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盛先生的花兒--The Song Of Cotton

盛先生的花儿/养老计划/TheSongofCotton

5.9 / 29人    98分鐘

導演: 朱員成
編劇: 朱員成 吳波
演員: 顏丙燕 王德順 艾麗婭 李乃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筱兀

2016-11-05 00:10:32

《盛先生的花兒》為何人們厭惡老去



喜歡看日本家庭劇的同好應該對《盛先生的花兒》有比較好的觀感。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塑造人物,通過人物間必需的關係表達來表現劇情。沒有對人物預設的審判,沒有對事件黑白的審判,只是對人物與事件客觀存在的白描。向觀眾展示一種生活,把問題留給觀眾,讓觀眾帶著問題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思考。

「電影的存在並非為了審判個人,導演也不是上帝或者法官。」是枝裕和在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曾提及。其實觀眾也非上帝或法官,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只有融合自己的處境去領悟電影中所展示的故事,才能得出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對一部電影好的或者壞的感觸,雖然有很大程度取決於電影製作帶來的審美體驗,但更多還是會歸結於情感的共鳴。特別是家庭劇的處理,譬如我關注孤寡老人的生活更多,對顏丙燕飾演的保姆出軌問題關注相應就會減少。儘管這個角色才是影片的核心。

《盛先生的花兒》影片的落腳點是花兒,不是盛先生。顏丙燕飾演的保姆棉花似一條流淌在中國疆土上的小河,普通的無名的,並不清澈也不湍急優美,只是靜靜的流淌堅韌不斷。棉花本身也是很好的比喻,人如其名,象徵的是生命力。這種女性,不矯情不脆弱,不會得抑鬱症。出軌、性騷擾、生育,所有的一切都不如生存本身重要。真的對別人關心、為賺錢付出辛勤努力、不抱怨,這是那個時代那個年齡女性獨有的共性,難能可貴。

盛先生的家庭條件還不錯,女兒也肯盡孝,棉花已經是一位非常不錯的保姆,可晚年生活依舊說不上體面。這也是為何人們厭惡老去最主要的原因吧。媽媽是我很佩服的一個人,三四十歲時的氣魄與決斷力都在一般農村婦女之上。現在剛剛五十出頭卻常常表現出一副氣餒的老態,覺得自己人生已經陷入急速下坡的加速度中。聊天中她會提及,因為我不到那個年齡不能夠理解。而一直保持向上精神的爸爸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力不從心,這種不經意逐漸變得日常。

我們都無比佩服能夠抵禦時間保持旺盛好奇心與生命力的人,佩服能夠把自己的老年過得體面端莊的人。都無比渴望自己也能夠成為那樣的人。然而我們又清楚一方面即使現在年輕力壯的我們想要把生活過得體面都不太容易,一方面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並非存好養老保險、能夠住得起尚好的養老院、雇得起每個月五千塊錢的護工就能體面的過活。這個事實真是讓計劃老年獨立生活的我們寒心。我們只有寄希望於晚年市場發展已經能夠很好地妥善安頓老人,同時努力賺更多的錢。

另一方面,我不認為商業化之外純粹的人性進化會對老弱病殘孕產生更多關愛,哪怕再過三十年。從影視作品創作一個明顯的趨勢就可以看出,世風日下。「看一電視劇劇本,人人面目可憎,為己私利撒潑打滾。婆婆逼迫備孕,兒子出軌成性,90後媳婦貪慕虛榮,00後少女就差上天,律師說謊成精,單親媽媽到處碰瓷喜當爹,全篇只有裡面的猴兒惹人喜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