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賓漢 Ben-Hur

宾虚/宾汉(台)

5.7 / 35,622人    124分鐘

導演: 提默貝克曼比托夫
原著: Lew Wallace
編劇: Keith R. Clarke 約翰雷利
演員: 傑克休斯頓 娜贊寧波妮亞蒂 路克畢金奈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連城叄月

2016-10-11 03:50:22

一次跨越半個世紀的災難性翻拍


歷史上,只有三部影片獲得過十一項奧斯卡獎,分別為1959年的《賓虛》、1997年的《鐵達尼號》及2003年的《魔戒3:國王歸來》。以名氣而論,《賓虛》遠不如後來的兩部電影那樣家喻戶曉。這其中除了年代久遠的因素之外,影片所涉及的歷史、宗教題材也很難討好當今的觀眾口味,但不可否認,這部拍攝於50年代末的史詩巨作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後的輝煌,亦是大製片廠制度解體後,麥克梅電影公司的迴光返照。

時過境遷,昔日輝煌一時的麥克梅如今只能寄人籬下。翻拍《賓虛》被麥克梅當做重塑過去的契機,但影片從立項開始就不被外界所看好,如今事實證明,麥克梅的這次翻盤是一次毫無理性的作死。



《賓虛》的故事講述的是羅馬帝國時代,耶路撒冷的猶太貴族猶大•賓虛被朋友米撒拉背叛,致使家人落入監獄,他本人也淪為羅馬艦隊中搖槳的奴隸,為了報仇他隱忍了五年,經歷了一系列的苦難後,終於重返耶路撒冷,並在競技場的賽馬中擊敗了昔日的好友米撒拉……

「友情——背叛——復仇」,這種情節模式早已在西方的神話、戲劇、小說中被反覆演繹,「賓虛」的故事本身並沒有新鮮與獨到之處,而當年的老版《賓虛》之所以能被奉為經典,是因為影片將「耶穌佈道與受難」的故事作為影片的隱藏線索,藉由賓虛這個角色從側面宣揚基督教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而賓虛也在復仇與反抗中逐漸發現,真正能對抗羅馬暴政、拯救人民的不是刀劍,而是基督的博愛。

新版《賓虛》在改編時,本身就弱化了宗教元素,而國內公映的版本更是刪除了有關耶穌的片段。致使影片主題混亂不明、情節前後矛盾。但刨除這些客觀因素,將《賓虛》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來看,其在情節組織、人物塑造上依然漏洞百出。

猶大•賓虛,這個角色在老版電影中經歷了四種身份的轉化,崇尚和平的猶太貴族、頑強堅忍的復仇者、對抗羅馬暴政的反抗者、皈依於基督理念的聖徒。新版《賓虛》,剪掉了主角作為聖徒的存在,亦弱化了其反抗者的身份。主角每一次的命運轉折都顯得極為牽強、造作,遠不及老版處理的流暢自如。

影片對於米撒拉的形象定義更是徹頭徹尾的失敗,儘管電影開場使用了足夠的篇幅介紹他的身世,渲染他的性格,但仍難掩人物在情感轉變時變現出的突兀,結尾賓虛與米撒拉的化干戈為玉帛更是完全無視二人身份、地位及政治思想中強權與自由的對立。影片弱化了歷史時代層面的民族矛盾,而側重于兄弟二人情感的背離與曖昧,令這個史詩「IP」徹底淪為家庭爭鬥的肥皂劇。



特效與場面本應是這部新版電影唯一能表現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所在,但可惜的是,儘管在電影工業水平上,新版的《賓虛》領先了半個多世紀,但實際呈現出的效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影片中的特效場面主要集中於兩場戲——海戰與賽馬。由於技術的限制,老版《賓虛》只能通過模型來表現羅馬艦隊的海戰,其效果在今日看來自然顯得有些粗糙簡單。原本以為新版的《賓虛》會有一場氣勢恢宏的海戰大戲,但實際上這場戲始終跟隨主角視角停留於戰鬥中的船艙內,海面上的艦船撞擊,甲板上的兩軍搏鬥僅僅是浮光掠影的幾個鏡頭,整場戰役都令觀眾跟隨主角的視角處在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的尷尬境地。

全片含金量最高的一場息的賽馬,新版《賓虛》除了在剪輯的處理上使其更適於如今的動作戲節奏外,剩餘的皆是對老版《賓虛》照本宣科的模仿,但在整體的場面調度與氣氛渲染上卻較老版稍遜一籌。至於片中CG特效還原出的古羅馬建築與雕塑也遠不及當年實景搭建的雄偉氣勢。



(上圖為1959版《賓虛》截圖)

難以想像這次「災難性」的翻拍竟出自《守夜人》、《通緝令》的締造者俄羅斯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他往昔作品中縝密的敘事編排與炸裂的視覺風格就像是口感剛烈強勁的伏特加,而如今的這部賓虛卻像是一杯毫無營養的軟飲料。究其原因,大概是《賓虛》固有的框架限制了導演的靈感,況且其以往慣用的誇張、暴力的動作風格也與這部史詩巨作整體基調不符合。

從1959到2016,這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翻拍僅僅是在經典的框架中斷章取義的呈現原作的部份風貌,新版的《賓虛》是一次災難性的翻拍,而公映版本中的閹割更是對經典的褻瀆,我建議沒必要為這樣一部不完整的翻拍劣作浪費時間和影票,如果你對《賓虛》這故事有足夠的興趣,且又有足夠的耐心,不妨是去找出1959年的經典版本,體驗那部長達3小時40分鐘的史詩巨作。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影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