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踏血尋梅--Port of Call

踏血寻梅/PortofCall

6.7 / 2,473人    126分鐘

導演: 翁子光
編劇: 翁子光
演員: 郭富城 春夏 白只 譚耀文 金燕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ato Taro

2016-11-17 21:28:15

再探影片《踏血尋梅》——「關懷」與「孤獨」的世界


寫在前面:從一個電影愛好者與電影行業准專業的一員的角度作評價,《踏血尋梅》是一部劇本出色,製作技法純熟的佳作。在專業的圈子裡,這樣的評價又有另外一層含義: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超越電影基本的娛樂性的同時,本片與文學和藝術仍並不能比肩。 我曾做過專業影評撰稿,慣性讓我一談到電影,總想去分析,去judge。但這裡並不是某個酸臭的影視人society,我也不再想做一個拿著標尺的評審。所以在這裡,以一個單純喜歡這部電影的人的身份,我想分享《踏血尋梅》給我personal的感觸。



大多數人對於《踏血尋梅》的關注在「孤獨」,而我想表達的卻是「關懷」 by 翁子光 導演

       每一部電影都天然的具有時代性。在這個時代里,所有的東西都被貼上了標籤。諷刺的是,標籤作為工具被發明的目的是幫助人類認識與辨別事物,現實卻是琳琅滿目的標籤正在蒙蔽人的雙眼,毀壞人的認知。幾乎所有的出版物,包括讓人肅然起敬的大師之作,也包括標榜著」關懷」的《踏血尋梅》,封面上都會醒目地羅列出獎項,銷量,票房。對於這些精神食糧,人們已經不再關心它們能夠帶來多大的感動,給予我們多清晰的指引。這就是為什麼觀眾不約而同地未能解讀出「關懷」這一主題。
《踏血尋梅》片中,佳梅被貼上了很多的標籤:離婚家庭,早熟,在港內地人,社會底層,等等等等。 眾多的專業影評關注點也在這些標籤的其中,例如內地人在香港的struggle,對香港的城市包容性的反映。而我在影片中看到的佳梅,最打動我,最吸引我,也是最傷害我的是她「人」的屬性。執著於一首「娃娃看天下」,中午在房間裡享受一個人的午餐,影片開頭對於佳梅的描寫出奇的平淡。是啊,因為本來她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生活在我們之中,生活在每一個人的生活里。在她的身上,我找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

       片中佳梅雖然身材高挑,卻無論如何都要堅持穿高跟鞋。她的家人認為佳梅這種偏執的原因是她想做模特,想要光鮮的生活,想要逃離自己所在灰色的世界。因為被媽媽奪走了一對本就不屬於自己的耳環,佳梅咬牙切齒。這些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那些極端的material girls。一個愛臭美,愛物質的女孩,最終因為無能而走上賣身賺錢的道路。故事如果是這樣,我反倒是要大呼一聲舒服。但佳梅賣身,除了為買回自己心愛的耳環,「錢」,「物質」並沒有扮演太多的角色。從佳梅不收一位嫖客的嫖資,賺來的錢大部份寄給了父親來看,佳梅所做的,並不是出於對物質的貪圖。想要理解佳梅,觀眾必須跳出原有市儈的觀察角度,從一個完全空白的人為起點,來構建佳梅的形象。人最努力追求的,最常掛在嘴邊的,往往恰恰是自己傾注全身心力而得不到的。佳梅把自己的QQ密碼設置成「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在自己的門上正中間貼著一張的陌生女人的照片。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她從未擁有,她也從未像照片中的女人能在專業照相館裡留下自己美的一瞬間。與賣淫女的stereotype正相反,佳梅對於「美」有著最純粹的追求。耳環與高跟鞋,正是她能為自己的美作出的僅有的微小的努力。在香港這樣通衢都是誘惑的都市,佳梅對美的追求顯得無比的蒼白。

       這種所謂的「美」,是世界上最精緻的毒品,能夠激起人最強烈最發自心底的執念。同時,這種對「美」的追求是沒有出處,與生俱來,又不可解釋的。聖經里寫:「凡是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是可棄的」。我們領受生活帶來的或好或壞的一切,懷著感謝的心,一切都是好的。可惜的是,現實不斷地agitate我們去追求更高的目標,更純粹的美麗世界。在眾多哲學理論里,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但這種「追求」有時帶來失敗,帶來難以承受的痛苦。這種痛苦,我認為恰恰最精準地定義了「孤獨」。當我們越是努力地追求,「孤獨」就會越發destructive。誠然,本質上,這很符合優勝劣汰的社會準則,強者追求並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弱者則承受失敗所帶來的痛苦,二者都得到了應得的結果。但另一個角度來看,追求的過程中不可能會一帆風順,追求的所得也並不是與付出成正比,對於所有堅持追求著的人,「孤獨」是必然的產物。

       既然「孤獨」是「追求」的必然產物,「追求」的意義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如果我們把追求作為基準,那追求過程中一次次小的成功就是理所應當的,不能滿足於任何一次小成功,而是要追尋終極的「美」的價值。但終極的價值畢竟是無法實現的。那麼,追求的意義就在於受苦,人生來就是來承受這種「孤獨」的。如果我們把僅僅的生存作為基準,一切發生的,都「感謝著領受」,那就失去了追求。失去追求是恐怖的。回到影片中的結局,佳梅苦苦追尋純美無果,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的確,一個放棄了追求的人,也就放棄了自己的生命。翁子光導演在影片中美化了殺人魔鬼的形象,在一篇影評里,有一位作者命題:「當殺戮變成了一種饋贈」。以殺戮的方式解脫佳梅正是導演為丁子聰這一碎屍殺人犯尋找的動機。這種觀點正是我在上段闡述的「人生追求的意義就在於受苦」。許多觀影者關注到了這一點,也就是「孤獨」。這雖然曲解了導演的本意,但是令人欣慰。因為只有拋開了所有的世俗的偏見,回歸以最原始的工具打穿角色的人性,才能夠體會到這種人生意義的卻是和對於生活的絕望。

       造成這種「孤獨」或者說絕望的根本原因,在於「追求」的意義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人為什麼要追求?思索追求的意義是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幫助理解人生的終極意義,又同時引發了對於所謂「終極意義「的懷疑。我寧願相信,這種」終極意義「並不是preset的,而是隨著人生的進程,隨著追求的進程而慢慢被定義的。由此,生命的意義是不會褪色的,生活也是不會絕望的,在追求「美」的路上,所有的努力和結果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發揮了獨特的價值。

       所以,殺戮永遠不會是一種真正的,legit的饋贈。「關懷」才是饋贈的方式。每一個人,因為自己與目標的距離都會感受到「孤獨」。自己所在的位置,也許正是別人努力追求的目標。所謂「關懷」就是對於努力追趕自己的人,去平視,而不是俯視。給予別人一個追趕上自己的機會,認可低於自己的人。低於你的人感受到的「孤獨」,也許恰恰正是你在追趕更高高度時正在感受到的。這種自上而下的「關懷」大概是治癒「孤獨」最好的嘗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