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秀日

2016-11-14 23:02:12

《鋼的琴》——關於重工業的音樂喜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幾天看了部很不錯的國產小片,很是開心。一是電影本身很有趣,二是讓我再一次的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希望。
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初的東北,那個時候,中國正處在對國有企業改制的關鍵階段。國有企業雲集的東北自然首當其衝。其結果就是大批工人的下崗。陳桂林就是千百萬下崗工人中的一個。而這時老婆又和他鬧起了離婚。離婚就要涉及到孩子。陳有個可愛的女兒,小姑娘正在學彈鋼琴。夫婦倆都不願意把撫養權交給對方,雙方互不相讓,問題無法解決。這時,女兒突然提出,誰能給她一架鋼琴,她就跟誰。整個故事就圍繞著陳桂林如何才能給他女兒一架鋼琴展開的。坦白說這個故事非常簡單,講不好就容易陷入單調乏味的境地,講俗了又成了一廉價勵志片或苦情片。但這也正是考驗導演才華的地方。能把簡單的故事演繹的十分精彩,這麼意味深長,這才是本片最大的優點。
喜劇與悲劇
現在中國電影有一個誤區,以為喜劇就是惡搞。近幾年出的所謂喜劇,在我看來稱為鬧劇更恰當一些。喜劇目標當然是使觀眾快樂,但高明一點的就不會只讓你傻笑,而會讓你有所觸動,若有所思。最高明的喜劇會讓你分不清是喜是悲,笑著流淚,不能自己。在我看來,《鋼的琴》處於坐二望一的位置。也就是說它不僅僅只是為了讓你開心,它要告訴你一些東西。那麼多人一夜之間失去工作,無依無靠。這些人身上會有多少個故事,多少個悲歡。它要你看到那個時間那個地方那群人的一種狀態,他們經歷了怎樣一種生活。喜劇僅僅是它的手法,並不是它的目的。實際上它更像個悲劇,只不過披著喜劇的外衣。(我甚至懷疑,如果不是拍成了喜劇,它能不能通過審查)。
現實與超現實
如上所說,這部電影本質上是悲劇的,至少是感傷的。悲劇來源於現實。那個時期最大的現實就是大批工廠的破產與工人的失業。電影裡有許多看似不經意的鏡頭,比如,大片破敗的廠房、眾多無所事事打麻將的人們,躲債的朋友……如果沒有喜劇和音樂兩個元素的注入,這樣略顯灰暗的畫面必如《盲井》一般讓人感到觸目驚心,說不出的壓抑。可音樂與喜劇的運用沖淡了這些。甚至讓現實變得超現實起來。無論是借用印度電影手法穿插的歌舞,還是用鋼廠造出鋼琴,無疑在現實中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但為了讓電影情節更有張力,更好看,也為了讓結局更圓滿,這樣超現實的手法其實非用不可,更何況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表現現實。荒誕的故事背後蘊藏著對現實深深的感嘆與無奈。
音樂與畫面
這部電影最為出彩之處就在於對各種音樂的畫龍點睛般的運用。以致於你看的時候甚至覺得這個時候該是這個音樂出現,而不是其他任何一首。而且電影中運用的音樂非常的多元,鋼琴名曲,蘇聯民歌,華語流行歌,軍旅歌曲等等。不僅讓整部電影精彩耐看喜感十足,而且音樂和歌舞的安插很好的解決了故事情節過於簡單的致命傷。除了引人注目的音樂,該片的畫面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無論是極具後現代感的各種廠房建築(我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北京那個有名的798)還是夕陽下飛馳而過的火車。我的感覺是很多畫面單列出來都是很棒的攝影作品。整個電影也因此散發著濃重的藝術氣息。
歸屬感與失落感
真正的好電影都是直面現實直指人心的。這部電影觸碰到的是東北下崗工人對於現實的無奈與內心的失落。我不知道當我習慣於一種生活,一種環境,一種體制時,突然把我拋入另一個世界時,我會怎樣。沒有了經濟來源,以前所擅長的突然沒用了,甚至沒有了歸屬。東北在九十年代出了三樣聞名全國的東西。一是犯罪幫派,二是東北小姐,第三個就是盛極一時的法輪功。這三樣統統都是下崗的產物。當陳桂林無力購買鋼琴,借錢無門,偷也偷不來的時候,用盡了辦法後,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要嘛放棄,要嘛自己造一個。這就是小人物通常的命運,被某件小事某樣小東西束縛與控制。慶幸的是我們的主角有一群朋友,跟陳桂林一樣,同樣在現實中苦苦掙雜。我覺得他們幫陳不僅僅出於情誼。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過去歲月深深的懷念。他們在KTV中集體合唱那首《懷念戰友》時這種感情表露無疑。在工廠那裡他們有自己的崗位,他們是鉗工,是木工,是吊裝員,是工程師……在這裡他們找回了存在的價值,找到了心理的歸屬感,哪怕只有那麼幾天。我最受不了的一幕,是當我看到他們分工明確,認認真真造鋼琴時。在這裡他們是優秀熟練的工人,可在社會上他們什麼都不是。人生就是這樣的滑稽與錯位。
總之,這時近年來少有的一部佳作,我給它評分是8分。而且我保證你看過之後是不會後悔的。順便說一句,今年金雞獎和金馬獎,《鋼的琴》分獲5項和6項提名。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