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黃克功案件--A Murder Beside Yan He River

黄克功案件/AMurderBesideYanHeRiver

7.6 / 46人    92分鐘

導演: 王放放
編劇: 王興東 張志強
演員: 成泰燊 王凱 毛孩 黃海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uvern

2016-11-07 03:31:24

《黃克功案件》——這只是歷史的選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鑒於我很少看這種類型的電影所以也說不出什麼太專業的評價,隨便說點感想。
在看電影之前我沒有了解過這個案子,看完之後百度了一下案件,也是傳言紛紛,如果想拍成純教育片或搞噱頭的電影的話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未免太不尊重歷史了。
而《黃克功案件》這部電影則專注於剖析人性,從小處著手,全片除了結尾的大審判之外都沒有特別大的場景和牽扯政治or兩性的噱頭,暫且拋去性別歧視問題不談,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說到底就是在解決一個選擇題:一方是被殺害的女學生,一方是死也要死在戰場上的軍人。法律讓他死,全延安的婦女讓他死,而被日寇無情摧殘過的人們又想讓他活在戰場上,活在侵略者的屍體上。
如果不處死黃克功,死去的劉茜,活著的女性都會憤怒;如果處死黃克功,那麼世界上就少了一個革命軍人,少了一個可以為國捐軀的戰士。
看的過程中我也不斷捫心自問:如果是我,我會怎麼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人情已經超越了法理,雖然片中在強調法律,但其實不管是支持處死還是支持讓他繼續戰鬥直至犧牲的人,在意的都不是那時尚且不完整的審判制度,而是他生命的價值。
黃克功的生死一開始就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官和陪審團能控制的,更不是婦女代表發幾句言,老大爺出來抨擊幾句日寇就能決定的。在當時特殊的時局裡,他的死亡必需要有價值,而且至少要比他活著戰鬥的價值高。
這也就是片子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雖然黃克功的死實際上並不由法律控制,但全片卻一直在強調是法律審判了他,而他的死,最終也是為了強調——強調法律的地位。
不管在如何兵荒馬亂的年代中,在如何青黃不接的時局裡,在如何人心惶惶的情況下,法律都是存在的,是必須遵從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對於當時的很多人來說,這個簡單的道理其實是非常難以接受的。在國家利益面前,人總是會覺得自己人的命比異族人的命值錢,而能夠殺敵的人的命就更值錢,這就導致許多人其實並不覺得黃克功犯了多大的錯,甚至會覺得是別人小題大做了:他能打鬼子,為什麼不讓他活著?不就是死了個女學生嗎,讓他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不就得了?
黃克功本人極有可能也是這種想法。他未必當劉茜的命輕賤,他會心虛,會內疚,會後悔,並因此說謊和流淚,但他肯定覺得自己的命更值錢——他是革命軍人,他犯錯了應該彌補,那就讓他死在戰場上,死也死個痛快。
他忘了,被他殺死的劉茜連選擇痛快的死法都不能。
其實黃克功並不能用簡單的「直男癌」來形容,他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犧牲品,是被「黨性」蒙蔽的無知青年,是被戰功捧殺掉自我卻不自知的革命軍人。他的不尊重,不是對女性的不尊重,而是在常年日積月累的殺敵和功勳章中被驕縱出的,對所有無法上戰場無法為國出力的人的不尊重。
他並非不懂法,只是存著僥倖心理罷了。
看到結局時,黃克功蕭索挺直的背影讓我很是唏噓:他也許到死,都在遺憾自己不能戰死沙場吧。
他的死,並不能讓人心中敞亮拍手稱快,反而落下了沉重的遺憾和惋惜。
他一生都活在狂熱的漩渦中,未曾跳出局外看清事實。他一路被裹挾著前進,跌跌撞撞中經歷那麼多槍林彈雨,卻又在大好年華里走上錯誤的道路,最終死的懵懵懂懂。
不免叫人嘆惋。
說到這裡,我必需要說幾句飾演黃克功的演員,王凱。
黃克功初登場時的形像已經讓人眼前一亮——他身上有沾滿鮮血的猛禽氣息,桀驁不馴卻又忠於共產黨,眼神時而陰沉而銳利,叫人不敢與他直視;時而單純迷茫,穿著單薄的白襯衫像孩子一樣期待的問你有沒有來信,在監獄裡回憶他和劉茜那些美好的過去,默默的掉一滴淚,讓人不忍心看他死去。
王凱先生的演技流暢自然,而且不拘泥於套路,這是他第一次演一個類似反派的角色,卻毫不生澀,也不怯懦。
王先生的眼睛一向是乾淨透徹的,脊樑骨也一向筆直,而在電影裡的大部份場景中,他都微微駝著背,這個微小的身體語言透露出的卻是角色本身的心態和氣質,他的眼睛清亮卻淡漠,像野獸的瞳仁,藏著張牙舞爪的囂張氣勢,然而黃克功在回憶中的眼神又是溫暖明亮的,完全就是個沉溺愛河的普通男人,笑容純真爛漫。而當這兩種眼神交織出現時,情感落差就更為明顯,觀影者也更容易產生共鳴和同理心。
如果一個一開始就告訴你他會死的人能讓你產生「希望結局能改動一下我不想看他就這麼死了」的念頭,那麼這個角色至少有一部份就成功了。
不似一般臉譜化的偉光正,黃克功更加矛盾,更加複雜,更加像個普通人。
他大剌剌的用自己的氣質和眼神告訴觀眾:我是個血戰沙場的革命軍人,我殺過人,我不怕死,不要惹我。而同時,他也是個與喜歡的姑娘策馬天涯,笑出一口白牙,與她緊緊挨在一起教她吹口琴的普通男人。
這也是讓他活生生的站在觀眾心裡的原因之一:不再是滿嘴口號一臉慈祥的輔導員形象,黃克功只是一個性子有些急躁的普通青年,因為入了黨,他才改變了上學或工作的未來,變成了戰功赫赫的年輕軍官。

接下來說說黃克功個人的一些我很喜歡的鏡頭。
在黃克功第一次走火打中劉茜時,他第一反應是上前查看,那時他的眼睛裡還有驚慌失措的水光,整個人還是生動且情緒滿滿的,而從他追趕劉茜到他栽倒在地上,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姑娘喊著「黃克功殺人了」逃跑時,他開始變得無助恐慌,開槍之後,站姿雖然筆挺卻帶著頹然的氣息,那幾下恍然反應過來的眨眼和手中槍慢慢滑脫的過程也很完整,王凱將這段衝突轉折戲處理的十分細膩且到位,讓人不由自主的就將他定義在了情緒激動過失殺人的位置上,會不由自主的產生疑問:他真的一定要死嗎?
結尾審判那裡,黃克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聽完毛主席來信後流的那一滴淚,和他漠然擦去淚的動作。
他擦掉淚的瞬間,我彷彿看到他的神魂,他最後緊攥著的那一點希望也被一同抹掉了。
王先生演的很入骨,他點出了黃克功的神髓:他最初的信仰已經沒有了,他也許曾經是一個真正愛國的戰士,但那也只是曾經。所以他一直在爭取,一直在抗拒,從未接受過自己的罪行,直到他心中的信仰判決了他之後,他才真正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而這也正是他的悲劇之處:他接受死亡,只是因為「信仰」判決了他的死亡。
整部電影都在傳遞著這樣一種思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有趣的是,旁觀者不是電影裡的任何一個人,而是觀眾。
而電影裡所有清醒或不清醒的人,其實都是當局者迷,不管他們選擇了什麼,是什麼心情,他們終究是處於那個時代中,無法跳脫出來。
而作為觀眾來說,我一開始也曾被帶入到那種氛圍中無法自拔,後來又多看了幾遍,才大概明白一些導演的深意。
講述歷史事件,本身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前車之鑑。黃克功案件放到現在還會是這種過程嗎?還會有人義正嚴辭的幫他求情嗎?他還會抱著這麼大的僥倖心理嗎?當然不會,但在那個年代,這些事又當然會存在。
這一切都是歷史的選擇,是巨大車輪碾軋過的深深轍跡,是身處其中不知不覺的同化,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著實不容易。
感謝導演王放放執導出了這麼好的片子,也感謝王凱先生和其它演員們的付出,讓我能夠在一部披著應試作文外表的深刻敘事電影中得到一些收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