上,導演也不見得滿意,所以借戲中人之口給了個解釋。
當時,阿俊和哥哥在討論小說,拉胡爾建議修改結局,阿俊說:「我寫的是現實題材,現實中哪來那麼多的快樂結局?」拉胡爾:「正因為現實中沒有,所以才會去書中找啊!」猶豫再三,阿俊還是聽從了哥哥的建議,後來出版社的態度,也從側面證明了拉胡爾的正確性。這個結局,應該是導演為了票房而作出的妥協?
生活,就是一個無可奈何不斷妥協的過程。不妨來設想一下,如果不考慮票房,不考慮觀眾和投資商,影片應該是怎樣一個結局呢?小潘當編劇的話,估計會這樣寫:
阿俊在激動中殺死了拉胡爾,才發現哥哥其實是無辜的,他追悔莫及,等著他的將是漫長的鐵窗生涯。大兒子死了,小兒子坐牢了,惡毒的老女人被眾人唾棄,終身都在悔恨中度過,全劇終。(阿俊:「我已經夠慘了,小潘你怎麼忍心這樣寫?」「好吧,當我沒說。」)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