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月黑高飞(港)/刺激1995(台)

9.3 / 2,890,316人    142分鐘

導演: 法蘭克戴瑞邦
原著: 史蒂芬金
編劇: 法蘭克戴瑞邦
演員: 提姆羅賓斯 摩根費里曼 巴布甘頓 威廉山德勒 克藍西布朗 吉爾貝洛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a.in.co

2016-11-13 04:30:40

被習慣的高牆人生


      第一次這部影片的時候應該是在初中,當時看完之後只是很表面地覺得這是一個勵志故事,關於一個無辜的人越獄成功了的簡單故事,不能理解為何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最近老師讓我們寫一下這部電影的影評,於是重新看了一遍,也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這次觀影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體制化」這三個字,那是說自於瑞德的口中。在監獄裡呆了五十年的老布即將刑滿出獄,但覺得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於是想通過傷害監獄中的人來得到刑期延長,老布最後在安迪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選擇。瑞德說:「他是被體制化了」。

    體制化是什麼,我覺得本片用了一個侷限和極端的手法做了一個很清楚的解釋。在監獄裡,每個人都要按部就班、聽從指揮,定時定點地起床睡覺,上廁所要打一聲報告,吃飯是統一的點數,看守們會不定時地檢查房間人數。監獄這個環境無一不透露著體制化的氣息,這大概是全世界最被體制化的地方了。而以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大環境,以這裡的人作為一個被體制化的個體,這裡發生的事,產生的想法,都因為這個大環境變得合理化。

    無論是老布希望通過傷害他人繼續留在監獄,還是瑞德無法適應出獄生活,瑞德說:「如果上廁所不打報告,都沒辦法拉出一滴尿。」通過這他們,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現象,那些長期在監獄體制化下的人們,他們習慣了被體制下的種種規矩束縛。如果沒有了這些規矩,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這本是一種不能讓人理解的思維模式,明明能出獄,自由就在眼前,卻又為什麼不想出獄了。這不禁讓我想到前幾年一個笑話:有一個人說他想要進監獄,大家都驚呆了問為什麼,他說,菜價漲太快、房價又太高,還是進監獄躲躲吧。同樣是進監獄,笑話中因為結合了現實情況加上幽默的成份讓人理解。而影片中監獄裡的人想再度入獄的心情,大概要看著電影,一絲一毫地將自己滲透到人物內心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去理解他們,使不合邏輯變得合乎常理。

    關於「體制化」到人性,腦海里就出現的一個詞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指的是一個人被另一個在長期禁錮虐待的情況下,如果哪天禁錮者對被禁錮者的虐待減輕,那麼被禁錮者就會對禁錮者產生好感,甚至覺得無法離開他。我覺得影片中的監獄與犯人也是有這一種癥結在裡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形成,同樣貫穿於「體制化」之中。「體制化」是這部影片的重要概念。瑞德曾談到:「 最初你討厭它(監獄),然後你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老布在影片中的「斯德哥爾摩」的傾向尤為明顯,在時間的流逝中,他和監獄已經融為一體,他無法離開這裡,一旦離開了監獄他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覺得人生沒有了意義,找不到前路的方向。

       聯想到「體制化」,反觀我們現實社會,其實到處都是被政府設立的體制高牆,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所在的醫院,所在的學校,遍佈整個城市的銀行,加油站,電信公司等等,我們本也生活在體制之內。但又有許多生活在這的人們振臂高呼著自由,民主。但是反思一下,我們是否又真的可以脫離體制,假如沒有了體制內的教育機制,是否又有新的主意來維持社會的人才需求。對於很多體制內的現有規章機制也許不一定合理化,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去改善。如果只是看到體制的弊端就喊著打壓體制,那將會是狼狽不堪的。因為我們也猶如監獄裡的人一般,習慣了體制,我們脫離不了。放在現在,體制給了我們一個相對明確的一個道路,我們知道如何在這個體制之內生存,知道如何讓我們過得很好,相反,如果遊走在體制之外,也許我們會迷失自己迷失方向。那麼最終能走到最後的人,應該會是像安迪一樣,有毅力,有目標,理智,頭腦清晰的那一些人了,除了他們,也許我們都會被拋棄。正如老布,又或是沒認識安迪前的瑞德。

     可能在影片中,「體制化」被賦予了一種力量,它似乎能將人摧毀。但我認為,摧毀老布的不是體制化,而是老布對世界的陌生和恐懼,瑞德開始也是這樣,但得到了安迪的鼓勵後,他看到了希望。而安迪被救贖那就要歸功於他的理智和無懼。其實無論是影片中監獄裡的「體制化」還是現實中的「體制化」都沒有那麼可怕,可怕的只是人在「體制化」面前那顆恐懼的心,和無法保持清醒的頭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