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盛先生的花兒--The Song Of Cotton

盛先生的花儿/养老计划/TheSongofCotton

5.9 / 29人    98分鐘

導演: 朱員成
編劇: 朱員成 吳波
演員: 顏丙燕 王德順 艾麗婭 李乃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曾念群

2016-11-04 21:24:35

除了笑迎,別無它路


我所看到的棉花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眼望不到邊的棉花地被切割成了兩半,在中間那條道路上,走過的女人拉著行李,背著孩子,還有一條狗或快或慢地追隨。大多人把這畫面解讀成:棉花終於有了孩子,不再依靠男人,回到了故鄉,找到了歸屬感,故事完滿結束。可是,棉花回到故鄉就能找到歸屬感?就能釋解命運的困頓嗎?

在我看來,影片的這一畫風唯美的結尾,不過是棉花的故事的開始。她背上的嬰孩早在她肚中就被醫生診斷為腦癱,與她在城裡照顧過的盛先生的老年痴呆症對位,追隨她左右的流浪狗,與盛先生家走失的那只對位,至於男人,對她來說本就是虛無縹緲的存在,一如瀰漫在棉花地上空的空氣,她似乎離不開它,又抓不住它,吸進去,又得把它吐出來。

送走了盛先生的棉花,其實生活一切照舊,甚至還要面對婚外生子的各種未知。所不同的是,經歷了城市的點滴,棉花變得強大,至少她有勇氣去面對撫養腦癱兒的餘生。而盛先生,就像是她人生的一個序曲,一場預演,打開她心門的那把鑰匙。

故事開始於情慾,有表演者,也有偷窺狂(銀屏裡外都有)。生活的質感是底層的,破敗、昏暗、雜糅著混亂,但至少上來就有些東西可以得到滿足。然而滿足是為了更大的空虛,男人的妻子回來了,到了棉花該離開的時候。

有人說這是一個關於養老問題的故事,我可以確定以及非常肯定地說,顯然不是。如果這只是一個養老問題的電影,那主視角應該是盛先生一家,當然也可以借保姆棉花的視角旁觀。而朱員成講的卻是棉花的故事,盛先生是若即若離的男主角。一如片名《盛先生的花兒》,偏正詞組,核心是「花兒」。

盛先生有兩朵花兒,一朵是苗華,一朵是棉花,前者是他昔日承諾要迎娶的戀人,後者不過是個小保姆。已然老年痴呆的盛先生唯一清醒的事,就是對苗華的惦念,而且還把棉花當做了苗華,鑽了棉花的被窩。

儘管是棉花的視角,導演並不沒有讓棉花的故事變得強勢,而是追求某種欲言又止的均衡,讓棉花、盛先生和盛先生的女兒三足鼎立,並用一個三角關係的模套裝載故事。忙碌盛琴請來保姆棉花照顧盛先生,盛先生誤把棉花當做戀人苗華,本就不得僱主信任棉花突然懷孕,誤會就像是黃河決堤,棉花唯離開以抗爭。

導演用拉抽屜的方式來講三人故事。他先是拉開了棉花的半截抽屜,露出裡面的情慾和婚外情。然後拉開盛先生的半截抽屜,裡面藏著他對某個女人的承諾。接著又拉開棉花的抽屜,露出她因不能生孩子而被棄以及對孩子的渴望。盛先生的女兒的抽屜起初是雜亂的,但很快我們就看清,這不僅僅是一個忙碌而強勢的女人,同時還是一個被丈夫冷落被兒子疏離的母親,雜亂的,都是她對父親的根源甚深的哀怨。三個抽屜又時拉開一個另兩個閉合,又時拉開一個連帶另一個,又時拉開這個,彈出的是另一個抽屜裡的東西。

影片確實事關養老,比如盛先生的最後時光,比如棉花而回收站老鄉看到的那位有兒有女卻依舊靠拾荒為生的佝僂老太,但影片追求和展現的顯然更多,比如青壯年棉花都市的漂泊,和情感的無依,比如盛先生女兒的終日忙碌,與她的哭訴無門,比如盛先生對苗華的辜負,以及造成盛琴哀怨的根源。影片頂多是借了一個養老的殼子,在白描當代人情感的點滴。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生活層面的這些問題得不到疏通,結果形同生個腦癱來養兒防老的寓言。

朱員成作為新晉導演,他的問題是要得太多,有時有點理不清;可怕之處在於,一方面能充分調度演員的潛能,為我所用,一方面他不提出問題,不分析問題,不解決問題,卻把所有的問題細緻鮮活地推送到你眼前,而他置身事外又深陷其中,冷眼旁觀又似乎熱淚盈眶。影片就像是蹲在牆角畫圈圈,最後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小,是底層人還是中產階級,是知識分子還是農村北漂,都可以一眾人物身上投射自己的倒影,甚至可在棉花、盛琴和盛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成了牆角圈圈裡被魔咒的對象。

影片最後「棉花之路」的畫面,很美,棉花和孩子笑的更美,但卻是畫餅充飢,背負腦癱的兒子,棉花向更茫然無際的人生走去,除了笑迎,別無它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