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8 15:17:31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昨天大半夜看了個電影,《末代皇帝》,還是在法國人的推薦下。
電影是部1987年的大巨頭,160多分鐘。也難怪是法國人推薦我,導演是義大利人,演員清一色地操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演繹著清宮內和建黨後的事蹟,所以又是一部以西方人的視角拍的關於東方人的電影。不過我還挺欣賞這部片子的敘事方式:中立,冷靜,不廢話,不帶西方人或東方人的有色眼鏡;又很辨證,戲裡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有的只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被推上風口浪尖,不得不唱紅臉或黑臉的一個個普通人。
紀實類的電影大概也無所謂劇透了,溥儀的一生大家都有所耳聞:大清衰敗之際的最後一位封建皇帝,三歲登基,十九歲退位,後來逃天津,親日,稱帝滿洲國,到最後被俘,被審判,被勞改,最終成為新中國的合法公民,趕上文革初期逝世。電影也基本是按照這些大事記以交叉敘事的方式進行。只不過,要縱觀民國史,還真沒別的要比借用這位由末代皇帝轉換而來的共和國公民的眼光看得更透徹的了。這位在歷史上風起雲湧之際地位尷尬又不容忽視的大角兒,沒有真正和他休戚與共同志——他所代表的一方就是該被時代拋棄的那一方,也沒有形成與哪個派別的根本對立。他不想和誰搶奪天下,本來一開始就是迷迷糊糊被抱上皇位的。片子裡的他口口聲聲地說「朕要親政!」,然而我卻感覺,於他而言,「親政」最重要的是能讓他擁有作為皇帝應該享有的尊榮,使他能真正貼近這個偉大象徵的實在,這個別人硬安在他頭上、卻讓他日後賭上了一切去爭取的名號。只是他不明白,名符其實的「皇帝」只屬於過去的輝煌時代了,他是亂世皇帝,亂世只需要傀儡,而「皇帝」的意義則是讓他能成為一個更有收買力的傀儡。所以電影裡,溥儀孤注一擲地要和日本人合作在自己的老家滿洲里重新建立起帝國,卻發現身為皇帝的自己不能有軍隊,沒有決策權,自己的角色就是穿好制服坐在書桌前在一沓沓呈上來的文件上簽名,連自己的皇后被強行送走時也只能追到樓下看大門被強行關閉,一如還在紫禁城,那些太妃以皇上不可再吃奶為由強行送走唯一親近的奶媽時一樣。不論是自己被推上去的皇位,還是自己勞心費力重新獲取的皇位,都只是黃金打的牢籠,儘管龍袍加身,卻無一絲氣力。
因為是講末代皇帝的一生,敘事還是稍帶些溥儀本人的主觀色彩,比如他投靠日本是因為中國人佔領了他的皇宮,奪走了他的皇位,還開挖了他的祖墳;再比如關於婉容的悲劇,片中的因果關係是「婉容先沾染鴉片,溥儀憤而不與之同房,害得婉容自甘墮落最終走向癲狂」。(您咋不扯上他視若蝴蝶的親愛的奶媽最終是死於日本人之手,而婉容是被實在不幸福的婚姻生活逼上絕境的呢?)但是我還是欣賞這部電影竭力擺脫拍攝人在這段歷史上的個人立場,對於西方人的角色也詮釋得挺有意味。比如溥儀青少年起的太傅——英國紳士莊士敦,是紫禁城裡唯一把這位末代皇帝當人看的人,是他的良師益友,可以交心的對象。然而就是這個人回到英國當上東方文化史教授後,親自在書中披露溥儀親日的事實,成為了日後他作為戰犯被審判時的有力證據。另外,片中在戰犯勞教所的影院裡放映了一段日軍大屠殺的殘酷影像,旁白說「當時日軍的殘忍行徑震驚了全世界,但沒有一個國家伸出援手。」這樣坦誠的旁白,聽得我被影像震驚之餘稍感到一絲絲欣慰。
電影最後,弓著腰的溥儀去參觀故宮,走過不再有大臣跪拜的太和殿前,四下張望確定無人後走上階陛間只容皇帝一人踏足的雲龍石雕,進到大殿,看著自己曾經坐過十六年的龍椅。每次去故宮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強烈的前人的氣息,那是多少個世紀間積累下來的生命的戲劇上演過的痕跡,即使空置幾十年也無法消失殆盡。普通遊客借帝王的角度俯瞰紫禁城時都忍不住產生時空錯亂的幻覺。那麼溥儀呢?看著成了世界級文物的故居,除了看得到自己藏在龍椅下的蟈蟈籠,大概還能看到每一寸平靜的空氣下暗流洶動的那個永遠逝去了的舊王朝,還有眼前這個完全顛覆了他的人生、卻也給予他無限包容的日新月異的新時代。
中國的革命到底還是太近了。這些劃時代的劇變根本都不是遙遠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