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愛思考的美少女

2016-11-17 19:25:07

死亡與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步入叢林 /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 我希望活得深刻 /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 你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這是《死亡詩社》的開始,源於梭羅的一首詩。
 
電影的確以一種理想與浪漫的手法,將詩歌,美麗,浪漫,愛情作為生活的意義。Keating老師在一所50%以上能讀常青藤大學的中學裡,教孩子們去思考,去探索,去感受。別的老師警告他:在這所學校,你要教孩子的是怎樣去拿高分,去一所更好的大學,過更好的生活,這樣等他們「長大」以後,才能自己去思考生活的意義,才不會埋怨你。因為這就像你站在衡水中學的重點班,跟學生們說:「別再打擊吊瓶刷題了,老師給你們放首歌,朗誦一首詩吧!」接下來學生們會問什麼?「老師,要考嗎?」
 
這是一個被說了無數次的段子,但也確實是嘲諷。「素質教育很重要」,「追求夢想」,「去做一個完整的人」,「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道理聽到很多,也都懂,但又有多少人抽出時間來問過自己,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知行合一」的確很難,就算你已經被現實磨得沒有了稜角,再也憶不起曾經想像中意氣風發的自己,但請做到,別嘲笑這些看起來很蠢的死腦筋。他們是在用自己的全部,去探索那個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你為了什麼而活著?」
 
《蘇菲的世界》中說,孩子一旦過了十歲,開始接受現實了,他就不再有當一個哲學家的潛質了。尼爾是在成人的身體裡,住了一個追夢的孩子。可惜孩子太想跑向天堂,而身體卻被死死禁錮。最終他選擇了最直接,也是最無奈的路——自殺。這不是Keating老師或是他父母造成的意外,而是人性與現實的鬥爭中,無可避免的悲劇。
 
我反覆問過自己:「你怕死嗎?」怕,特別害怕。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會和我一樣。可是當我再問「那你為什麼想活著」時,我突然無從開口。活著能吃飯,打遊戲,看電視?如果你的答案是這個,我只想告訴你,你已經死了。

的確,生命的意義這種話題,幾千年來,無數的哲學家也未曾給出過答案,我們這些沒有慧根的普通人一時半會兒又能想出什麼來呢?黑格爾說過:「氣質,是精神深處美在修煉,深刻,是靈魂里痛在呼吸。」
 
想過認真活過的人生,就註定要承受痛苦。佛說,人生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那種人,處於「生存」狀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便是你開始思考、質疑、盤問、與外界做抗爭,處於「生活」狀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或許就是聖人口中所說「生亦合歡,死亦何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於「生命」狀態。太多人只處於「生存」狀態,三十而死,六十而葬;也有太多人推開「生活」的大門望瞭望,又默默地合上。而尼爾是在前行的路上被荊棘刺穿了心臟,去另一個世界尋找他的「生命」了。

以前一直覺得「你世界都沒觀過,哪兒來的世界觀」這句話很滑稽。但現在覺得,似乎有那麼些道理。如果現在還有人問我「為什麼」時,我應該會說:因為我想好好看看這個世界,多經歷人生的痛苦,去尋找和思考我內心的答案,好讓我在今後面對死亡時,不再那麼恐慌與無奈,而是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平和心態,去接受生命的自然規律,去體驗「生、老、病、死」的人生歷程。

《死亡詩社》講的更多是教育體制與教育本質相悖的悲劇。結尾也以Keating老師在學生們站上課桌,朗誦「Oh,captain,my
captain!」的覺醒中離場,落寞而又悲壯。或許詩代表的是生命中的美好,似乎與死亡想悖。但實際上,人是長久地死去,短暫地活著的,生只是死的一種存在狀態。既然生命具有短暫性與唯一性,為何不讓詩、讓美好、讓夢想與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綻放?道理很簡單,難再做到。

最後,請閉上眼睛,去感受Keating老師的低語:「這個房間裡的每個人,總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他們和你的差異並不大,同樣的髮型,和你們一樣精力旺盛,不可一世,認為世界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註定要成就大事,和大多數的你們一樣,他們的雙眼充滿了希望。但他們是否虛度光陰,到最後一無所成?因為各位所見到的,這些男孩現在都已經化為塵土了。如果你們仔細傾聽,便能聽見他們在低聲耳語。附耳過去,仔細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