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延坪海戰 Northern Limit Line

延坪海战

6.6 / 981人    130分鐘

導演: 金學順
原著: Choi Soon-jo
演員: 金武烈 晉久 李玹雨 鄭錫元 吳泰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實徒

2016-11-12 15:27:03

事後勇敢(延坪海戰的慘烈是在電影中)


中國觀眾在評價《延坪海戰》的時候,認為其是戰場慘烈的寫照,認為電影充滿所謂「人文關懷」。如果在看電影前,我也許會接受這樣的觀點。當我花了不少的時間下載看完後,我才明白,不懂軍事的人看到了「人文情懷」,故而說要「珍惜和平」的話。而軍事類的「迷」們,並未細究其內涵。故而認為不過是棒子的「自娛樂」罷了。
    現實的情況確實是韓國人打算用所謂的「戰爭反思」來證明「大韓民國偉大」,線索自然就是電影中軍艦上人的命運了。
     在說海戰以前,韓國人的用心在開頭就已經十分明顯了。電影開頭敘述後來的海戰起因追溯到了1953年的韓戰結束,用意也十分明白。之所以會發生後來的悲情英雄是因為中國介入朝鮮半島,使朝鮮半島分裂,從而引發現在的南北對峙。而且電影中渲染北方人不可理喻,南方人受委屈的觀點顯而易見——別忘了尹永夏艇長的晉陞無門,就是因為間諜人員的問題,處理不當引起的。最後的不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就是上述的寫照嗎?
     如果回到電影中,韓軍炮艇是因為什麼緣故才會和北軍艦艇有糾紛,乃至電影高潮的英雄血戰呢——「護漁」進而說「357艇」是「國土衛士」這樣的話,來形容並不過份吧。應該說的是,這部電影恰好趕了一個時間差,一旦在今年的『中國漁民被韓軍射殺』的新聞出現的時候,這部電影就別想在中國大陸「賺」認同感了。可是,現實中,誰能說「357艇」真的就不會對中國人下手,難道隨便找個「北軍間諜」的帽子,扣在中國漁民或說其他中國船隻的身上呢?也就是說,現實中的韓軍才不會像電影中那樣有人情味,謹慎小心才是。
     電影中,貫穿全文的雙方的炮艇的交鋒,是整部電影的焦點。因為現實中,「英雄炮艇」現在已經被用作展示當時「記憶」的證物了。可以預見的是,電影結束後,對「357艇」的參觀人數日益俱增是可以發生的。不論韓國人自己、還是去旅遊的中國人。
     跳齣電影,現實中的第二次「延坪海戰」,韓軍真的是打的可歌可泣、電影中,朝軍的炮艇結局如何呢?非常可惜的是,韓國的這部電影,正如豆瓣上的的電影評分不高的現實一樣。真實的戰場結局讓人打不起用心的精神。無論在武器交火的時候,還是只在短短的25分鐘之內,電影沒有加上的「真實」。回過頭看,韓國人「不要臉」的影子真實揮之不去吧。
     再說武器數據之前,我首先要說明針對電影的海戰模式,在現實中的海上較量的時候,「以寡擊眾」的做法是自尋死路的表現。就用電影中的雙方交火軍艦來說,我們看到電影中,朝軍的一條軍艦從頭到尾幾乎都在打殺「英雄艇」,直到另外兩艘炮艇趕到,才給朝軍炮艇致命攻擊,為英雄艇解圍。從現在已經可以查到的各類海戰資料來看,這樣的情節,根本不可能發生。首先在數量上,朝軍艇長難道就沒想過也叫增援來為自己解圍嘛?自己可是以一敵三的不利局面啊。被敵人隨時可能包圍的情況,難道朝軍艇長就沒想到過?還是朝軍艇長想吃「獨食」,上報自己的光榮戰績,再別上一枚獎章。更何況自己打贏了還好說,打輸了,命都沒了,就不知道給自己留條後路,不說全身而退,就是帶傷返回,也比電影中別打到吐血倒地要划算多吧。
    其次,我必須澄清的是,電影中的另外兩艘軍艦沒有第一時間,支援「357艇」的理由:是受困於海流的流向變化。1894年9月17日,第一次大規模「蒸汽鋼鐵製軍艦海戰」——在大東溝發生。雙方是在遭遇中發生戰鬥,之前的情況是,日本軍艦不論白天黑夜在尋找中國艦隊,北洋艦隊為支援陸上戰局在東奔西走。稍微知道農曆的人就會發現,如果按照農曆來說,此時已經進入八月中旬。要知道這時吹起的海風,最嚴重的的時候,是最容易變成颱風,進而肆虐經過區域的木船。在蒸汽鐵質船隻出現以前,木質戰船的海戰雙方往往挑選最不容易發生大風,海流不隨風波動大的季節與海域。雖說如今鋼鐵製軍艦不是一定能抗的住颱風的威力。但是,想的確不受海流影響,破浪調轉船頭想去的方位,現在的軍艦是可以做到的。換句話說,另外兩艘軍艦,如果不讓其馬上衝到「357艇」旁,要嘛炮艇動力故障,要嘛炮艇其他艦艇阻礙。否則就是按不快的航速前行,就是趕不到「357艇」的方位,想要打擊朝軍炮艇周圍,乃至艇身,不是不能辦到。所以,還是電影安排的不讓「357艇」得到支援吧。
    另外,更要說明的是,在電影中,「357」艇被集中電力系統後,炮艇上許多依賴電力啟動的地方逐漸癱瘓,如炮塔等。當然電力也是影響到炮艇的航速,加上被槍擊、炮射的影響,速度減慢是自然地。同一時刻,炮艇上的人們的表現,是韓式戰爭英雄電影的催淚點,負重傷,依然涼麵指揮的艦長,以及看著戰友死去等等竟然在彈雨中進行。這時最大的威脅可不只是朝軍炮艇上射來的子彈。而是可見的假設:「搶奪軍艦」。二戰中,日本海軍試圖將美軍拋棄的航母拖回國修復使用。曾經的中國軍艦「靈甫號」軍艦就是被拋棄後,被「完整」的開回敵方陣營。幾年前的海戰電影《怒海爭鋒》中,電影的高潮處是雙方軍艦的「肉搏戰」。最後的距離是——近到可以面貼面的,跳來過去的「陸上廝殺」。再從上述的情況來判斷,還沒等電影中的人物說幾句完整的話,朝軍的人就上船了。再者說,就算奪船的機會不成熟,就算炮艇的艇長是「半路出家」的陸軍軍官。他也該知道——此時距離越近越好——電影中的朝軍士兵手中的輕武器是AK47,要知道:「她」的恐怖的「傳說」早在越南戰爭時就已經人盡皆知了。而「她」的恐怖——就是在近距離中打死打傷無數美軍士兵。況且之前並不是說沒有用槍等輕武器靠近敵艦艇殺傷敵艦人員或破壞敵艦船身的例子——就是中國的「西沙海戰」的海戰戰局了。拋開電影,回到現實的話——很胡扯吧,一大推「煽情」動人的「命令」與對話,做的這樣「真實」。
     在電影外的爭論是,到底是哪種型號的朝軍炮艇擊沉了「357」艇,有說是「坦克艇」,就是將坦克炮塔直接移植到艦艇上,也有說是中國的「上海級炮艇」(即上海級護衛艇)。也為了給讀者一個清晰的思路,引用數據如下:

  
   T-34/76坦克炮塔

   一門76毫米L11毫麥克速火炮炮或一門76毫米L/42毫米加農炮
   500米距離穿透69毫米鋼板,1000米距離穿透61毫米鋼板
   1943年後,蘇軍將T34炮塔火炮換裝為85毫米,因此將此款T34定名為T-34/85中型坦克
   T-34/85坦克炮塔
   一門85毫米D5T火炮或一門85毫米ZiS-S53火炮
   炮塔的正面與兩側裝甲厚度為75毫米
   
   上海級護衛艇

  排水量:134噸(滿載)
   尺度:長38.8米,寬5.4米,吃水1.7米
   動力:4200馬力
   最高航速:30節
   最大航程:700公里
   編製:38人
   武器:火炮:61式37毫米雙管火炮2門,61式25毫米雙管火炮2門
  水雷:10枚
  深水炸彈:8枚
   雷達:罐頂對海搜索雷達1座
   

  虎頭雕級巡邏艇 排水量 170噸
    全長 37米
    寬 6.9米
    吃水 1.75米
    主機 MTU16V538 TB90 柴油機 2台
    航速 37節
    人員編製 軍官5人 士兵26人
    武器 博福斯40毫麥克射炮x1
    加特林機關炮x2
    西北風可攜式防空飛彈x1
  
    關於朝鮮坦克艇的準確數據較少,故不引用
    我對於擊沉「357」艇,的朝軍炮艇判斷為「上海級護衛艇」(也有說法是朝軍出動了坦克艇,但是沒有擊中「357」艇,但是我看到照片後,肯定了我的判斷)用事實來說話就是,一旦朝軍拉近距離,從理論上來說,炮艇為了達到高速的標準,往往犧牲自身防護力為代價。而且,艦艇的載重承受力都是有限的,「重炮安輕船」的例子並不是沒有。但是一些代價也極高,像隻發射幾發炮彈,船就出現全身「震顫」的「共鳴」現象並不少見(針對朝軍坦克艇)。所以,一旦按照電影中的做法:由朝軍坦克艇上的坦克炮發射炮彈擊中「357」艇的結果是:船身或者被撕開一個口子,一聲巨響(艇身發生爆炸起火)之後,海水湧入「357」艇內;或者就是即使不爆炸,也會擊穿「357」艇,被擊中的「357」艇上留下一個致命的大洞。當然了,一旦擊穿艇上的要害之處,如動力室,這時即使柴油的燃點高,一旦動力系統損壞。再加上「357」艇出現電影中的畫面:火炮被壓制,主控室被狙擊手盯上。要嘛是「357」艇在友艦為到達前成為朝軍的「活靶子」,要嘛出現被「奪船」的一幕了。
    以上均是我在看到打撈前的「357」艇的推測,當我看到打撈後的「357」艇照片時。不得不想起「事實勝於雄辯」的話。果然「357」艇的艇身沒有大口徑火炮打出的大洞,只有小口徑火炮造成的小洞。
資料顯示,朝軍最後是將己方的警備艇撤回了自己的地盤。也就是說,韓軍的三艘炮艇沒有擊沉一艘朝軍炮艇。朝軍的炮艇為中國軍援物資,使用時間從中朝關係史來看,在朝軍的服役時間絕對超過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這對於艦艇來說是極不合理的:以北洋艦隊為例,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定、鎮」二艦,截止1894年,其建造時間也超過12年,服役時間也達9年。日漸老化的艦身與達不到妥善保養得日常(當時和如今的朝鮮海軍難道不是這樣嘛)。在大東溝中「一覽無餘」。
     所以,尤其是第二次「延坪海戰」中,「新銳戰艦們」竟然打不沉「老軍艦」的理由,我的推測是以下兩條:
     第一、韓軍「357」艇被朝軍其中一艘炮艇的「突襲」徹底打「蒙」,不僅是「357」艇猝不及防,連另外兩艦的指揮官也沒有預料到朝軍的動作會這樣「快」和「恨」,最開始的情形時,「主角」尹永夏少校被朝軍炮火擊中陣亡,群龍無首和「357」艇被迫「走一步看一步」,另外的友艦也沒有戰場「應變」的反應(雖然離得近,可是不知道如何妥善處理),等到韓軍拿出對策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雖說從頭到尾只有25分鐘)。但最終還是合力打殘、打跑了朝軍的兩艘炮艇。
      第二就是韓國人最不想承認,但卻能解釋通的「假設」了,當「357」艇遭受到朝軍的攻擊時,只是剛開始的攻擊就使三艇的人員驚慌失措,甚至出現棄「357」艇而逃的炮艇。另外的一艘不知道該如何救「357」艇,沒有及時進入「纏鬥」的艇群中。當朝軍出現彈藥補充的間隙,(「上海級」火炮的炮彈輸送靠人力)這時「357」艇趁機脫離朝軍火炮集中有效範圍,然後,另外的炮艇上前擊退朝軍的炮艇,這時朝軍擔心韓軍有增援兵力撤退。同時的「357」艇雖然遭受一定創傷,但是,不是船身不具備修復、拖帶的意義。在返回途中,因為韓軍的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英雄炮艇」的「轉型」就來了(或說直接沉了)。
     總而言之,《延坪海戰》是給韓國人看的「韓國英雄」的傳奇。而沒有照顧到中國一些觀眾的意見,雖然在豆瓣上有不少大概不了解軍事的人看過電影,認為韓國人表達的是「和平來之不易」,「戰爭無情,人心向善的人文關懷」,可別忘了,人家在開頭可就是把如今的責任直指中國的呦!在最後的沒有打沉北軍炮艇的理由上:就差演員說出,中國出手援助北方的話了。而在現實中,很明顯的這次韓軍失利了。按照歷史的重複與再現的情況來想:幾年前的「天安艦」懸案,外加同年的朝軍「炮擊延坪島」的關於韓軍「惡評」的戰場遲鈍來說。好像韓軍在軍事領域上退步,在電影娛樂上,確實取得了「長足」的收穫。
 至於中國人向來不愛看「韓國曆史」的習慣,可是幫了韓國的「大忙」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