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6-11-21 07:26:14

套路是拿來超越的


災難片還能拍出什麼新花樣,這個問題扔給誰估計都會懵逼。其實革命性的創造肯定是妄想了,類型的條條框框猶似五指山,全然跳脫出來無異於類型再創。但是,如何在套路之中做出新意倒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深海浩劫》其實有在套路之中求新求變的意思,甚至導演彼得·伯格在節奏控制上確實有一番野心,並且很強烈地要在電影時間中呈現出現實的時間感。


與現實的勾連其實很有必要,尤其影片故事本身便來自於現實事件。事實上,對於現實生態災難的改編恰恰印證了近年來頗為風行的所謂「生態電影」的某種合法性。生態電影是近年來才非常時髦的一個理論詞彙,它的著眼點便是人與自然、地球的關係,其實歸根到底是對人類自身的命運關注。生態電影概念的熱絡,側面反映了人類在生態認知上的進步和緊迫感。反映到電影創作上,生態電影不再是恐怖、驚險、災難的附庸,而是一個可以在更高層面上提出和討論的大命題。所以,將《深海浩劫》置於此概念下,其現實意義更加凸現出來。


如何最大程度上去勾連現實、製造現實,導演有著充分的自覺。體現在劇情上,影片用了一種異常耐心的,近乎教科書一樣的說明風格去處理前半段情節。在這一大組合段落中,鑽井平台的工作流程以及事故解析等種種,不斷通過各種方式解釋出來。有論者提出這種鋪陳破壞了影片的節奏,使得影片在很長時間內猶如癱軟的海綿而缺失了力量。事實上,這種論調在某種程度上是被那些一上來就狂轟亂砸的套路所束縛了。在本片中,鋪陳本身表達出一種謹慎的態度,以及憂心忡忡的現實警示,否則不會有大量的仰拍鏡頭一再的渲染採油勘探平台巨型怪獸般的身軀和鋼鐵的冰冷猙獰。在這種鋪陳中,又錯落安插著諸多細小的情節點,如迎頭撞機的飛鳥、爆裂噴湧的罐裝可樂等,如此種種預示著危險的到來。情節的鋪陳事實上製造了心理效果上的壓抑,以及觀眾對必然降臨的未來災難的心理準備。


一旦進入到了真正的災難的場景,導演又表現出異常火爆的狀態,腎上腺素陡然提高。這種反差在事實上與前段的緩滯形成了割裂,但更合理的解釋是導演刻意為之的一種心理效果。以強行灌輸的氣勢呈現災難,以直接填滿觀眾的感官。的確,在災難場景的營造上,影片堪稱壯觀。爆炸、井噴力量的強大震撼,如一頭撒野的怪獸,直接把蠻力和破壞性帶給觀眾。對觀眾而言,這種情緒上的紓解既是一種宣洩,但更多的也是一種警示。大量俯拍鏡頭下的災難現場,讓人類變得脆弱難當,變得渺小可憐。越是將直接的火熱燒到觀眾面前,帶給心理上的衝擊力便會愈發的強烈。所以,本片的災難段落呈現出了難得的酣暢。


不過,導演也並沒有肆無忌憚的撒野,而是運用好萊塢慣用的情節設計達到對節奏的控制。好萊塢在災難題材中總少不了家庭的影子。家庭充當了敘事上的緩和劑,也在承擔著情感來源和人物動機的製造。《深海浩劫》仍然延續了以上的創作慣例。對主角家人的塑造,使其多了一份柔光,主人公的一舉一動都具有了情感上的來源。但是影片與常規選項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使用了套路而又超越其上,它從個體的家庭放射開來,將格局放大,尤其是結尾處,當所有的人期待團聚而相會時,生者擁抱,而死者的家屬則在瘋狂的尋找。影片先前所製造的所有感官衝擊在這一刻被放大到了人物的動作和麵孔上,從而強化了情緒感染力和穿透力。


《深海浩劫》並非要為螢幕帶來另一個英雄形象,即便影片中有著英雄的存在。事實上,在英雄主義的呈現上,導演有意識的保持了克制,甚至某種程度上刻意將之弱化。塑造英雄很容易,但是塑造一個看似英雄,卻心中壓抑著唏噓的人物確是艱難。結尾的一筆異常有力,使得弱化英雄的構想得以完成:真實災難畫面,以及喪生火海的11人照片,更加凸顯出悲愴感,也讓英雄的存在透出某種遺憾。而這恰恰在套路之中又超越其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