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余小島

2016-11-15 19:54:54

深海浩劫:一部紀實風格的災難電影


本文首發巴塞電影APP,是上週看完媒體場之後寫的。原文可戳

電影《深海浩劫》昨天在北京舉辦了媒體首映場,雖然早就可以猜到電影的主要情節和結局,但還是在觀影過程中被震撼到,全程都在屏息凝神,緊盯著螢幕上升的烈焰。作為一個災難片而言,這無疑是成功的。

《深海浩劫》海報
電影取材於真實事件,即六年前震驚世界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灣,在名為「深水地平線」的半潛式石油鑽井平台上,126名工作人員照常作業。他們開採的馬孔多油井尚未完工,工期拖後,預算超支。租賃此鑽台的英國石油公司和負責油井施工的主管意見不和。前者無視安全隱患報告,希望工人儘快趕工。

當晚9時45分左右,發生了井噴、爆炸和大火,11人遇難。鑽井平台燃燒36小時後沉沒,大量石油泄漏,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也造成了區域的生態大災難。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這一災難所帶來的影響不亞於911。

漏油事件後的鳥類
事件發生後,全世界為之震驚,而大多數媒體所聚焦的重點在於大量原油泄漏對該區域造成的生態破壞,卻只有少數媒體關注到了在本次事故中遇難的11名普通工人。導演彼得·伯格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才拍攝了這部完全紀實的電影。

導演彼得·伯格在執導過程中,格外強調這部電影要忠於事實。為此,他逐一拜訪了11位死難者的家屬。在傾談間,他感受到他們失去摯愛悲痛的同時,亦感受到他們要面對的生活苦況。
 
導演彼得·伯格
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這很鼓勵我,因為與死難者家屬見面時,我可以誠實、清楚地告訴他們,我想做的只是如實地把當晚的經過搬上大螢幕,讓觀眾了解這些被忽視了的情節。

同樣為了力求真實,導演拒絕使用電腦特效技術來佈景,反而在一個水庫中搭建了1:1的實景——一座大型的石油鑽井平台,甚至從真的鑽井平台上拆下螢幕、按扭,安裝在佈景中的控制室內,務求一切做的逼真。這大概也是該片預算高達1億美元的主要用處。

1:1的佈景
導演認為:重建鑽井平台不單是讓演員和幕後人員能夠投入其中,更是想讓每個觀眾都感受到鑽井平台艱辛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過,彼得·伯格也澄清自己並非排斥使用電腦特效。電影中大量井噴、爆炸、大火的場面 依舊是用特效完成的。

忠於事實必然會在故事情節上做出犧牲。雖然導演本人認為這一夜間12小時內發生的巨大災難已經有著足夠的戲劇性,但是電影的前半段依舊讓人覺得有些無聊,主要人物都像是流水線般地走個過場。

身為主角的馬克·沃爾伯格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工程師,卻在前半段的劇情中總是處於尷尬的配角位置,只能在後面的救人情節中,才展示了自己的主角光環。比如在鑽井平台和石油公司雙方起爭執的關鍵劇情中,他的發言只是起到了抖包袱的作用,反而兩位老演員庫爾特·拉塞爾和約翰·馬爾科維奇針鋒相對,演技逼人。

《深海浩劫》劇照
除此之外,平鋪直敍的劇情編排,一切盡在意料之內。正如前文所言,這是一部還沒看就知道主要情節的電影;而電影中的高潮部份完全依賴特技和畫面,反而不是劇情上。所以說作為一部災難片,它是成功的;但作為一部試圖記錄或反思在這一災難的電影,它依舊有些力不從心。

《深海浩劫》劇照
非常明顯的是,電影並沒有過多著墨於事故發生之後的追責過程、拯救生態的問題,甚至就遇難者的角度而言,也是展示得比較少的。電影的最後,倖存下來的主角受到遇難者家屬的責問,並匆匆離開,然後字幕出現,11位遇難者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展示在大螢幕上。

11位遇難者照片
當然,這一切都與導演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單純地展示了這一災難的全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無名英雄所做出的犧牲。因而,電影一方面沒有一般好萊塢大片那樣的娛樂性,另一方面也沒有在主體思想和意識形態上過份的拔高。

《深海浩劫》劇照
最後可能有部份觀眾會對電影中的深海石油鑽井平台工作過程稍有疑惑,電影通過主角的女兒非常形象生動地解釋了這一點:

海底的石油是億萬年前的恐龍被不斷擠壓形成的,它們就像是一個怪獸,始終在尋找出口。而石油鑽井平台正是給了它們這個出口,並通過各種設備控制住這頭怪獸,不讓它肆無忌憚地噴湧。當鑽井平台完成施工之後,石油公司才會前來採油和運輸。

《深海浩劫》劇照
簡單來說就像是一罐搖晃過的可樂,在上端插入一個管道,並通過灌入蜂蜜使其暫時密封。電影的關鍵就在於這一設備因為質量不合格失效了,而真正噴湧而出的就不是可樂了,而是泥漿、碎石、原油、甲烷以及那頭被擠壓了上億年的大怪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