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獄 Inferno

但丁密码/地狱

6.2 / 189,617人    121分鐘

導演: 朗霍華
原著: 丹布朗
編劇: 大衛柯普
演員: 湯姆漢克斯 費莉絲蒂瓊斯 班佛斯特 伊凡卡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osquito史歌

2016-10-29 21:49:49

《但丁密碼》:失了但丁的地獄只剩下密碼


評分:6.3 / 10分,3 / 5分。



《地獄》這本書相當適合拍成電影。筆者之前一篇文章說道《地獄》小說的模式很像《天使與魔鬼》。兩本書都是以一個重大恐怖陰謀為核心,全程快節奏圍繞陰謀敘事,文化背景作為完全的陪襯和工具,指導蘭登追尋目標,目的性和指向性都很明確,而且還沒有大量議論和講解或者學術爭論的對白,彷彿要普及文化常識、炫耀知識儲備似的。當然《魔鬼》中歐核中心一段還是有些許嫌疑。《地獄》做的更極致,文化知識基本上就是作為純粹的工具而已,極大程度削減了講解、交流、討論的成份。
《但丁密碼》電影的改編方式,竟也同《天使與魔鬼》相似。二者均為保留快節奏的敘事而刪繁就簡,做出了重大改動。把小說中哪怕是作為工具存在的文化背景也儘可能略去,只凸顯解謎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基本上簡略了)和必要的文化知識,儘量專注於事件的發展過程,以求避免出現《達文西密碼》電影那樣過於還原小說論述與細節造成的節奏崩壞。甚至於,本片的節奏比小說還要快,這反而使得《但丁密碼》和《達文西密碼》處於了兩個極端:後者保留太多討論和論述導致節奏嚴重拖慢崩壞,而前者則因為略去了過多細節導致節奏過快並失控——本身《魔鬼》《達文西》《但丁》三本書的敘事節奏是相當的,這樣來看,反倒是《天使與魔鬼》電影的改編是相對成功的,無怪乎這部電影的整體評價最好。
如果把小說定義成: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做出了正確的事情。本片僅僅保留了大部份「正確的事情」,卻把一些很重要的「正確的人」進行了改編。人設的重大變化,卻沒有將相應的情節做出調整,一些和這些人物相關的劇情依舊自然的發生,電影恰又沒有給出解釋,就會讓人看的摸不著頭腦。
片名翻譯成《但丁密碼》,除了模仿《達文西密碼》的命名方式讓人一眼就看出二者關係之外,也許只是為了迴避《地獄》這個恐怖的名詞。影片同達文西密碼的聯繫還不止於此,電影中甚至還有一處和原著毫無關聯的情節,幾乎就是照搬達文西密碼——佐布里斯特和西恩娜玩的尋寶遊戲,簡直就同達文西密碼中索菲亞公主與其祖父玩的遊戲一模一樣。這麼安排毫無意義,當然影片對人設已經做出了毀滅性改編,因此這種腦殘的編劇行為也可以理解了。
如前所述,影片保留了小說中大部份的場景和情節,幾乎是按照小說中的敘事順序在安排電影的敘事,故每當一處情節按順序觸發,筆者都會產生一種「啊,小說裡面就是這樣」的感覺,特別是一些細節。比如,五百人大廳的孕婦馬塔,蘭登親眼看見自己偷竊死亡面具的過程,最後還回死亡面具時馬塔生完孩子不在,蘭登和西恩娜從五百人大廳的橫樑上穿過時西恩娜掉下去引起瓦任莎注意才有了後面瓦任莎從天花板摔落死亡,卜夏爾在洗禮堂接應蘭登並告訴他在哈佛大學見過,蘭登和西恩娜從威尼斯地下室逃出時坐在柵欄外的吉普賽女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蘭登的夢境以及看見的黑紗女人和瘟疫面具以及各種地獄慘像和血色的河水。簡直是高度還原小說中的場景與細節,甚至和筆者讀書時腦補的畫面吻合,這一點對於書迷來說算是一種反饋,考慮到導演和編劇做出的巨量改編,勉強挽回了一些書迷的好感。
然而影片削減了解謎所佔用的時間,轉場的中間過程也極盡簡省,甚至在每一處場景中蘭登躲避、逃跑、同WHO捉迷藏的戲份也大幅砍掉,最可氣的瓦薩里長廊竟然只有三個鏡頭。只剩下了各種跑,很像《俠探傑克》裡面的阿湯哥。這導致節奏過快,不給人多少歇息和消化的時間。然而恰恰是這些被刪略的過程,卻最能體現蘭登的睿智博學,展現他與失憶的搏鬥,也是情節中最緊張緊湊的所在。剩下一堆沒有對白的跑路,有什麼意思。
一部打著密碼旗號,賣點就是文化解謎的電影,卻不去表現謎題有多麼複雜,解謎過程多麼曲折,時間全花在跑路上面。雖然小說中跑路確實佔據了很大篇幅,而且描寫也很細緻,所以才很適合拍電影。但蘭登思考謎題的過程才是全書精華,這裡面透著許多思想碰撞,篇幅不比跑路少。然而影片改編的時候,就把這一塊文戲刪了,留下一堆其實可以簡化的武戲,丟了西瓜揀芝麻的感覺。
當然了,影片最不能忍的——就像《天使與魔鬼》中從第四個主教沒死開始就不同於小說——就是情節上的嚴重改變。考慮到前面兩部作品確實有些政治不正確,書裡面的學術傾向也很明顯,所以本片才做出這種政治正確的改動。何況連人設都改動了,如果繼續保持原有情節,就有些說不通了,但為何單單改變結局,前面所有相應情節都不做出調整呢?編劇是不是改了後面就忘了前面。
這部電影確實節奏是系列中最快的,因為快速推進,讓觀眾只顧跟著劇情走,也沒啥時間去想其中的問題。但是看完以後呢,影片除了造成了漏洞之外,也沒有留下多少有趣的討論話題。像前兩部作品,總還是會讓人看完之後,去理解一下影片的觀點,思考一下給出的論據,哪怕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也可以探討一下。本片看完之後就真的沒有然後了,反派成了個中二病患者,他的觀點本身是很有爭議的,作者給出了自己的傾向性看法,讀者也可以自由去討論。電影所表現出來的,殺死一半人口,開玩笑,這明顯是錯誤的嘛。所有複雜的東西都被簡化成弱智的二元對立,還有什麼意思。
誠然,作為一部純粹的商業懸疑電影,《但丁密碼》至少不會讓人看不懂,看太累,就算是當做歐洲旅遊指南的風光片來看,也是極好的。



這一部份,對小說或者人物本來的設定不care的讀者,就可以跳過不讀了。
佐布里斯特是第一個被電影曲解或者說是扭曲的角色。他是但丁的狂熱粉絲,按照蘭登的話說,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理解但丁,沒有人像他一樣把但丁的神曲吃透了。所以他才會設計出這麼多和但丁有關的謎題,還仿照但丁在神曲中的文筆創作了一些線索。電影卻把他對於但丁的愛好轉嫁到了西恩娜身上,完全搞不懂有什麼用,而且佐布里斯特獨立設計的東西也變成他和西恩娜共同的計劃。和二人有關的一個重要情節,西恩娜在廣場上目睹了佐布里斯特的死亡也被刪掉。正是這讓西恩娜不理解的行為讓她開始想要搞清楚真相弄明白佐布里斯特到底做了些什麼,才會和教務長合作並且接近蘭登。
佐布里斯特還是一位天才的生物學家和超人類主義者。他對於人口問題的認知是非常正確的,他也用超人類主義的思想去看待現實問題,並思索解決之道。他的做法也許有些極端甚至駭人聽聞,設計一種病毒去散播瘟疫,但他是第一個看到問題本質並敢於大膽嘗試去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人,可惜不被人理解。所以電影才抓住這表象的一點,去簡化這個角色,況且影片也需要一個明確存在的反派,不然就會違背政治正確原則,尤其是當人們發現WHO才是錯誤的時候。佐布里斯特的人口理論和那個「立即殺死一半人口還是坐等一百年後人口滅絕」的終極電車難題被保留下來,缺少了他悲天憫人思想的支撐,就只顯得瘋狂和中二,因此大家吐槽這個中二病反派不無道理呢。
然而西恩娜才是改動最大的一個角色,如果說佐布里斯特表面上還算是一個反派的話,那麼把西恩娜這個本來不是反派的角色打造成最終boss完全不可接受。她的身份相當複雜,本是一個天才兒童,智商極高,從小被同齡人孤立,於是為了弄懂自己的大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而開始研究醫學,所以她才會成為醫生。因為孤獨而抑鬱,頭髮也因此掉光。為了走出抑鬱情緒,轉移注意力,西恩娜開始做義工,幫助別人,但一次在人口擁擠的菲律賓差點被強姦的經歷,讓她開始產生對人口爆炸的痛恨,這為她接觸到佐布里斯特的思想打下了基礎。她成為了佐布里斯特的信徒,她崇拜他,也成為了他的情人。佐布里斯特是第一個接受她的瑕疵的人。
然而,西恩娜其實很不認同佐布里斯特的做法,她也以為佐布里斯特的黑死病價值觀很瘋狂,故她接近蘭登教授,藉助他找到病毒,是想獨自銷毀,並從此再次銷聲匿跡孤獨生活。然而她和蘭登教授短暫的接觸讓她對他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雖然很微弱,但蘭登是西恩娜在佐布里斯特之後第一個信任的人,所以最後西恩娜回頭是岸,還成為WHO的一位顧問。西恩娜這個角色是全書中最複雜的一個,她在蘭登的解謎過程中反應很快,電影有過一點點的表現。她的掙扎和猶豫不絕,她在兩個男人之間的徘徊,卻因為電影把她簡化成純粹的幫兇而全都無法體現,太浪費演員的演技了。如果按照本來的設定,這個角色挺適合這個演員來演。
這些設定與情節電影裡面盡數改變。這樣一改,就導致了一些更麻煩的情況發生,電影索性閉口不提,只把情節展現出來,完全不做更多解釋。西恩娜是代號為FS-2080的超人類主義者,她介紹了佐布里斯特給教務長成為客戶,而她同時也與教務長合作參與了對蘭登的記憶重構假像。所以從開頭醫院到西恩娜的公寓這一段,西恩娜也是其中演員之一,瓦任莎和被槍殺醫生以及計程車司機自然也是演員。為何電影不提這些,其實筆者第一次讀書的時候,對這一段情節實際上也沒有多少質疑,覺得很順理成章。這場表演只是為了迷惑蘭登,如果還有西恩娜這第二個變量存在,該如何控制局面。如果計程車司機是教務長故意安排的,自然他去往的地方也是教務長安排的地點,所以可以推測出西恩娜的公寓是特別設計的去處。如果不是西恩娜親自參與表演,這一點就不成立,誰會在逃亡的時候還特意帶上蘭登的髒衣服。教務長說誰會在醫院的門上上鎖,西恩娜既然是醫院的醫生,肯定也明白這點,但她卻很配合,說明她知道這裡面的情況,她就是演員之一。
當然了,電影直接設計成西恩娜一開始接近蘭登就是為了實施佐布里斯特的計劃,這雖然說得通部份情節,但還是很多細節無法解釋。另外,她拋下蘭登的時候,進行反轉的設計很俗套。按照小說裡面,那個時候西恩娜逃出去後蘭登來不及走就被WHO抓走了,留下西恩娜獨自逃亡,之後蘭登才知道西恩娜的真實身份。這時候的西恩娜,一方面是對蘭登的一些情愫,另一方面是她意識到蘭登可能會知道自己的身份,開始表現出糾結情緒一直持續到小說結局。電影直接把這些全省掉。倒是西恩娜去尋求同信仰的人的幫助以及接頭暗號卻保留了,只是小說裡面,她是在威尼斯尋求幫助以求趕往伊斯坦堡,而電影變成她在伊斯坦堡尋求幫助去實施計劃。這恰好印證了筆者前面說的,電影保留了大部份正確的事,卻把正確的人做出了改變。
少了西恩娜與蘭登的曖昧,索性電影就把辛斯基博士做出巨大改變。小說裡面她的年齡可以成為蘭登的母親,電影卻改成蘭登的舊情人。所以辛斯基尋求蘭登的幫助從純粹的諮詢專家變成了找老情人幫忙。多了這一些情感因素在裡面,其實很沒有意義。小說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WHO的不作為與愚蠢,蘭登失蹤後辛斯基一度以為蘭登變節,包括辛斯基這個角色到後期也在反省自己和組織,但這明顯政治不正確,所以乾脆把WHO的相關東西全部改變。
教務長和教團的東西沒有太大變動,只有一點,教團其實是一個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的團隊,電影讓他們會做出殺人滅口的行為就太不符合他們的宗旨。他們的原則本是不關心不過問不泄密不違法,這樣一旦事發才能全身而退。只管提供服務,不管客戶要做什麼,只要能保證目的能達成,並且他們不會被暴露。但是為了讓電影好看,讓影片裡面得有一個和前面兩部電影類似的秘密組織存在,不得不讓教務長最後拋頭露面大動拳腳。而且教務長和佐布里斯特的兩次接觸,他手下看過影片後長時間的恐慌與糾結,教務長在事態失控後態度的慢慢轉變,電影全都迴避掉了。只剩下了讓人覺得教務長是一個心狠手辣的角色。
系列電影的慣例就是刪減合併人物。《天使與魔鬼》裡面歐核中心的情節被刪掉,所以歐核中心主任這一非常重要角色就和瑞士護衛隊的安保司令合併成一個人。本片也不例外,小說中的WHO快速反應小組卜呂德特工與教務長手下被槍殺醫生的飾演者費麗斯兩個角色被合併成一個人卜夏爾,同時還為他添上了新設定,WHO的蛀蟲企圖獲得病毒販賣給外國政府。其實這種設定也不是瞎編,剛好對應了小說裡面西恩娜的對佐布里斯特開發的病毒的擔憂,所以她才不信任WHO想要偷走病毒獨自銷毀。
卜呂德特工負責追蹤蘭登,追著他到處跑,而且他是辛斯基的忠實部下。同時在威尼斯的地下室抓到蘭登的確實也是他,去追捕佐布里斯特逼得他跳樓的還是他。但是在蘭登從五百人大廳逃出去後,一路跟蹤並找到他的,卻是費麗斯。和他們一起坐火車去威尼斯的也是費麗斯。被懷疑有問題的還是費麗斯。這兩個角色合併成一個了,倒也方便。但是卻把小說裡面最重要的一些敘事上的文字遊戲和障眼法悉數破壞掉。
比如,辛斯基博士一直坐在卜呂德的車上,昏昏沉沉的,蘭登幾次遠處看見她還以為她被挾持,因為她是蘭登夢境中的女人,所以造成蘭登對WHO快速反應小組的強烈反感與恐懼。但實際上,辛斯基博士是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老老實實待在車上。電影裡面卻演成,辛斯基與卜夏爾平級並相互不對付互相懷疑指責。
最重要的障眼法是FS-2080第一次被提及的時候,小說裡面教務長恰好說要聯繫FS但是要迂迴謹慎的處理,然後就跳到費麗斯去接教務長電話。這就不得不教人懷疑費麗斯是FS2080,這裡同時還插入一段FS2080回憶成為佐布里斯特情人的一夜,相當惡趣味,因為大家可能會覺得他是gay。另外,小說後面還說道教務長掌握了蘭登行蹤,安插了人在身邊,由於對費麗斯的猜測,就會自然覺得西恩娜是教務長的人。而且這時候西恩娜率先開始懷疑費麗斯,於是出於一直以來對西恩娜的好感,讀者自然會更加質疑費麗斯的身份。這就是小說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情節上的障眼法,直到最後大家才發現,原來西恩娜是雙重身份,兩邊都欺騙了,這才使得反轉效果很強烈,也恰好對應上了她的糾結掙扎和被蘭登說服後的回心轉意。
除了人物的改動以外,情節上的改動也不少。一個是伊格納齊奧,就是開場的時候,被蛇纏繞的那個胖老頭,參與和蘭登盜竊死亡面具,並且發郵件告訴他天堂二十五。電影裡面說他失蹤了,小說裡面明確說他死了,並且天堂二十五的資訊是他死後助手打電話告訴蘭登的。不過他被蛇纏繞這個意象小說裡面確實有,但不是以他表現出來。另外蘭登和西恩娜上網查詢但丁詩歌的情節,雖然也是用手機,但是在他們前往另一個地點之後借用別人的,而不是西恩娜偷來一個手機直接查詢。這倒是省略了一個地點,加快節奏。
還有蘭登攜帶的法拉第投影,並不是直接從佐布里斯特身上拿出來的,而是他委託教務長放到一個儲物櫃,等到他預告的那一天到達才轉交給辛斯基,以此嘲諷她和她的組織。結果他的死,讓WHO提前找到了儲物櫃拿到東西,才會有辛斯基去找蘭登破解資訊。辛斯基趁蘭登不注意把東西藏在他的衣服裡面。其實蘭登已經破解了一半的謎題,故而才會偷死亡面具,蘭登失憶後破解謎題的方法,除了藉助知識儲備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靠部份失去的記憶那零星模糊印象。教務長這邊就派瓦任莎去奪回投影器,卻沒想到任務失敗,她不得不綁架蘭登,清除他的記憶,並製造假像,其實只是為了不讓蘭登幫助WHO繼續破解謎題,直到預告那一天到來。沒想到,一切事情都脫離了軌道,導致後續的事情發生。
最重要的情節改變就是關於病毒的設定了。小說中佐布里斯特預告的重生的一天,不是病毒釋放的時間,而是病毒釋放後在全世界達到飽和的時間。沒錯,你沒有看錯,小說裡面病毒已經釋放,而且每個人都感染病毒!電影當然不可能這麼拍了啊,多麼政治不正確!電影裡面因為簡化了佐布里斯特,把他直接設置成中二病瘋狂反派,所以他的病毒直接來源於開頭那個電車難題,消滅一半人口,當然不能釋放出來。
但是小說中怎麼說?佐布里斯特是生殖細胞系遺傳工程的天才,他開發的病毒其實只是改變每個人的基因性狀,讓每個人有三分之一的機率絕育,從而以最溫和最安全的方式一勞永逸解決人口危機——不孕不育!這一手段,即使是WHO的領導人辛斯基博士最終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最好的方式,WHO商討過後決定放棄研究解藥!這對WHO是天大的嘲諷和批判,他們的不作為,他們的愚蠢,他們幹了這麼多事情,不理解甚至逼死一個天才科學家,但結果卻是這個死亡的人幫助他們解決了危機!
佐布里斯特在開頭的悲劇的自殺,在最後卻以一種上帝般的憐憫,解決了人類的問題,他的形象瞬間高大偉岸起來。不被理解的天才,佐布里斯特和西恩娜,卻都才是最高尚的人類,最關心人類自身存亡的科學家。他的悲劇經歷,是對WHO對人性對科學界的最有力諷刺與批評。書中提到否認這一心理現象,大意是說當人接收到令其恐懼恐慌或者不願意相信是事實的資訊的時候,就會開始顧左右而言他甚至質疑資訊的真實性,WHO對於佐布里斯特的態度恰好就符合這一現象。
佐布里斯特為什麼要用近乎瘋狂的行為,做這麼一件偉大的事情,是因為他是但丁的狂熱粉絲。蘭登不是說過,沒有人比佐布里斯特更理解但丁。但丁穿過地獄,經歷煉獄,最終去向的是天堂。黑死病雖然帶來了瘟疫和全球人口大滅絕,但是它終結了地獄般的歐洲中世紀,開啟了文藝復興,幫助歐洲走向文明的天堂。故而佐布里斯特看似製造了地獄瘟疫,卻在幫助人類去往天堂。影片卻把佐布里斯特設置成簡單對立的瘋子,把他所有悲天憫人的一面全部斬斷,只讓觀眾以為他和其他所有電影的反派沒有差別。這部電影甚至不該有反派存在。
維吉爾不再領路,但丁不會下到地獄,更不會通往天堂,剩下的唯有謎題與密碼。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敬請關注部落格:Mosquito史歌,公眾號:shige_show)
(史歌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史歌
2016年10月29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