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羅毅祥

2016-11-16 06:02:17

電影《深海浩劫》:觸目驚心的人禍




     本來不打算看這部電影,因為一聽電影名字和故事簡介就已大致知曉這部電影的來龍去脈和敘事手段,更何況這是根據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真實新聞事件改編,就更讓人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度銳減,真實事件的標籤早已囿制了這部電影的整體框架,閉著眼睛都能想到框架的構圖必是按照「災難之前——災難突發——災難拯救——劫後團聚」這個步驟來的,而且前奏必定無聊至極、家常瑣屑外加一點男女打情罵俏的鏡頭,等打情罵俏夠了,就順理成章奔赴災難必發地坐等災難「出乎意料」的到來。
    這種敘事模式幾乎已經成為「人造災難類型片」的模板,如果你不幸選擇了這部電影,那你儘可以放心大膽的酣睡,直到被災難爆發來臨時的那一串激昂、緊張、驚險的主旋律背景音效豁然驚醒,便可以盡情享受好萊塢大片對CGI特效鬼斧神工般的運用了。說句實話,《深海浩劫》唯一能夠讓人提得起興緻看下去的恐怕就只有特效了,前面一大段冗長的家長里短、卿卿我我以及美式電影特有的「出口成髒」讓人乏味且反感。


      如果說上半年的同樣根據「人造災難」事件改編的《地心營救》尚且有著相關部門處理危機事件極力營救遇難者過程的心理變化和態度的詳細呈現,有著遇難者親人間時刻心繫親人安危的情感變化的著力刻畫,有著遇難同胞之間對身處絕境時或心如死灰、或痛不欲生、或狀若癲狂歇斯底里、或至死不渝永不放棄的溫情鼓勵的群像描述能讓人心潮湧動、若有所思的話,那麼這部《深海浩劫》除了一閃而逝的救人鏡頭和攜手跳海背水一戰的橋段能讓人記憶猶新外,其餘的情節幾乎沒有什麼能夠使大眾產生源於真實、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了。
      筆者之所以最後還是選擇去觀看這部電影完全是出於影片海報上所書「高口碑、零差評」的宣傳噱頭所吸引,既然口碑這麼好,那應該無可挑剔了吧,直到觀影完畢,我才赫然醒悟,原來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其實並不適合中國。這部電影在美國的評分高被美國大眾所稱道,其原因正是此片符合了美國的民族主義價值觀——險中求勝。看著影片中不時閃現的飄揚在茫茫大海上的美國國旗,我的心中至始至終蕩漾著一股啼笑皆非的洪流。因為所謂的「深海浩劫」究其原因並非是大自然降罪於人類的災難懲罰,而是石油巨頭之間因為利益最大化的壓榨式競爭而導致的對自然資源無節制開採不當引發的一場人為事故,不錯,這就是一場事故,是一場「人造的災難」。把一場人為的災難硬比擬作毀天滅地的浩劫,似乎有推諉責任之嫌,而且影片從頭到尾除了展現石油鑽井平台的相關設備多麼專業多麼高大上之外,壓根兒也沒有提到石油的開採對大自然對海洋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和危害?我想沒有人不知道工業污染究竟給地球帶來了怎樣的大力饋贈吧,柴靜的《穹頂之下》已深刻揭示了霧霾的形成和石油化工之間不可分割的因果關係,如此一來,還有什麼值得炫耀?央視前主持人、傳統文化弘揚者陳大惠老師也說過「石油天然氣是地球的脊髓,抽了地球的脊髓,地球肯定會問題。」可是這麼一個淺顯的道理很多人都不以為意,影片中更是將石油塑造了「暴怒的恐龍」「開採石油是為了讓這頭恐龍獲得自由」「它(石油天然氣)在地底待久了就會受不了噴薄而出」,石油怎麼可能自己噴薄而出?如果石油是地球的脊髓,就像人身上的脊髓一樣,怎麼可能受不了了自己亂噴?當然,這些真相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在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里,能源就是金錢,就像影片中那位石油大亨一樣,要用最少的付出換取最大的利益,即使犧牲自然、犧牲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