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奇大隊長 Captain Fantastic

神奇队长/ 神奇虎爸(港) / 神奇大队长(台)

7.8 / 235,289人    118分鐘

導演: 麥特羅斯
編劇: 麥特羅斯
演員: 維果莫天森 喬治麥凱 Samantha Isler 安娜麗絲巴索 Nicholas Hamil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東dax

2016-11-01 09:24:50

我要替隊長講兩句話


隊長一家脫離了社會?

勞動成果換錢與社會做交易,看各種哲學文學類的書籍,多國語言教育。這好像並不是脫離社會呢。他們更像是給自己與社會一個距離,把社會前前後後內內外外看的更清楚。否則還有什麼必要搞這麼沉重的學習,直接茹毛飲血好了嘛。

本片控訴的其實是人類社會的異化,當原本健康符合天性的正常的人類被異化,那回歸正常(自然)就看起來很不正常了。比如胖子的世界就是一種現代社會已經變態的表徵。

那些孩子們來到世俗社會所表現出來的侷促,其實只是將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的社會化延後了而已。那些批判孩子們與世隔絕的,或許可以問一下自己或身邊的人,哪一個做到了在社會上游刃有餘左右逢源並得到了每一個人的喜愛?估計「社會人兒」都不能,每個人都很累很痛苦不是嗎,我們每個人從精神層面的本質上都是與世隔絕的。當你把神奇隊長和美國社會劃分為對立的兩個部份,或者你也應該想想,你在多大程度上覺得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中國社會(人情世故)體認融合的如絲般柔滑?

神奇隊長的孩子們當然可以更好更快的社會化,因為他們讀懂看透了這個社會。相比較那些中產的懵懂的只知道物質享樂主義的孩子而言,他們對社會更有看法,更有覺悟,而非一般意義上的蒙蔽和無知狀態。理想教育中的孩子來到現實社會會碰壁,現實社會中的孩子長大了進入社會難道就不會?
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保持了相對的鄙視(兩種孩子之間的態度),但理想世界回到世俗是容易的,世俗到理想卻很難。所以誰更有包容性或者適應力?

大兒子求婚之舉是一種教育失敗或脫節?

針對有人對大兒子缺乏社交的批評,我也覺得不妥,仔細一點,可以看到大兒子早早做了一整套謊言的預案。你當然可以說他和女生的社交是失敗的,事實上我覺得其實是相當成功的,認識不到幾個小時,女孩就要拉著他去野合,換成你試試?這種泡妞高效率很可能強於大多數對這部影片的批判者(多數為男性)。而油嘴滑舌沒準效果會相反。他最後笨拙的求婚鬧了笑話的問題在於,他學會了在社交上作假,卻還未學會在感情上作假。任何覺得一面之緣就可以求婚是非常可笑的人,可以想想自己的初戀(如果有的話),哪個不是山盟海誓?難道你就不曾一見鍾情?地鐵上的一個照面,就開始困擾於將來兩個人孩子上哪所小學,因為you are beautiful嘛。當你譏諷這種唐突和不成熟,真正應該反思的是,你自己真的變得那麼世故了嗎?變得對生活沒有任何期待了嗎?或許吧,你的日子死氣沉沉,可是人家不。我就是覺得這種真摯,值得欣賞和珍視,還有比年輕人情竇初開更美妙的情感嗎?

唐突?唐突就對了,我們就是喜歡唐突的求婚,侷促的告白,一臉的懵逼,毫無徵兆的不知所措,青春年少的這一切多麼美好啊。

隊長這是父權與專制?

這個是針對很多人討厭片中孩子在父親的指導下鍛鍊,對兒子上大學選擇進行干涉的異義。但實際上這個父親其實是很民主的,民主很大程度上不是放任,而是意味著妥協,後來隊長不是也同意讓孩子姥爺給錢上大學了嗎,考慮到是對以前很多年的堅持的放棄,他未必比你更固執一些。老實說感情上我也傾向讓孩子上大學,最後沒有上成還有點出乎意料,但這也是我比較欣賞編劇的一點,他把對生活態度的誠懇和真實做到了極致。最後孩子沒有去大學,是因為大學能夠給的文化知識,其實自己已經有了。沒有給的,去非洲找吧。

在片中我們其實能夠看到很多家庭民主化的一面,包括孩子們最後對自己命運用腳投票。至於對孩子身體和思維的錘鍊,對守時能力的培養,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誰家的孩子都不是放養的,你在家慣著孩子沒錯,難道學校里也慣著?上課愛聽聽不聽隨便怎麼玩?事實上在家也是要管的,孩子吃什麼,幾點睡,總得有個規矩不是。

父親不僅不專制,恰恰是片中唯一保留了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人,小兒子對自己的敵視,女兒在自己慫恿下摔傷,大兒子蠢蠢欲動想上大學,讓他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最後說這是個美麗的錯誤。

這種懷疑,其實是懷疑孩子難道真是平庸的本質,並不是懷疑真誠的面對生活這種價值觀本身。畢竟我們看到他還可以選擇獨自上路。

不尊重現代社會,他們是暴力對抗和失敗者?

這點集中在批評這家人對現代社會整體架構的不認同,以打劫超市為具體表現。但我更覺得這是對現代資本經濟體制一次偷襲式的試探,有一些小放肆,但無傷大雅。大體上這家人還是對現代社會保持警惕和退避的,比如全家人擔心被警察抓住而對警察的過度討好。超市是像徵,警察也是像徵,對超市撤退的戰術反思和對警察的宗教式圍觀,他們的小心翼翼體現出了誰更傲慢?當然是主流社會更傲慢。還記得親戚家兩個小男孩對這一家怪胎豎起的中指嗎?

父親後面的退讓和改變也不是因為認知到在現實中物質貧乏的無能,而是因為自己長久以來的理念面臨的分崩離析。換言之,他還是他,只是他被逼到了牆角。敵人太厲害,獨木難支而已。

現實社會是是如此霸道與強悍,裡麵包含了被異化的虛弱的個人(沉迷於遊戲當中的人感受不到),父親想讓孩子成長為強壯的個人,從身體到頭腦的全副武裝。這樣的人難道會回不到現實嗎?還記的大兒子得到的那一堆錄取通知吧?他們回到現實社會並從中勝出的機會,難道會比在體制下亦步亦趨的孩子更差嗎?不見得吧。我看更大程度是王者歸來而已。

世俗的衝擊並沒有讓孩子們迷失方向懷疑自己處於社會競爭的劣勢,恰恰相反,他們體驗過了兩種生活,用心做出了比較,最後藏在車底來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那些詆毀這種價值觀或者教育方式的人,大概可能就是看到所謂脫離社會的人還能取得如此世俗意義的成功,即使坐擁富豪外公庇護和名牌大學證書依然不為所動而感到惱羞成怒,如同劇中那些世俗下的善男信女一般。

所謂真實的生活到底如何?

他們反中產反宗教,並在回歸真實中小心翼翼的反抗著美國消費主義和資本社會。中產對應的是大人的偽善和小孩子的自私。你批評神奇隊長脫離了社會,神奇隊長批評你脫離了真實——且還為自己的退化沾沾自喜。隊長裸體,是要告訴你,請面對這種真實,隊長夫人想把自己骨灰衝入馬桶,這也是一種真實。用戲謔的方式來面對更加荒謬而虛偽的社會文化,也是一種死到臨頭都不服輸的勁頭。

他們是白左和極端自由主義?

他們並不反抗壓迫和獨裁,所以不是普通意義的追求自由。
他們並不推崇普世價值和博愛,所以不是普通意義的白左。
他們也並不追求建立一種新型社會結構,所以更不是烏托邦。
他們只是希望,在宏大而恐怖的利維坦之下,給一家人支起一個保護真實和智慧生活的帳篷。
雖然脆弱到稍微一接觸世俗社會,就分分鐘面臨崩塌。

關於中庸的結局

結尾不是一種妥協或失敗,更是一種現實,一種恰如其分。在孩子需要接觸社會的時候他們去接觸了社會。最後的家庭早餐畫面所以也會如此的自然而然。
但是理想化的生活或者說生活的理想並沒有消亡,依然像地下暗河般流淌,在幾個子女的未來的人生思維中,將會比社會主流文化灌輸的這一套更為可信和有力。他們可能會擁有自己的主流化的家庭並過聖誕節,但內心的對大眾符號流行文化的鄙夷會一直存在。而一個大眾文化下被洗腦的消費者,大概不會去鄙夷他們的喬姆斯基。


說說教育

種子已經埋下,總有一天會發芽。隊長的教育存在兩種超前或者領先,一個是文化知識, 一個是價值觀。文化知識自不必說,一場小童捎帶黑中國的關於美國憲法辯論說明一切。但更重要的,或許是一種價值觀。

從柏拉圖到可樂很容易,從肯德基到喬姆斯基卻很難。換言之,從真實到虛假並不難,從虛假到真實卻不容易。我的意思是,前者在駭客帝國中你和黑衣特工吃頓牛排就可以叛變革命輕鬆回到matrix,但原生態的你要從matrix中醒來,卻非要突破人類極限不可。所以與其說是講教育,不如說是講價值觀。

有人說隊長孩子被洗腦的整齊劃一,隊長就要敲黑板了,不要忘了,其實個性化教育才是隊長的追求之一,從特立獨行的家庭教育的整體模式,細節到孩子的名字都要做到從全球獨一份,又比如隊長不許說有趣這種沒有營養的詞,他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的看法之類。種種跡象表明,他們的獨特個性更接近真實的獨特,而普世意義上的獨特,更像是一種從眾化同質化的鏡像與彼岸。

最後是個人的喜愛

雖然影片中夫妻和親子情感一路並沒有十分感動到我,但傳遞的價值觀卻沒有更認同的了,這就是在一切之上我為什麼打滿分的原因。眼下流行當外國出了什麼么蛾子我們就喜歡反躬我國,那我要說的是,我們則是一個實用主義政府帶著一群不情願的寧願陷入到消費主義或者是偏執的信仰主義中的人狂奔。

評論中很多批評本片的,這並不意外。從某種角度上也是在捍衛他們所認同的那種價值觀。有爭論很正常,好多人不能接受,相信本片的目標觀眾群美國人更多不能接受。但如果這種片中所謂理想化的人越來越多,那對世界來說是一種幸運:人類終於進化了。如果你短期內無法脫離體制的這種異化,起碼要反省和認知到這是一種異化。而不是去千方百計的維護它和敵視一切試圖挑戰這種主流價值觀的人。你可以選擇臣服,但你,必須是你。

最後再欣賞一遍本片佳句:保持真誠,保持高品行,每一天都要像最後一天一樣,活得充實,不留遺憾,要有冒險精神,要英勇,但也要盡情享受因為人生本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