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nlchina

2016-10-07 19:27:31

關於電影字幕翻譯的記憶


我只參與翻譯過一部電影的字幕翻譯,那部電影叫做《Helvetica(2007)/海維提卡/字體傳奇》。

2007年底,在拿到片源和英文字幕後,由杜欽發起組織,我(譚宏濤)、厲致謙(colourphilosoph)、江疆(jjgod)、杜欽(cognito)、朱亞力(Alex) 五個人分工翻譯,杜欽負責統稿,江疆還用件做了版本管理,後期的校譯和潤色工作主要由我來完成,記憶中總體持續時間超過2個月。在此之前我只翻譯過英文的字體/設計類的文章、教程、維基百科等等,這次字幕翻譯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深刻的體驗。

說一下我對字幕翻譯的心得以及我對優秀字幕翻譯的理解。

一、信達雅首先當然是「信」,準確。對於普通影片來說,字幕翻譯的「信」在於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但這是一部設計行業的專業紀錄片,所以包含大量的字體排印術語和平面設計史的內容。首先必須徹底的理解原文的內容,把涉及到的術語、概念正確地翻譯出來,已經有通用術語的用通用術語,還沒有統一的翻譯名稱的,要仔細斟酌確定,儘量的簡潔準確。

二、第二是「達」,流暢。不但是行文的流暢,還包括理解的流暢。電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譯不同,字幕的出現時間很短,更重要的是電影畫面才是主角,觀看者往往是首先看清畫面之後,才用餘光掃視一下字幕,因此字幕的翻譯儘量要用通俗直白的文字和詞彙,儘量用短句而不是長句,儘量用普通句式而不是倒裝句之類的複雜句式,讓觀看者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就能夠看清並且理解。

「達」的秘密就在於在翻譯的後期,要完全拋開原文,完全用中文觀眾的角度來閱讀字幕。如果有嚴重不符合中文語言和思維習慣的地方,那就是有問題的地方。

三、第三是「雅」。這一點電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譯有極大的不同。普通文章的翻譯是書面語,追求文藝、古雅、華麗的風格,但電影對白大多是口語,電影字幕的「雅」追求的是「神同步」,也就是對風格和節奏真實的還原。

這些真實還原包括:

1、說話人的語言風格。有些設計師特別是設計評論家的說話非常有水準,邏輯嚴密,字字珠璣,大量的術語、長句和複雜句式,記錄下來直接就能夠當文章來發表;有些設計師的語言就非常的簡樸真誠,都是用最簡單直白的詞彙;還有些設計師說話比較粗俗,話語之中常帶有一些髒字。

翻譯的時候,首先要把這些角色的不同語言特色準確地表達出來。另一方面要做一個均衡,要把那些過於複雜的長句進行拆分和簡化,方便理解;然後這畢竟是一部專業領域的紀錄片,(一些設計院校的設計專業老師直接在字體設計課堂上播放這部紀錄片),因此那些過於粗鄙的詞彙要儘量文雅的表達出來。

2、說話人的情感和語氣。說話人的真誠、喜愛、憤怒、疑惑等等情感,要準確表達出來。

3、說話人的節奏。簡單說就是讓中文和英文的說話時間長度和停頓儘量匹配:英文是長句,中文也應該是長句;英文停頓的地方,中文也應該停頓;(針對短句)英文是3個音節,3秒鐘,中文也應該是三個字,3秒鐘。

節奏調整的終極境界是「神同步」,也就是可以直接腦補用字幕進行中文配音而絲毫沒有違和感。在字幕調整的後期,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用來調字幕的語言風格和節奏,每個片段反覆的播放十多遍,就是為了調這個同步和節奏,對口型。

所以這個字幕的翻譯用了超過兩個月的時間,說到這一點可能要被字幕組同學們取笑了,但我覺得一個好的翻譯是一個無限逼近的過程,雖然永遠不可能做到完美,但總是可以做的更好一點。

後來我們雖然又合作翻譯了同一導演的工業設計紀錄片《造物》 Objectified (2009),但後期的潤色工作不是我負責,沒有這個風格和節奏的同步環節,因此雖然大家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但我感覺總體質量並不及第一部影片,在觀看影片的時候,總是缺乏一種代入感,這是讓我感到深深遺憾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