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與黑暗的故事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爱与黑暗的故事/ATaleofLoveandDarkness

6 / 2,689人    95分鐘

導演: 娜塔莉波曼
編劇: Amos Oz 娜塔莉波曼
演員: 娜塔莉波曼 Makram Khoury Shira Haas Gilad Kahan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番茄小姐

2016-10-01 01:06:24

不是民族主義視角,更適合以講述母愛與抑鬱的故事來解讀的電影


  看這部電影當然是因為波特曼。無論是推薦還是各種軟文硬文包括對波特曼一些採訪的片段,都讓我一開始認為這是一部從民族的視角講巴以衝突戰爭、人民、種族的影片。以致於看到了四十多分鐘我仍然一片茫然。大概因為看一部影片,我會先看一點短的介紹這種習慣,增加理解故事背景和情緒的鋪墊,但因為基調打錯了,所以一直帶錯了理解影片的路。
  其實換一個角度,不是從很宏觀的人民、戰爭、民族衝突來看,而是從一個個人的視角來看這部電影,會更深刻的理解和觸動。想要體會理解這部影片並不需要多麼熟悉巴以衝突的歷史,我們只需要簡單的了解那個時候的歐洲、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復國情緒等等,就能理解電影裡,「母親」這一角色的尷尬。特別是如果你還是一個女性,也許你能更理解「我」的「母親」抑鬱的心情,以及電影最後說的那段話。「無論我怎麼嘗試都騙不了任何人,他們都非常清楚,我也很清楚,即便我的皮膚變成古銅色但我的內心依然是蒼白的。保護夢想不被破壞,充滿希望,而不會失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永遠不要試著去實現,一個實現了的夢想會讓人失望的,失望是夢想的本質。」因為民族的情感是相通的,也許你並不是那個地方的人,但是你的生活中一定有類似的事情或是類似的歷史幫助你與他們建立起情感理解的橋樑。
  首先說我沒有看過原著這本書,個人覺得並不影響對電影的理解,我覺得電影可以獨立的來看,電影是這個導演的眼睛和思維看到的體會到的東西,是轉化了的表達。並不是正本書所表達的內容,書比電影的涵蓋更為豐富,因為簡單的文字可以創造很多的想像,而電影不同,電影是導演的視角,螢幕就像導演的眼睛。波特曼這部電影個人覺得是非常女性的一個視角。女主角出生在歐洲,在波蘭成長,長大在一個「大吊燈、僕人、神秘」的,悲情浪漫史的環境,離開歐洲後,在波蘭的索申吉森林也是充滿著童年和姐妹們採摘蘑菇和漿果的童話般背景種。女主是親歐洲派的,和當地猶太人那種強烈的復國夢不同,並沒有當地猶太人那麼關心這件事。女主的一生,至少是前半生,就像「我」所敘述的是朦朧的,詩意的、略帶悲情和神秘的。即便是那個自殺的波蘭軍官,在母親的視角里,那段回憶也有羅曼蒂克的浪漫色彩,懵懂的小女生、軍官、溫情的揉著頭還開著玩笑說要娶她。這就是母親,一個歐洲背景長大的猶太人。然而這一段敘述完畢,另一段場景,是與女主幻想完全不同的老公,一臉驚喜的拿著新書進來興奮的一個場景(那一刻男的那麼興奮神秘,作為一個吃貨,以為是物資貧乏時代,拿回了難得吃到的好吃的)。可以看出,那時候的女主情緒並沒有她老公那麼的興奮不已。緊接著,男主的父母又是對「母親」做的羅宋湯指指點點。你可以看到幾個特寫鏡頭,女主放了一大勺糖,然後擠了一點檸檬汁。男主的媽嗶哩嗶哩的在那兒說什麼猶太家族裡的非猶太僕人都知道羅宋湯要酸中帶點兒甜,而不是甜中帶點兒酸,還指責波蘭人總喜歡加點兒糖不倫不類。你可以想像,在中國婆媳關係中,婆婆在那兒挑三揀四還侮辱你內心深處熱愛的你長大的地方的文化,是什麼想法,想一湯勺鏟過去又不行,只有內心默默罵髒話還要假裝接受教育的認同,這種憋屈。更別說此時,女主一個文藝青年,男主是一個想寫書n年為實現的圖書管理員,好不容易蹉跎出了本兒書還賣不出去(好友悄悄把5本全買了),男主他爸嘚瑟的跟得了諾貝爾獎一樣,女主心中那個%@%¥#%····的感受。
    其實女主抑鬱的根源有幾層,第一、大環境下的緊張氣氛,拮據的生活,糟糕的生存環境;第二、女主婚姻生活的不滿,對伴侶的精神層面無法溝通的無奈與孤獨;第三、女主自身性格上的悲情浪漫主義色彩。
   可以看出波特曼飾演的母親,和許多女性一樣,是渴望浪漫的,理想化的,有許多典型的歐洲小資產主義的女性色彩(當然中國現在很多女性也是這樣)。他們在遇到歐洲反猶太運動風潮的時候,渴望的是理想化的以色列,夢想中的國度是開拓者造出的一個沙漠之花。連她幻想的男人都都憂鬱帥氣孔武有力,那一下一下的掄錘子的樣子,畫面上充滿了愛戀兩個字。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個鏡頭,是「父親」和我在釘種蔬菜的圍樁,「母親」剎那間恍惚以為是幻想的那個人,嘴角不經意的微笑,在畫面清晰後顯露出「父親」的臉時「母親」尷尬失望空洞的表情。這個她夢想的國度,沒有沙漠之花,不過是滾燙和佈滿灰塵的耶路撒冷的岩石;也沒有一個憂鬱帥氣如詩人一般的開荒者,只有長相刻苦,行事呆板無趣的圖書管理員丈夫。沒有浪漫主義色彩,有的只有生活的瑣碎重壓,只有悲情,沒有浪漫。當女主母親(奶奶)到來,對她的生活感到失望並說出」你這兒環境簡直噁心」的時候,女主開始崩潰了,她無法不面對現實與理想見面後理想的崩塌。但夢想生活即使崩塌也不可多傷感片刻。「母親」對浪漫色彩的人生要求唯一一點挽救就是提出去看電影。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女性,在面對一個圖書管理員(就是「父親」)講述他追求她的成功時,用的是「他利用了我在詞語上的弱點」這樣的說法。「母親」的意思是代表著對圖書管理員的不認可,畢竟她是全部男生追逐的對象。和在以色列長大的猶太人父親不同,她並不熱衷於猶太的復國夢,甚至因為眼前的現實有些冷嘲熱諷。「父親」很認真的解釋希伯來語每一個詞的來歷,詢問兒子聯合國大會將表決什麼,會參加國家自衛隊。而母親更希望脫離真正苦難的生活,父親在說「如果戰爭我們會勝利,我們的國家就矗立在門前」,而母親卻說「並沒有什麼大門,只有一個無底深淵」。
   現實生活的不滿,戰爭的恐慌、窮困,「母親」就像一個穿著紗線蕾絲裙子的精緻玩偶,格格不入異常痛苦,在惡劣的環境下支離破碎。「父親」的背叛,另這個極度理想主義者,在遭遇現實的擊打時不堪一擊。無法接受幻想出來的希望是這樣一個破敗不堪的樣子。她抑鬱了,痛苦了,最後掙紮著美麗的穿戴整齊請全家人吃一頓飯卻發現根本不可能挽救什麼。可能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脆弱的完美主義和理想主義者。缺少扛起改變現實接受現實的能力,只能逃避,逃避到自己殼子裡。在這個世界避無可避的時候,選擇逃離到另一個世界裡去。對現實的無力,對理想世界希望的破滅,壓到現實生活中喘不過氣。只有我是她生命中的唯一那束光,在壓抑的生命中,唯獨在我出現的時候,才有喚起內心溫柔的力量。感覺到一絲絲的溫暖。這就是,「愛」與黑暗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