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盛先生的花兒--The Song Of Cotton

盛先生的花儿/养老计划/TheSongofCotton

5.9 / 29人    98分鐘

導演: 朱員成
編劇: 朱員成 吳波
演員: 顏丙燕 王德順 艾麗婭 李乃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6-11-01 07:15:03

一張看不到終點的單程車票


偶然見看到了這部名不見經傳的作品,《盛先生的花兒》,感到意外,其實也有些悲哀。意外在於容納於該片的生活質感和情愫,假如說這是一部文藝作品的話,那麼該片所呈現的世界是很多文藝電影所不具備的「地氣」之感。悲哀在於電影中所呈現的生活狀態和電影接下來所要面對的商業市場,很沉重。





《盛先生的花兒》,一部真正講述中國社會小人物生活的電影,家變、倫理、夾雜在其中某些荒謬、盲目的東西,倒是挺中國的。沒有歌頌某些事蹟、也沒有那些現實批判的內容,只是在呈現一種生活狀態——那種女人命運與社會演進相互交織和碰撞,這是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裡彌足珍貴的創作良心。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原本以為本片是另一個版本的《桃姐》,但最後卻發現電影是另一個版本的《萬箭穿心》。電影該片根據美籍華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說《養老計劃》改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家人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來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卻時常把保姆當成自己已經過世的妻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保姆意外懷孕,引發一連串的事件。





如果說《萬箭穿心》是中國平民史詩的話,那麼《盛先生的花兒》就是一平民悲劇。或者說「平民」這個詞有些籠統,電影中的生活人群,不能說是邊緣人士,他們並不是社會的最底層,但也算是「亞邊緣人」的行列。


被丈夫拋棄的妻子,獨自留守在家中的老人,與自己父母關係疏遠的兒女。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無論何種階層,都有一個共同點——沒有安全感。這個「安全感」是建立在當代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礎上,老人,外來人員,婚姻關係,雇用關係,所有一切社會關係,人類情感,都變的模糊不清,在這樣的前提下,可以說無論男女老少,他們的生活和所經歷的情感,就像是風中的蠟燭,那樣的飄搖不定。


而電影的核心角色,正是這樣「沒有安全感」環境中的弱勢群體,一個單身卻意外懷孕的女人,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





生活類電影,它的題材其實要具備一定話題性,如《一年到頭》中的春運、《無形殺》中的網路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醫療黑幕等等。《盛先生的花兒》與這些電影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的地方。


相同之處在於,電影具備有個很有噱頭的話題,單身女人在獨自照顧孤寡老人的時候意外懷孕,一個受到幾經傷害卻意外懷孕的保姆,一個患老年痴呆唸唸不忘前妻的孤獨老人,一個被丈夫冷落、被兒子指責、被父親遺忘的女兒,三人將產生怎樣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


而作為處於上帝視角的觀眾,自然對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且更能體會到這個階層人士在人與人關係之上的孤獨與飄搖。生活沒有保障,情感的隨意安放,又無端的被人誤解。一個眾生相的百態就這樣呈現在觀眾面前。





而不同之處呢?就是電影並沒有去刻意營造一些意識視角,不歌頌也不批判,也沒有抨擊現實這些情緒,只是在記錄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旁白,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影片有一種時代和環境被還原的現實質感,也體現了創作者的一種態度。


電影的結局似乎是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但其實蘊含的無言的悲傷,電影以顏丙燕的棉花為切入點,平實地記錄了一個女人與一個家庭的滄海桑田,並由此看到了我們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種現實,這種現實並不離奇,但很殘酷,身處其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同樣的焦慮和不安,這是我認為影片更有價值的地方。


顏丙燕這個角色,有點像蕭紅筆下的女性角色,在蕭紅筆下的女性形象,都具有泥土般的韌性,蕭紅認為,美和丑是混凝在泥土裡而變得更有韌性,這種樸實的本色可以在女性身上迸發出不同色調的激昂。電影中這些沒有安全感的人群所處的現實,就是這個「泥土」,混凝於其中的,及時無處安放的生活與情感。




他們所有人,都購買了一張終點不知道在哪裡的單程車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