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何者 Nanimono

何者

6.5 / 346人    n/A

導演: 三浦大輔
編劇: 三浦大輔
原著: 朝井遼
演員: 佐藤健 菅田將暉 有村架純 二階堂富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滿蜃氣樓

2016-10-26 04:58:29

日本大學生的就職環境——《何者》背後的真實與虛擬


文:風滿蜃氣樓
(為了讓說明更立體,文中添加了很多相關圖片,多數源自網路,部份自攝。筆者只參加過日本就職活動,對國內和其他國家情況不甚了解,歡迎討論,或分享你們的經歷。)


日本青年作家朝井遼的小說《何者》曾獲得第148屆直木獎,同名電影於2016年10月中旬上映。由於集結了當下藝能界很有實力的幾位年輕演員,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廣泛關注。

「何者」是「誰」、「什麼人」的意思,多用於疑問句(如:きみは何者だ),顧名思義是詢問別人的身份、要求對方進行自我說明。

本作以日本大學生畢業前的就職活動為背景,描寫了在SNS(社交網路服務)逐漸普及的社會中,幾個處境相似的大學生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走到一起,商量對策、彼此鼓勵的故事——看似溫馨熱血的設定背後,作者將鏡頭對準的卻是網路普及的社會中,個人虛擬形象與真實自我之間的斷裂。

小說對人物心理、動作、環境等細節刻畫得生動具體,將主人公對「拾取隻言片語展示自我」的社會需求(就職與網路社交)心懷的不滿與迷惑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電影改變了敘述與表現的形式,從主人公的劇團經歷出發,在劇情中穿插舞台劇表演的畫面,將戲劇融入主人公的生活,模糊了過去與當下、生活與表演的界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後真相揭開、現實倒轉的部份,電影將過往發生的事實切換為一幕幕戲劇表演,表演者與觀察者皆化身為劇中演員,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更加曖昧,從而使觀眾感受到強大的衝擊力。
 
對這部作品的期待從電影預告片解禁開始,看過電影后又迫不及待地回頭補完小說。因為自己也經歷了日本漫長而繁複就職期,想說的東西很多,卻猶豫著不知該從哪個點下筆。

當下社會,網際網路以前所未有的勢態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網路與現實身份的相互滲透想必很多人都深有體會。但要理解這部影片背後的問題意識,如果不清楚不同文化環境下,日本大學生的就職環境,作品的內容就會變得十分單薄。因此,本文將重點放在後者,結合自己的經歷說一說日本大學生都如何找工作。


一、《何者》背後的社會環境:日本大學生如何找工作?
 
和中國不同,日本大學生的就職活動開始得很早。本科生往往從大三便進入準備期,暑假參加各種實習積累經驗,頻繁訪問學校就職課,聯繫本校畢業的前輩請教就職經驗,買各種參考書籍了解就職資訊和準備筆試,等等。《何者》中積極找工作的四個年輕人便是從大三的秋冬開始就職活動。
 
有過日本就職經驗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吧:從一開始打雞血的鬥志昂揚到中途習慣性的麻木,折騰幾個月甚至大半年後邁向終點,已是身心俱疲,名副其實的破破爛爛(ぼろぼ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家公司的選考過程相似卻被不厭其煩地循環重複,層層選拔中,每道關卡之間都間隔一週左右,等待漫長而煎熬。
 
為了把握詳細資訊和最新招聘資訊,日本學生在就職之初都會註冊幾個大型招聘網的帳號(比如リクナビ、マイナビ、傳媒行業專用的マスナビ等),以及就職活動經驗分享的論壇(比如楽天みんなの就職活動日記)。就職活動一開始,所有人都褪去日常裝束,換上統一的黑色正裝+白襯衣+黑皮鞋+公文包,男生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女生把長髮紮在腦後,髮色全部染回自然黑,首飾也都必須除盡。
 
日本大學的畢業式在三月末,若是畢業後再找工作,身份就不再是「新卒」(應屆畢業生)而被歸類於「既卒」(往屆畢業生)。「既卒」在就業選擇與企業接受度上都比應屆生狹窄了很多,也因此,為了保持「新卒」的身份,一些畢業前沒拿到內定(offer)、或是對內定不滿意的學生會選擇延期半年或一年畢業。因此,就職熱情高的人從大三的七八月便開始,速度快的到12月或次年4-6月、慢一點的到九月末便能拿到至少一個內定。慢一點的可以在大四秋冬最後的補招期努力一把,力求畢業前拿到內定。

就職活動中,無論目標是哪家公司,都要從參加說明會開始。
說明會是由企業派相關人員為學生介紹公司背景、沿革、企業文化、部門構成、工作流程等大致資訊,講解完畢後有近兩年入社的年輕社員到場接受提問、交流經驗。形式大致分為三種:校內說明會/企業共同說明會/企業內部說明會。校內說明會公司內部說明會

校內說明會是企業聯合在大學內部舉行的說明會,企業共同說明會(企業合同説明會)是在固定時間固定會場舉行的大型聯合說明會(分場次不同時進行、或分場地同時進行),會場大都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這兩種類型中也包括針對外國留學生展開的聯合說明會,但相對較少。企業共同說明會

企業內部說明會則要在網上預約,選擇適合的時間段到目標公司內參加。內容比其餘兩種詳細,耗時也更長;因為地點在公司內部,可以順便感受企業氛圍;發現所處地段繁華、建築物高大上的時候也難免激動。
 在某家公司參加說明會+第一次選考時拍的窗外風景住友不動產新宿grand tower 在不同時期去過這棟樓

日本雖然遍地都是大學,但校外說明會只在幾個大城市舉行。以關東為例,在東京都內居住的人還算方便,住在都外(地方城市)的人就很悲催,不僅通勤時間長(我從學校到公司的單程平均時間是一個半小時),而且費用昂貴(我當時往返一次的交通費平均三千多日元,每家公司從說明會開始往後的選考都要往東京跑)。
 
說明會之後便是投遞簡歷。
日本的簡歷被稱為ES(entry sheet),和中國的簡歷不同,內容更加豐富,格式也並非自由選擇,而是各個企業擁有自己的ES模版。報名選考的學生從網上下載表格後填寫,有的公司還需要手寫後郵寄。ES模板之一(左邊部份是所有公司共通的項目,右邊根據公司需要

ES中除了基本的個人資訊和履歷,通常還會附帶三到五個問題,其中包括面試中必然被問到的「大學時期花費精力最多/最努力過的一件事」、「志望動機(求職動機)」、「入社後想做什麼(目標)?「自我PR」等。不僅考察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考察表現能力與創造性。
筆者當時是以廣告界(creative/promotion)為中心進行就職活動,很多廣告公司的ES里都會問「你看過的CM廣告/促銷活動里最有趣的是什麼?理由是什麼?」「針對目前的社會,你最想改變的是什麼」,或是「寫一個宣傳企劃案(形式不拘,可附照片或畫)」。

ES篩選通過之後大多是web test(也有的公司將web test放在第一次面試之後),形式有很多種,其中應用程度最高的是SPI。
SPI能力測試(語言、數學,有的還包括英語和結構分析能力測試)和性格測試,考試方式分為公司出題和test center統一測試。web test種類

公司出題的web test可以在家完成,數學題部份因為要在短時間內做完大量計算,一些學生會請朋友幫忙、或者乾脆找數學好的朋友代考。
《何者》里也有提到,就職期間的web test是大學生們檢驗彼此友誼的一種方式;二階堂富美演出的角色因為數學不好而屢屢在web test中慘敗,佐藤健和菅田將暉便猜測她沒什麼朋友。

除了公司出題的形式以外,更多的公司則是接受Test Center的考試成績。Test Center的成績雖然可以在兩年內反覆使用,但由於分數不公佈給學生,而由網站直接發送給企業,所以有一定的風險因素。要參加這種考試需要網上預約日程和考場(以關東為例,考場都在東京),屆時到指定會場參加統一測試(機考)。考場一例(在前台登記身份後領取考號、計算用的鉛筆和草稿紙,進入考場後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戴耳機防噪音,答題過程中不許說話,每道題都有時限,電腦自動計時。考完後安靜退場)

Web Test之外,有些行業(例如新聞出版業)還有專業性測試,不僅考察語言能力和算數應用,還考察一般常識(政治、經濟、國際關係、社會、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地理歷史等)、寫作能力(作文、寫詞等)。《何者》中的兩個年輕人參加某大廣告公司的筆試,時間長達五個小時,其中便包括創作能力的考查。
 
筆試通過之後大多是GD(即小組討論)的選拔(也有一些公司跳過這環直接面試)。幾個人一組,圍繞某個題目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後得出結論。討論中需要有計時者和最終發表者,所以參加GD的學生大都會戴手錶。整個討論過程由公司相關人員旁觀並打分,討論結束後給於適當的反饋或提問。
 同場次分組進行的小組討論分場次進行的小組討論

GD通過之後才終於進入面試環節。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集團面試),形式各異。越是大型的企業招聘過程越繁瑣(據說還有面試超過十輪的),每兩個環節之間都有一定的日期間隔,這樣算下來,整個就職活動的週期長度可想而知。
 集團面試

日本的企業文化講究忠誠度,崇尚年功序列,傳統的企業戰士們一旦入職就是一輩子,跳槽是不被看好的。雖然近年來也開始出現入職幾年便轉職的現象,但整體而言,第一份工作的內容奠定了你未來的職業走向,待的時間越短越難找到下一份工作。
 
由於週期漫長,對公司和學生都是沉重的負擔,近年來,一些公司也開始縮短招聘步驟(例如免去ES,說明會之後緊接著小組討論,面試只有2-3輪),但每個人的就職過程還是要持續至少幾個月。
  
我的就職過程斷斷續續,從三月開始持續到了八月中,目標是廣告方向,於是略過了外資企業和其他行業的招聘。先後參加了十幾個公司的選考,有大手、有中小企業、也有風險企業(venture),每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應聘職位的業務內容、公司優勢領域、自我匹配度等資訊在腦中來了又去,ES寫到手軟,小組討論和麵試彷彿永遠進行不完。

剛開始往東京跑的時候,穿梭於繁華的街道,在精緻或大氣的高樓大廈里和形形色色的白領擦肩而過,想像著自己今後在某某公司進出的樣子,心裡便開始有了期待。期待越大,不合格的郵件到來時也就更覺受挫。
從披著外套的春天找到西裝外套汗濕背心的夏季,一次次往返於T市和東京,不管晴雨暑熱拿著手機地圖奔走在陌生的大街小道,坐在電車上搖搖晃晃地睡著,迷糊中腦內還在琢磨麵試可能被問到問題。到七八月最熱的時候,往返於東京的公司和T市的住所已經成了一件勞心勞力且毫無回報的事。在面試會場等候的時候環顧四週,烏壓壓一片整齊劃一的黑西裝讓人感覺沉悶而壓抑,自己彷彿縮小成墨水瓶裡的一個分子,每家公司都是一支吸墨的鋼筆,被汲走的分子那麼多,可一次也沒輪到我。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總結,接著又是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即便突破重圍挺進下一輪再下一輪,但一個不注意就前功盡棄,沒有人告訴你原因。
 
是我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搞錯了目標?
還是每次面試都反覆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什麼樣的自我表現才算圓滿?
企業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三四月份剛開始就職的我四月初櫻花満開的季節 去參加說明會的路上 八月初,路上突然下起暴雨。這一天各種迷路,給公司打了幾次電話

就職過程中最重要的部份便是自我分析、行業研究和企業研究,其中自我分析尤其重要。
你是誰?有什麼特質/能力?做過些什麼?有什麼收穫?你對我們公司有多了解?想在我們這裡做些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錄取你?對我們而言你有什麼價值?
……
所有問題彷彿都彼此互文,拷問著你的特長、素質、經驗、追求和目光長遠。用一分鐘的時間介紹你自己、大學期間最熱心投入過的事是什麼、你的長處和短處、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以上是日本所有企業都會反覆問起的。
過往經歷豐富的人與貧乏的人、巧舌如簧的人與嘴笨的人、擅長迴避缺陷放大優點的人和榆木腦袋不知轉彎的老實人、目標明確方向清晰的理智派與迷茫糊塗的人……不同的人在面試中的表現千變萬化,短短幾十分鐘的問答未必能展示出一個人的優點,即便如此,結果也只有合格/不合格兩種。
 
經過持久的奔波,身旁的人陸陸續續都拿到了內定,自己卻手中空空,很難不喪失自信,心灰意冷。就職期就像一條長而暗的隧道,每個人都在其中摸索前行,不知終點還有多遠。長途奔波使人飢餓乾渴,只有內定是消除一切苦難的解藥。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拿到內定和沒拿到內定的人處於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這時候,朋友間的相處也會變得敏感而小心翼翼,拿到內定的生怕自己的喜悅看在對方眼裡是炫耀,沒拿到內定的也因為自尊心作怪而不願接受別人的安慰鼓勵。
立場不同了,人的心態也會隨之而變,如果習慣將事事記錄在社交網路中,哪怕寫下的文字動機單純,也難免觀者有心曲解。
 

二.《何者》的世界——小說與電影之間
 
每個穿梭於網路世界的人都擁有自己的虛擬身份,通過在社交網路平台更新動態,構建一個網路中的「自我」虛像。
每個人發佈狀態的習慣傾向不同,但初衷大都是為了記錄與分享,但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發佈者收穫的關注、讚美與網友間互動也為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滿足。
當一個人開始沉迷於網路上的點讚與轉發,便有可能為了獲得關注而刻意採取某些行動。在意自己網路形象的人,也會通過網路暗中觀察他人,越是在意這些虛像,就越容易陷入一種自以為是的審視與評判,把碎片資訊拼湊的網路形象作為一個人的真實樣貌,殊不知自己眼中的他者只是自我內心的某種投射。

當現實中的朋友同時也是網路平台中的關注對象,人與人的交流也從面對面的方式擴展到文字表情圖片構築的虛擬空間;一旦虛擬字元取代了真實相處,人的知覺與情感便很容易在兩個世界的搖擺中失去平衡。
 你是演員,還是觀眾?

《何者》便是這樣一出交織在網路與現實中的荒誕舞台劇。以找工作為目標,出場人物主要有六個——除了通過學校推薦拿到就職內定(offer)的澤前輩,其他五個主人公或多或少都身處線上與線下兩個世界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ギンジ),他的存在像是《等待戈多》裡的戈多,也像是《聽說桐島要退部》(朝井遼另一部作品)裡的桐島,時常被提及,卻沒有切實出現過。
幾個年輕人一面奔波於勞心勞力的就職戰場,一面在twitter上更新著自己的近況。在SNS這個魚龍混雜的舞台上,投入的精力越多,看到的也越是模糊與迷茫。
 
作品中存在兩種立場,「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其中明顯的觀察者有兩個,一是表明白己不參加就職的A——就職群體的觀察者,二是時時刷新所有人twitter的B——旁觀朋友們的「表演」。
A自詡頭腦清醒審美獨到,嘴上說不願隨波逐流,事實上從未付出過真正的努力。B陶醉於自己對週遭人的分析,自以為客觀睿智,但觀點卻完全建立在虛擬與偏頗之上。此外,C和D並不喜歡事事寫在網上,他們活在真實的世界中。
 
影片和小說中都出現了兩次高潮,扭轉智者與愚者的立場——看似平庸老實的人實則擁有大智慧,看似吊兒郎當的其實很擅長人際交往,看似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的其實只是逃避,看似冷靜公正的人其實內心早已偏頗。
表面是觀察者,A與B在不同程度上也參與到了各自觀察的環境中。A以真實世界為對象而把虛擬平台當作出口,B以虛擬環境為對象又在虛擬中製造另一個虛像。在真實與虛擬世界的交叉點,另一個觀察者(澤前輩)旁觀所有人,而在不同的維度中,每個人都是週遭人群的觀察者。
 
在通往社會的道路上,我們都面臨著「就職」和「長大」。就職成功並不意味著從此長大成熟,真正成熟的人也不會輕易以己度人自覺聰明。暫時的失敗不是世界末日,一時的成功也並非一勞永逸,只要人生還在繼續,我們就永遠在成長的途中。
此外,面試中的一分鐘自我介紹也好,社交平台的140字狀態也好,精心選擇後提取的簡短關鍵字無法概括一個人的所有。虛擬形象或許基於現實,卻也只是現實碎片的投影,一個人真實的樣子往往藏在自我表達之外,散落在真實可感的生活之中。
 
在現實與網路相互交織、真實與虛擬彼此滲入的世界中,你是什麼人?
きみは何者だ?

 

【東瀛文藝通信】
微信訂閱號:dywytx

前沿的日本文藝資訊,深度的日本文化解讀。
觀察・閱讀・領略東瀛文藝萬象,從這裡開始。長按添加關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