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獄 Inferno

但丁密码/地狱

6.2 / 189,617人    121分鐘

導演: 朗霍華
原著: 丹布朗
編劇: 大衛柯普
演員: 湯姆漢克斯 費莉絲蒂瓊斯 班佛斯特 伊凡卡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冬瓜

2016-10-29 05:23:12

流動的盛宴中,記不清你的臉


三年前的某個冬日,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新鮮出爐的丹·布朗最新小說《地獄》,就立刻廢寢忘食讀起來,在書中度過驚險刺激的一整夜。當時就感嘆,這書太適合改遍成電影了,活生生就是一部小說式劇本。那個滿腹經綸的蘭登教授,從拯救自己到拯救教會,這次直接進階到了拯救全人類。

作為讀過丹·布朗每一部小說的讀者,竊以為其小說藝術價值的最高峰目前還是停留在了《達·文西密碼》,隨後的幾部「羅伯特·蘭登」系列,腦洞越開越大,卻再也難現那種歷史與虛構完美結合的無比巧妙,以及酣暢淋漓的快感和渾然天成的驚喜。好在,作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暢銷書作家之一,丹·布朗對於小說創作並沒有敷衍以待,在大量實地考查的基礎上,《地獄》依然可以為讀者補充或鞏固大量的歷史、藝術知識,甚至可當成佛羅倫斯、威尼斯和伊斯坦堡的旅遊指南。

因此,當這樣一部期待之中的小說真的拍成了電影,我迫不及待在上映第一天就前往觀看。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著名導演朗·霍華德和傳奇影帝湯姆·漢克斯的再次聯手,並未遵循原著小說這個「劇本」,大量的改編、重構之下,已將原著僅有的精華部份毀得不堪入目。甚至,唯一沒被改動的,只有原著標題「inferno」了,也就是「地獄」。如今看來尋常的一個詞,其實包含了人類歷史長河之中無盡的波濤與浪花。內地上映時被翻譯成「但丁密碼」,多了商業噱頭,卻也少了幾分原始韻味。

回顧電影系列前作,《達·文西密碼》對原著大量簡化,使得影片智商直線下降;《天使與魔鬼》竟讓原著賴以生存的宗教文化背景淪為擺設,將壞人的「壞」塑造得莫名其妙。如此質量,即使票房合格,也難贏口碑。所以我多麼希望這次的《但丁密碼》能夠挽救整個系列,沒想到卻成為最失敗的一部。

電影的敘事失敗,在於反轉的生硬突然與缺少鋪墊,許多細枝末節在有限的時間裡未能清楚展現,於是顯得粗糙。西恩娜、佐布里斯特、布夏爾這些人,其實在小說里並不是被當成絕對的惡人來塑造,也並非電影裡這般非黑即白的扁平化形象。西恩娜的崇拜與糾結,佐布里斯特的天才與狂想,蘭登的追逐與思考,但丁的深邃與宏偉,都被一次不合格的影像化給毀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事實證明,奧斯卡班底也不一定靠譜。本來《地獄》已經讓一幫讀者大呼不滿:如此套路,實在是審美疲勞。但電影的出現,立即讓小說顯得無比高明了起來。但丁、《神曲》,及受其影響誕生的大量藝術品,數百年的流光溢彩,遺憾地未能在光影世界裡完好呈現。影片中「但丁元素」的無限弱化,也將解密的過程分拆得七零八落,似乎蘭登教授只要不停地跑啊跑啊,無需查證和思索,就可以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其實,原著中一直在「逃亡」的他們,連找一段《神曲》的原文都大費周折,遠不是這麼輕易。

還有原本該探討的那個主題——人口的過剩與環境的惡化,在小說中是一個難下定論、存有爭議的結尾,因為病毒擴散的最壞結果是改變人類的DNA編碼,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失去生育能力。到了電影的後半部則直接崩壞,懸念被拋到一邊,變成了一部爭奪病毒的動作片,實在是了無生趣,缺乏想像空間。

那我還不如重溫一遍小說。海明威曾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而文化盛地如佛羅倫斯又何嘗不是如此,在那片美麗的土地上,喬托、多納泰羅、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大師曾呼吸、生活、遊歷,留下他們的信念與作品,在流動的時間裡,宛若永恆的盛宴。

可惜蘭登教授偶爾失憶,在記憶的閃回中,不知閃過的是但丁那張略顯滄桑的面具,還是年輕女郎西恩娜佈滿淚痕的面孔。反正不該是辛基姆博士那張風韻猶存的臉吧,因為原本只認識了四天的他們,被改編成一對往事只能回味的昔日戀人。不可思議的尷尬,還不如什麼都不記得。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不在別處(dongguazaibiechu)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