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七武士--Seven Samurai

七武士/七侠四义(港)/TheSevenSamurai

8.6 / 368,762人    207分鐘 | 160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 Argentina:163分鐘 | Sweden:202分鐘 (2002 re-release) | UK:150分

導演: 黑澤明
編劇: 黑澤明 橋本忍 小國英雄
演員: Keiko Tsushima Takashi Shimura 三船敏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鹿痴

2016-10-14 03:17:55

史詩?不,我只覺得這是一個偶然的小故事


一、 個人認為要將宏大敘事主題的電影拍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把過程講清楚,我認為這也是《七武士》最成功的一點。它想要講武士、講農民,這本來是一個很難講清楚的主題,而且很容易就讓人想到「大製作」、「長篇巨著」,實際上相比於普通電影,《七武士》三個多小時的時長已經算得上是「大製作」了,但實際看下來就會發現這部關於武士的電影沒有應仁之亂、織田信長,也沒有軍馬廝殺的慘烈戰鬥場面,裡面的戰鬥人數加起來可能都不到一百,這就使得過程被敘述得很清楚的可能性大增。 整個電影就三個主體:武士們、農民、山賊,就武士與農民來說,有個場景特別好,即武士初進村時農民都躲藏起來,因為菊千代使了一些壞招才將他們引出來,從這裡以後,武士與農民基本就站在了同一個敘述視角,之後就要敘述與山賊的對抗了。打鬥的場面本來就難以把握,拍長了顯得乏味,拍短了又避重就輕,《七武士》這裡做的極好,首先,打鬥不僅要贏,而且還要有方法地贏,所以將勘兵衛的幾個重點戰術勾勒了出來,比如預測山賊會從哪裡進攻,以及總攻的時候採用兩層防守,前面放幾騎進來後面就圍住這幾騎可勁兒打。每結束一場戰鬥,勘兵衛就會把代表山賊人數的圓圈表拿出來叉掉幾個,其實相當於是在提示觀眾打鬥的進程,以避免觀眾產生「打鬥怎麼還不完啊」、「怎麼那麼長啊」之類的厭倦感。而且在不斷深化的打鬥中,特別是最後的決戰,武士也會死,甚至連戰鬥力第一的久藏也死了,這就使得劇情更加揪心,在戰鬥沒有打完之前,觀眾是同勘兵衛等人一樣擔憂的,所以這場戲最成功之處就在於是讓觀眾陪著武士農民們一起打完了仗,私以為比起國內某些所謂的大製作中的打鬥場面,《七武士》的打鬥敘述不能再清楚。 二、 再講講幾個人物的分析吧,如上述,片中共有三個主體,但這三個主體並非是截然分明的,電影在這三個主體間設定了很多聯繫與轉換的區域。在這些轉換中最關鍵的角色大概非菊千代莫屬,從他假冒武士,在村中使計讓農民交出槍和盔甲,混進山賊隊伍中就可以看出這人大概是一個非典型性英雄,出身農民使得他了解農民的特性(菊千代向其餘六人叫喊農民的痛苦與可憎之處的那場戲質量很高),而無父無母的浪蕩生活又使得他學到了痞子流氓的做事方法,所以菊千代這個人物其實是很活的,他既可以溝通武士與農民,有時做事情又像流氓山賊。 另外,利吉也是聯結武士與山賊的一個重要人物,在所有仇恨山賊的農民中,他是最堅定的一個,然而這種堅定,來自於一段隱秘羞恥的往事,個人覺得影片將這個情節處理得很好,並沒有任何補充性交代,只從利吉一開始的「我沒有妻子!」到後來看到妻子從大火中跑出來時候的激動就可以看出利吉還是眷戀著妻子的,而利吉妻子看到著火,本來大吃一驚,後來竟然微笑起來,本來都從火中跑出來,看到利吉後像見了鬼一樣,又跑回火中,她沒說一句話,卻以蒼白可怕的面孔以及一連串的動作傳達出某些愧疚與悔恨。總之這一段實在讓人聯想頗多。 還有一個我始終忘不了的人物就是與平,他老是耷拉著眼睛,微張著嘴,站不穩,這種姿態還遭到過菊千代的嘲笑,但不知你注意到沒有,菊千代與與平的互動其實很多,又要騎他的馬,還安排與平站排頭,讓他帶頭把守一個關卡,最後與平被山賊殺死,菊千代十分傷心地扶著他的屍體喊叫。為什麼?我想原因很簡單,大概就是因為與平代表了一個最典型的農民,從身體的羸弱破敗到心靈的懦弱恐懼,菊千代可能也經歷過這麼一個時期,所以他最同情與平。 三、 最後,想講講一些不那麼喜歡的細節。其中一個就是河對岸著起火來,勘兵衛要去找老爹,最後發現只剩一個婦女逃出來,送出一個孩子,勘兵衛將孩子交給菊千代,菊千代卻突然走不動路了,大喊「這孩子就像我啊」,開始慟哭。這裡雖然想藉此類比菊千代的身世,但放在這麼一個緊張時刻略顯不搭。另一個情節就是最後一幕,勘兵衛看著在田裡忙活著的農民們說:「我們其實輸了這場戰鬥,真正贏了的,是那群農民們。」(大概是這個意思,原話我不記得了)這裡想要很明顯想要揭示電影的主題,但將這麼一句話讓主人公講出來,其實並不合適,這看起來其實很像是一種現代敘事,在戰國時代,這麼多武士無償幫農民這種故事本身會不會產生姑且不論,要身處在等級制盛期的武士歌頌農民,這種模式本來就很帶有一種現代性敘述的色彩,個人覺得不太妥當,如果把勘兵衛最後的那句台詞換一種說法,比如就讓他簡單地說一句「是啊,贏了,瞧,他們也贏了。」這種不適感或許會減輕。 By the way, 我不覺得這是一部史詩,我覺得它只講了一個很小的故事,這種故事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農民生活的困境,且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差不多,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七武士集團這樣的俠客壯舉以及面對農民的悲憫之心,這樣想來也令人感傷,因為其他村莊、其他農民可能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他們可能仍受山賊侵害,受武士歧視,然而反過來,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才使人看到希望,使人幻想說不定我也有那麼一絲機會成為這樣的「特殊」,這也就是為什麼,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中都有人那麼努力地去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