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蝙蝠侠大战超人/蝙蝠侠对超人:正义曙光(港/台)

6.5 / 754,256人    151分鐘

導演: 查克史奈德
編劇: 克里斯泰瑞歐 Jerry Siegel (Ⅰ) Bob Kane
演員: 亨利卡維爾 班艾佛列克 蓋兒加朵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學哲學的熊

2016-10-16 21:47:35

蝙蝠俠大戰超人,真的看懂了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本文有點長,若看不下來,可以光看圖片及其描述)

摘要:《蝙蝠俠大戰超人》對兩位主角的內心刻畫是很深刻的。偏激的Bruce Wayne其實不是真正的蝙蝠俠,迷惘的Clark Kent也差點不再是超人。兩者的矛盾衝突,是由深層內在信念引發的。蝙蝠俠與超人的互相拯救。一些關於審美、商業的評論,及盧瑟、神奇女俠。
關鍵詞:超級英雄漫畫、審美、文學、心理描寫、DC

距《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聯盟》(以下簡稱BVS)上映已有半年,如今再回首,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失利的商業片,感人的藝術片。
藝術片,或者說文藝片,有探討哲學的,可得其深刻;有歌頌信念的,可得其詩意;還有剖析心理的,往往感人動情。譬如小說《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柯爾尼科夫(主角)在殺人犯案之後心理進行細膩了描刻,展現其心靈深處的種種矛盾。魯迅評其為「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又如電視劇《絕命毒師》,華特懷特為了在死前給家人留下足夠的財富,從一個善良、保守的化學老師步入毒品行業,最後卻一步一步成為大毒師。傑西平克曼本是普通的社會青年,卻一路被迫做出種種超過自己道德底線的決定。編劇們安排著對角色內心拷問,又展現出他們的變化。這部劇曾長期排在IMDb榜單排名第一(《冰與火之歌》排第二),因為對人物內心變化的深刻呈現,這部肥皂劇已經上升到了藝術層面了。
BVS,就是這樣一種藝術電影。
起先,看完院線版之後,除了作為一個多年的DC粉為種種畫面還原而激動不已,我也和大部份觀眾一樣,抱怨劇情的各種不合情理與故事的乏味。但當再刷幾遍BVS「導演剪輯版」(院線上映的版本從原版剪掉了共達二十多分鐘的片段,有些甚至是關鍵劇情。以藍光形式發售的「導演剪輯版」即是原版),這種怨念便消散了。但是,「說劇情不合理是因為自己看不懂」,這樣激進的衛道之言還是有失偏頗。應該說,過於糾結在劇情漏洞,不如把握作者要表達的主線思想。
那麼BVS,作者想要展現的主線是什麼?
是超人與蝙蝠俠兩個人的心靈成長。大家都關注著大戰,卻忘了這部電影的另一半名字——正義黎明。這部電影裡的主角,不是我們熟悉的,真正的蝙蝠俠與超人。而是在矛盾衝突之中,Bruce Wayne終於成為了蝙蝠俠,Clark Kent終於守衛住了超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帶著尋找超級英雄心態的觀眾們走出電影院,會抱怨這個蝙蝠俠居然如此任性,這個超人居然如此迷惘。
蝙蝠俠與超人,算是兩大超級IP了,大概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男孩們沒有不知道他倆的(我不敢打包票說女孩子都看漫畫啊)。他倆是美國漫畫界兩大巨頭之一的DC公司旗下,正義聯盟英雄裡的核心人物。一個是黑暗騎士,一個是光明化身。一個多智而近妖,一個強力而近神。在一起,他倆就是世界最強拍檔(the world’s finest):

然而在BVS中,一切都回到了開始之前。
一、 蝙蝠俠主線
這個故事說的是,Bruce Wayne從暴戾走向理智。


電影始於兩個經典故事:犯罪小巷(Bruce Wayne父母慘死之場景徹底地改變了他,也註定了其成為蝙蝠俠的命運,這一故事經典到成為了這樣一個漫迷們一提便知的「成語」)以及小Bruce掉入蝙蝠洞。可是,為何如此?蝙蝠俠的童年故事,不是眾人皆知嗎?特別是在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之後。
之所以要從起源再次發端,是為了告訴觀眾,此電影裡的蝙蝠俠設定是完整獨立於其他漫畫、電影世界的,是一個有別於以往的Bruce。這個Bruce,他不安,他焦慮。當他遇到超人時,他為人類的命運而擔憂,他便憤怒,他便恐懼。而全片中所展現的Bruce的心理,都發源於這個犯罪小巷。
尷尬的是,父母早亡似乎成了超級英雄們的標準配置,成為作者展現英雄們不凡遭遇與堅韌內心的便捷手段——有什麼能比至親的離去更能影響一個人內心的呢?但蝙蝠俠的故事,依然有其獨特性。童年的遭遇在其內心留下了終身的印記,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連諾蘭版三部曲都介紹得很清楚——犯罪小巷與蝙蝠洞讓他嫉惡如仇,令其對人心永遠提防,逼其陷入恐懼,最終又克服恐懼。在別的漫畫裡,這種標準配置只是英雄崛起時要克服的一個障礙,只是喜不平之情節裡的一段內心動盪。而蝙蝠俠的故事,永遠甩不掉那小巷裡,瑪莎韋恩散落的珍珠,托馬斯韋和恩倒地的眼神。

這裡援引《黑暗騎士歸來》(出版於1986年。公認本書是現代漫畫的經典之作,最具影響力的漫畫故事之一):


管家阿福回憶:那時布魯斯少爺只有九歲。夜裡他總是睡不著覺,但他依然禮貌地坐在床上,聽阿福念故事。《失竊的信》,對,就是那個故事。安靜地聽完了整個故事,然後,他堅定如鋼地說(他鄭重得嚇人,深色的眼睛閃著光)……Bruce少爺問……不,他要求……「殺手最後被抓了,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阿福向他保證,惡人最終被正義制裁了。Bruce才睡著了,像個孩子應有的一般。
由於商業原因,美漫會常常更換編劇、繪者,這也使得漫畫故事不斷地重啟,前後獨立。作者們稱之為平行世界——類似的人物,類似的故事,但各有不同。這也就使得,1939年誕生的蝙蝠俠,在一個個新作者的筆下,至今還常常擺脫不了犯罪小巷留下的心理陰影。
他黑暗,他冷酷,他孤僻,他不擇手段。BVS電影裡,猶甚,他不是完成的蝙蝠俠。
所以你可以讀懂了。在BVS電影開頭,Bruce答應會救出小女孩的媽媽,卻發現大樓已經徹底毀壞。他只能把她報入懷中,憤怒地盯著遠處的超人。不安,擔憂,憤怒,都從他的眼神裡要溢滿出來。

下一個鏡頭,俯拍廣角,Bruce抱著小女孩,在畫面中逐漸變小。

比起遠處的超人,人類是那麼的微渺,弱不禁風。這個認識,一定摻雜在了Bruce對超人複雜的初次印象之中。
Bruce只是一介凡人。正義聯盟中的各種英雄,已經超人而近神,人們稱之為Gods Among Us,人間之神。超人臥推訓練用的是一個地球的重量,神器女俠是宙斯的女兒,綠燈俠靠燈戒可以具象化任何能想像到的東西,閃電俠速度快到可以穿越時空,海王統領整個亞特蘭蒂斯,鋼骨則擁有各種高科技掛。而蝙蝠俠肉體凡胎,連隔壁美國隊長的血清增強都沒有。僅憑其超凡的心智與計謀,居於聯盟的核心,但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類的渺小,甚至小心提防著自己的戰友。在他的電腦中曾存儲著一套制服各個聯盟英雄的方案。這套方案被反派們竊去,還真的差點干翻了整個聯盟。
這倍具西方特色。阿克頓勳爵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人們,特別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制度設計者們,時時刻刻小心提防著權力。他們宣言要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裡,設計出精妙的三權分立制度讓權力彼此制衡,決不允許一極獨大。因為,「一個強大到可以給你一切的政府,也強大到可以奪走你的一切」。BVS中神經質的Luthor念叨的「『Power can be innocent』是美國流傳最大的謊言(雖然網上很多美國人吐槽說他們從來沒聽過這句話)」,也就是這個意思。DC的漫畫中,大政府化成了超能力,蘊藏著這個法律、政治學比喻。
所以,除了黑暗與陰影,理解這部電影中蝙蝠俠這條線的另一要點,就是Bruce作為一個普通人,對超能力者潛在威脅的擔憂。
沿著蝙蝠俠的主線,再介紹起源之後的下一個故事,是兩個小警察視角裡的哥譚市與蝙蝠俠(這是重現了漫畫裡的一個經典片段,因此漫迷們集體高潮,而沒看過漫畫的觀眾則一臉黑人問號。但這不重要,沒有原著知識不影響對這部電影主旨的欣賞)。
大都會VS哥譚市的橄欖球賽里,哥譚隊挑起了鬥毆。一葉知秋,這是哥譚市暴力之風的縮影。這座城市浸泡在黑暗中,有下不完的陰雨,有清理不完的犯罪。
我們不難猜想,從前一段的小Bruce,到兩個警察所遇到的恐怖化身蝙蝠俠,中間許多年發生的事情。這是Bruce背負著兒時的心理陰影,秉承著自己打擊罪犯的信念,一路走過來的黑夜。此段留白,讓人聯想到《史記·項羽本紀》。從「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的國破家亡,到「初起時,年二十四」,中間沒有什麼史筆,卻在人眼前浮現出那個孩子牽著叔父的手,走過漫長黑暗小徑的樣子。只不過是得當的詳略,背後的味道卻讓人寒顫。
事實上(就漫畫而言),的確如此。Bruce不允許犯罪小巷慘案再以任何一種形式重演一次。可是一開始,他路見不平即出手,卻備受挫折。他沉思,找尋自己的方向。就在這時,一隻蝙蝠破窗而入:

我見過它的。它曾是我長期的夢靨。是的,我要成為一隻蝙蝠。我克服恐懼,但不僅如此,我還將駕馭它。我將成為所有罪犯的噩夢!
在漫畫裡,Bruce從此一步一步成為了一個沒有弱點的超級英雄。但這與我們無關——電影裡的Bruce不是這樣的。這個Bruce更加暴戾,被打上蝙蝠烙印的罪犯相當於判了死刑,但他似乎並沒有憐憫;更甚,這個Bruce居然殺人了!要知道,蝙蝠俠的第一鐵律是不用槍,不殺人啊。或曰,全片蝙蝠俠殺人量足夠小丑笑死十多次了。雖然可以解釋成是為了電影視覺效果,況且也沒有蝙蝠俠直接殺人的鏡頭,但此電影中Bruce的激進可見一斑。他不是我們觀念中的那個沉著冷靜,正義無私的蝙蝠俠。他更情緒,隨後被Luthor一推,走向了極端。
但是,一旦觸碰甚至跨過了暴力的界限——殺生——義務警員與邪惡罪犯之間的界限又在哪裡?兩者本身就同在法律之外——罪犯不顧法律謀取私利,而蝙蝠俠則在法律之外打擊犯罪。一種是以暴力謀私,一種是以暴制暴,但在法治精神下,都是暴力無疑。

Bruce自己也知道:「我們是罪犯」。但他有理由充分相信自己是可以保持正義而清醒的頭腦的。在漫畫主世界裡,他的確有這個自信的資本,也有質疑其他英雄的資格,可超人不相信。在讀者看來,我們自然充分相信英雄能夠時刻捍衛正義。但是在真實情況之下,我們能夠允許任何一個人游離於法律之外,任性做想的事情嗎?超人認為,不能。
二、 超人主線
這個故事說的是, Clark Kent倔強而艱難地堅持做好人。
大超作為普通人,名叫Clark Kent,是一個直到高中畢業前都生長在農村小鎮裡的單純鄉下仔。延續了2013年《超人:鋼鐵之軀》電影的。他作為一個乖乖青年,在弄懂了自己的外星人身世之後,被迫現身和另一幫外星人大戰。這場大戰給大都會留下了一堆廢墟,BVS開篇也有講述。拋去超人現身沙漠救女友,普通人Clark出場的第一幕,向我們介紹了他的設定,即使你沒看過鋼鐵之軀,沒看過超人漫畫:不同於經典的印象——一臉陽光燦爛,氣宇軒昂,一身三好學生、積極分子氣質——這個Clark,在鏡框下,有些迷惘,有些憂鬱(大概是漫畫Earth One的設定)。並且,這種迷茫在BVS中放大了。

超人只是跑去救女友,卻沒想到落到了Luthor佈置好陷害他的圈裡,惹上了麻煩事——人們認為是超人害死了那些村民。Clark說,他不在乎。但他真的不在乎嗎?露易斯是最懂他的,她惆悵地感嘆,「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在愛我的同時做你自己。」
這句話戳中了超人這條線的心理矛盾。愛露易斯,自然是指大超私人的一面,Clark Kent這一面。做自己,指的是什麼?後來超人明確地說了,「一直以來,我都按照我父親的想法活著,覺得我來這裡是為了行善的。」
他只是想做個好人。
雖然神力超人,但內心裡他只是一介單純的農民。在大都會大戰之後來到了城市,走入社會世界,他是要「糾正父親的錯誤」。養父曾經勸Clark不要顯露自己的超能力,因為這會讓人類感到不安與恐懼(在BVS中,結果的確是這樣)。Clark最終決定,這是不對的,他應該用超能力來行善。於是,就如超人的生父喬艾爾所說:「他會成為他們(人類)的神」。
大都會為他建立了巨大的雕像,火災外的人群爭相跪拜觸摸他,洪水裡的難民在屋頂畫下巨大的超人標識。自然會有人感到擔憂,作家擔憂他沒有道德束縛,議員擔憂他不理會國際法。而蝙蝠俠,這個與各種變態罪犯(以小丑、雙面人為代表)鬥爭了幾十年的人,深刻的認識到,只要超人想跨越界限,就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事實上,在《不義聯盟》系列中,超人的確建立了一個集權政府,就是BVS里蝙蝠俠沙漠夢境那一段)。那將是對全人類的威脅。而蝙蝠俠是不可能允許這樣的威脅存在的,他必將採取行動。
Luthor則走得最過份。他設計讓世人誤認為超人害死了村民,又藉助華萊士掀起了輿論對超人的討伐。
超人開始感到困惑,感到迷茫,他深夜打電話補給母,問養父為什麼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堪薩斯。母親解釋說只不過是對旅遊沒有興趣而已。他憂鬱地回應,I just wish it was more simple,希望事情比表面上看起來更簡單。但對一個初出茅廬的農村小伙,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何等複雜。在滿社會的質疑聲中,超人也懷疑了自己。

然後,Luthor暗藏炸彈在華萊士的輪椅下(原版中明確華萊士並不知情,但這段劇情被剪了),通過獻祭在場的所有人來激起輿論。所有人質疑,包括超人自己也自責,為什麼超人沒有看到暗藏的炸彈?(這是因為箱子鍍了鉛,而超人的透視能力透不過鉛。這段劇情也被剪了)

他只不過是想做個好人,但世人對他寄予了對神的期待,他能滿足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說謊的女證人在電視上煽情地說:「我要看著他(超人)的眼睛,問他,究竟如何判定哪些生命有價值,哪些生命又沒有價值?」這正是露易斯的擔憂,「有沒有可能,在愛我的同時你自己?」。超人一次次沒有將事情做到盡善,他深深自責,甚至絕望。他於是說:「超人並不存在,那只是堪薩斯農民的一個夢」。
他只是想做個好人,卻難以在險惡的世界安身立命。他守不住自己了。
於是他必須開始「流浪」。好萊塢的導演們看來特別喜歡讓迷惘的主角轉轉去雪山,做做冥想。於是這個超人沒有去他的基地Solitude Fortress(孤獨堡壘),而是變成驢友登上了雪山。他「見到」了自己的養父。父親說故事:他曾經忙碌一夜保護農場,卻不料將洪水引到了鄰居家。這也是努力做了一件事,卻給他人帶了了壞結果。而父親擺脫自責噩夢,是因為愛情。這裡的親情橋段出得莫名其妙,結合全片主線來分析,甚至可以說是個敗筆。但至少可以讓我們理解成,超人通過行走旅遊放鬆放鬆了心情,又通過自己內心,繼續堅定了做好人的信念。
但我更願意這樣理解:Clark徹底的救贖,是在他拯救蝙蝠俠之後的自我救贖。
三、 蝙蝠俠與超人:兩線交織
超人在光明中堅持善良,而蝙蝠俠在黑暗裡捍衛正義。蝙蝠俠視超人為一個隱患,超人視蝙蝠俠作一個麻煩。
Clark為了尋找作偽證陷害超人的女證人來到高譚市,卻發現這座城市裡籠罩的黑暗。他一步步了解到這個vigilant在法律外的任意妄為,而警察甚至都還在幫助他。他最先的解決辦法,不是用超人的力量,而是用記者的身份,來揭露並批判之。這是因為Clark畢竟是一個規規矩矩的好人。然而報社總編佩里不同意,稱Clark為Smallville小鎮土包子,要Clark認真去報導球賽。Smallville是Clark所住農村的名字,這裡雙關,又指Clark作為一個記者太老土不懂得追尋社會熱點。佩里說,美國意識(政治法律方面)已經死了,社會熱點在於橄欖球大賽之類,誰會在乎Clark Kent叫板蝙蝠俠呢?這裡雖然有一點牽強,但也具有一定的批判,使人不由得想起布迪厄和尼爾波茲曼。Clark說到,編輯在指定文章時,就是在決定哪些更重要。媒體擁有強大的公共話語權,可他們的目標不在於社會良性發展,而在自己的盈利。人們看媒體給出的新聞,媒體給其自認為人們想看的新聞。社會就向娛樂至死的地步歡騰滾去,不捨晝夜。當然,超人故事批判媒體,這是題外話,不展開了。總之,總編不讓Clark報導此事,而這也就堵死了Clark對蝙蝠俠的解決方案,只留下超人與蝙蝠俠的矛盾可能。
還有另外一個人來進一步促進矛盾:大都會圖書館公益活動,指明邀請Clark參與報導。而此活動是Luthor舉辦的,他還邀請了另一個人——Bruce Wayne。
在參會之前,又有一段對Bruce的心理描寫:他凝望著蝙蝠戰衣,眼神中是憤怒,是冷漠,抑或傷心,還是都有之?

但可以知道他在回憶很多往事。下一幕的彩蛋介紹了:

他望著一套戰衣,上面寫著「哈哈哈,蝙蝠俠,你就是個笑話(joke)」。對小丑Joker略有耳聞就會知道這大概是小丑對蝙蝠俠的侮辱。這是第二任羅賓(蝙蝠俠的助手、養子)Jason的戰衣。在漫畫裡,小丑將Jason毒打後關在有定時炸彈的屋裡。他被最瘋狂的小丑折磨,被撬棍敲碎了骨頭,遍體鱗傷,最終被活活炸死。蝙蝠俠追蹤而來卻目睹了爆炸的一瞬間,只能從瓦礫中尋回Jason的屍體。

蝙蝠俠把Jason的制服保存在蝙蝠洞,長期為這次事件自責。這是一個心碎而又憤怒的老父親。但不知道漫畫故事沒關係,因為接下來又展示Bruce憂鬱地洗澡、拉開跑車的蓋罩,加上沉重的BGM,依然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悲憤、「重出江湖」的決心。拉開跑車蓋罩的細節,背後的深意在於:蝙蝠俠這個黑暗符號已經佔據了Bruce的太多,而他作為富豪、常人的Bruce身份甚至都快棄之不用了。亦即憤怒、暴戾已經多年佔據了他的內心,溫和的那一面被擠到了深處。
然後他們相遇。Clark Kent meets Bruce Wayne!兩人開始鬥嘴,其實也是各自深刻的討論。Clark質疑高譚市的公民自由已經遭到了踐踏,蝙蝠俠讓善良的人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批評蝙蝠俠自以為能夠凌駕在法律之上。Bruce還擊,這個大都會的記者說他人踐踏法律很虛偽——因為他們對超人的崇拜已經近乎宗教。而超人想做任何跨越法律的事情,都是沒有人能阻擋得了的。
兩人的矛盾,在一次堵死他路,一次被設計相遇,一次觀念衝突中,進一步激化。蝙蝠俠用重火力追車,終於點燃了第一次矛盾。超人一擋,一撕,就解決了蝙蝠車,但他依然是有分寸地警告蝙蝠俠,不要再繼續做義務警員。此時蝙蝠俠的內心,或許不能給恐懼留下一寸的位置,全身只有怒火。他憤怒又低沉地問:「Tell me. Do you bleed?」告訴我,你也會流血嗎?超人不會流血。但蝙蝠俠狠狠地自己回答,你會的!為何?因為這是蝙蝠俠又一次直接見識到超人的能力。這又提醒他,超人的威脅不比任何核武器小,況且有思維的人比核彈有更多不穩定因素。你也會流血嗎?你不會。他來自外星,他不是一個人類,他永遠不會理解人類,想人之所想。那就不能相信他一定會接受人類的束縛。他是不可信任的,畢竟,他不會流血。因此,必需要除掉他,一定讓他流血。
雖然後來的大戰看似是Luthor設計安排的,但其實就兩人觀念差異、蝙蝠俠的激進來看,已必有一戰。按照馬克思的說法,須知,是內因而不是外因成為決定因素。
Luthor又來輕輕一推。他偽造在華萊士的支票上寫下各種紅字來激怒Bruce:「睜開你的雙眼!」「我是你的鬼魂!」「絕不停戰!」「我不會放過你!」但Bruce從來沒看到這些。按道理,公司理當會提交給他看的。顯然,是Lothor在幕後搗鬼,待到這一刻才讓他看到。隨後便發生了國會爆炸,此時Bruce拆開最後一張報紙,上面寫著「You let your family die」,你害死了你的家人。使其回憶起片頭,好友Jack就是因為超人大戰而死。再也沒有可忍的餘地,Bruce徹底地憤怒了,強搶氪石,準備決戰。
一切都如阿福所說:

狂熱、憤怒和無能為力的感覺混在一起燃燒,將原本就略微激進的這樣一個未完成的蝙蝠俠,變成了一個殘暴的人。並非嗜殺,但他一定要除掉超人。
可他又是在為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而戰。即使他明知以自己的肉體凡胎對抗超人,和自殺無異。所以這一決定也就充滿了悲情。在父母墓前,Bruce對阿福說,自己現在已經比父親死去時更大了,亦即不惜一死。他說過,鋼鐵之軀的超人並不勇敢,肉體凡胎的人類才能勇敢。他認為,或許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打擊罪犯20年,與此相比都是小事,因為這事關全人類的安全。
This is my legacy,就當是我留給世界的遺產吧。他們回憶起Wayne家族的興衰,因為他倆都知道,如果不出意外——阿福望著Bruce遠去的背影,說——韋恩家族從此衰亡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看電影之前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會死去,但在此刻,我們真的相信了蝙蝠俠是決心不惜一切要殺死超人的。這種深處的變異和矛盾的衝突都在與沉重的畫面與悲愴的音樂相得益彰。這是何其感人的藝術!兩種合理卻要發生不合理的矛盾,這便是觸動人心的悲劇——從雙方的視角,都能看到各自的動人,雙方都有自己的信念,都有自己的理由。兩個好人,卻不可避免地要有一戰。
然後蝙蝠俠打開壯烈的蝙蝠燈。然後Luthor送來了超人。超人只是被迫來見蝙蝠俠,沒有要戰鬥的意思,他是好人。蝙蝠俠也是好人,一定要除掉這個威脅。不同於老套橋段里那種「你聽我解釋!」而對方就是無厘頭地不聽。蝙蝠俠必需要爭分奪秒——以凡胎對戰神人,真的沒有多少恐懼嗎?超人也被蝙蝠俠的各種機關所惹怒,大戰一觸即發。
然後就是全片的最高潮。
當蝙蝠俠舉起矛搶即將最後一刺的時候,超人喊出了Martha的名字。八十年前的這個巧合——兩位將聞名世界的漫畫人物的母親,分別被兩位作者命上了同樣的名字——今日終於被導演提起。這是唯一能讓蝙蝠俠在分秒必爭中停手的一個字眼。此時全世界都陷入了寂靜:

母親同名,饒你一命。簡單如斯?絕非如此。
那短暫的幾秒寂靜,在大戰中長得好似一生。Bruce聽到Martha,看到了什麼?
他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母親。無疑,想起了自己八歲前慈愛的母親,想起了犯罪小巷。他肯定看到了那散落一地的珍珠,母親倒地後的眼神。這是他內心最脆弱的地方,四十年來,他打擊罪犯,不允許犯罪小巷重演任何一次。他戰勝恐懼,駕馭恐懼,守在黑暗裡,想要擺脫小巷的陰影。然而這一刻,他又回到了小巷。

他看到了八歲時常常不安的Bruce。他驚恐地環顧四週。那個Bruce,在父母墳前無助地哭泣。那個Bruce,目睹雙親被殺,徹夜難眠。那個Bruce,掉落深井,被恐怖的蝙蝠環繞,無處可逃。那一刻,Bruce回到了8歲的自己。
他歇斯底里地問「Why did you say that name!Why did you say that name!」。
他看到了另一個自己。矛下的這個人,原來也是Martha的兒子。他將殺死這個Martha的兒子,因為他懷疑他不懂人類,是人類的威脅。可這一刻,他竟然在最後的關頭念著自己養母的名字。這時蝙蝠俠才知道,他原來也是一個普通人,他有外星的身體,卻是在地球長大。他也是一個追尋光明,堅持善良的常人。原來我們的母親有著同樣的名字,原來我們有著同樣的人性。
而現在,卻要殺掉這個同樣是Martha的兒子嗎?不。矛槍刺下去,會殺死一個善良而人性的Clark Kent,也會埋葬內心深處那個善良的Bruce Wayne。
一開始對他的懷疑,對他的不安與憤怒,此時都已釋然。
他吶喊著,遠遠地丟開了矛槍。他亦拋去了對超人的懷疑,拋去了仇恨,拋去了狂熱,拋去了憤怒,拋去了由懷疑帶來的不安感。他恢復了理智。
這樣,黑暗騎士得到了救贖。

如一條推特所說,這個男孩看懂了:
外甥:「超人救了蝙蝠俠。」我:「當然,當超人打敗毀滅日時,他連全世界都救了。」外甥:「不,是他讓蝙蝠俠重新變得善良。」
這一刻,真正的蝙蝠俠完成了。
超人終於拯救了一個憤怒著走向殺戮的人,使其懸崖勒馬。他終於確信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他能夠使人向善。他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這一刻,真正的超人也回來了。
重新相信性善的超人,信任蝙蝠俠營救Martha的承諾。拋去仇恨的蝙蝠俠,告訴Martha,自己是她兒子的一個朋友。
這一刻,世上最強拍檔也完成了。
這,就是正義的黎明。
四、 一些其他
審美
不禁想多說幾句關於審美。審美價值是和實用價值不同的,譬如詩人看到楊柳而吟誦「二月春風似剪刀」,木匠則考慮此木材值幾個錢。兩者明顯是割裂而相異的。但我們讀者、觀眾往往帶著實用價值來看審美作品,這就產生了誤解。例如有人帶著實用價值的尺度來考量紅樓夢,就會說林黛玉不如薛寶釵可愛。真善美在美學中並非一路同行。真的不一定美,假的不一定丑。例如京劇「兩三步千山萬水,五六人千軍萬馬」,山水畫的寫意等。因此當我們欣賞藝術時,最主要的是感悟其精神。藝術的主旨究竟是什麼?我認為,是弘揚生命力,歌頌生命力。如羅曼羅蘭所說:「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沒有藝術」。這個主旨具象表現出來,其一就是對人物豐富內心的展現。
BVS做到這一點了嗎?看來是做到的。因此,若想欣賞該電影作者所希望展現的,我們就應該著眼於主角的內心意脈來欣賞。但是,戲劇畢竟不同於高度抽象的詩歌,商業電影更不是普通的戲劇,對主線的審美,也不能成為劇情上一些小漏洞的藉口。只不過觀眾可以寬容導演編劇幾人安排的劇情在千萬觀眾面前難免有漏洞,可製片方依然不能輕卸責任。
商業
這部電影的失敗,大概就是塞了太多彩蛋,使得主線不夠明顯吧。雪上加霜的是,他們又把原版的一些劇情部份給剪掉了。
現在漫畫迷們都為DC捏一把汗——這是有直接原因的,2011年因為綠燈俠電影的失敗,導致華納將整個正義聯盟電影計劃推遲,綠燈俠則直接推到了2020年。DC電影現在開始後起直追,因而略微急躁,將一部原本不錯的電影塞得非常滿。彩蛋竟然把主線劇情給擠出去了。對於漫迷們來說倒是非常精彩,可對於更廣大的觀眾,卻不甚友好。
漫畫不是兒童的專屬,漫畫也可以很深邃,比如DC的《守望者》就拿過雨果獎。那時候它們便不僅僅是一些圖,而是「圖畫小說」。DC還應堅持從諾蘭到扎導的一條基本路線,即他們拍的電影,不是和漫威全面競爭的同類型「超級英雄電影」,而是一種獨特的「漫畫電影」。真願DC能夠克服焦躁,老老實實拍好電影。不然的話,怕是又看不到下一部電影了。
盧瑟
人們說,漫威看超級英雄,DC看超級惡棍。並不是說DC超級英雄不好看,而是DC的反派實在是太精彩了。近來在螢幕上圈粉的就有小丑,雙面人,小醜女, Luthor等。沒能成功在內地上映的《自殺小隊》就是以惡棍為主角的故事。這些反派實在是有個性,公司甚至都以他們為主角創作漫畫。
此電影中的Luthor和漫畫裡的傳統形象十分不同。漫畫裡的Luthor禿頭,沉默寡言,霸氣十足。而電影中傑西艾森伯格版本的Luthor變得十分話癆,並且有些瘋癲。讓人覺得好像是在模仿希斯萊傑的小丑。但若認真欣賞,則知其不同。希斯萊傑的小丑,是崇尚犯罪藝術,希望無底線地挑戰體制成法,因而近乎癲狂。而傑西艾森伯格的Luthor,是突出放大了Luthor的自大,大概是希望展現出一個自以為是的天才形象,因而走向瘋癲。
前文提到,Luthor和蝙蝠俠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都認定超人對人類存在巨大威脅,並且對極權主義充滿警惕。Luthor的父親在東德出生,他是吃著變質餅乾長大的。但每隔一個週六,他就得參加遊行,對著暴君揮舞鮮花。因此Luthor對超人十分警惕,到了憎惡的地步,因為他不允許後代在檢閱台下揮舞雛菊的日子再次到來。
然而兩者卻在實踐的路上分道揚鑣。Luthor的起點是合理的,可他卻不擇手段大量犧牲來抹黑超人,這裡的邏輯並不清晰。究竟是他擔憂的事情發生了,還是他製造了他擔憂的事情?可能扎導不太喜歡這個反派,最終沒有把他的邏輯安排得像TDK裡面的小丑那般出彩。
神奇女俠

當蓋爾加朵出演神奇女俠的消息傳出時,質疑之聲四起。雖然她在《玩命關頭》中有不俗的表現,可其平板式的身材,和傳統的神奇女俠形象畢竟大相逕庭。可當其出場時,帶著質疑之心的漫畫群眾瞬間變成跪舔粉。蓋爾加朵真是分分鐘將優雅、勇敢的黛安娜公主表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是在戰鬥中,她倒地後一甩頭髮邪魅一笑:

作為宙斯之女,來自戰鬥民族亞馬遜的神奇女俠是非常好戰的,因而她遇到強敵反而有些歡喜。這個小細節很妙。
喲!有兩下子,看老娘不恁死你!
看來下一部《神奇女俠》獨立電影必將大火了。
BGM與畫質
不理混亂的劇情,娛樂方面的欣賞就在於BGM與畫面。這兩點本片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是做的非常好的,BGM每一次恰到好處,煽風點火。例如神奇女俠戰甲出場時的背景音樂Is She With You,配上驚艷的扮相,整個電影院都燃起來了。而本片的畫面也非常好,各種打鬥肉感十足,蝙蝠俠飛車的片段亦十分精彩。由於導演扎克施耐德以前是學油畫的,所以他拍出的電影畫面十分精美。




(完)

正義聯盟七巨頭陪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他們曾在我,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內心深陷黑暗與恐懼的時候給我力量。因此,我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與大家分享對此部電影的解讀。你若喜歡,歡迎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