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神奇动物在哪里/怪兽与它们的产地(港)/神奇生物在哪里

7.2 / 506,797人    133分鐘

導演: 大衛葉慈
編劇: J.K.羅琳
演員: 艾迪瑞德曼 伊薩米勒 柯林法洛 柔伊克拉維茲 朗帕爾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圓大哩個豆

2016-11-22 02:40:02

可惜,《神奇動物在哪裡》並沒有媒體追捧的那般好看


超長文預警,多圖殺流量,全程劇透。

-----11.29更新分割線-----

11月21日3D IMAX二刷完畢。可能是因為不再懷有那麼高的期待,可能是因為特效真的很贊,可能是摘掉了原著粉本能的批判心態,僅僅是純粹地去欣賞故事裡的奇幻旅程。看完之後倒覺得,似乎還不錯。

到今天(洛杉磯時間11月27日)為止,《神奇動物在哪裡》的評分情況是這樣的。(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我多麼的懶,4天前截了圖現在才寫完)

IMDB,7.9分。

爛番茄,77%新鮮度。

Metacritic,66分。

豆瓣,8.2分。


可能這樣單說不太有感覺,於是我挑了同樣是大衛·耶茨執導的,哈利·波特系列裡豆瓣評分最低的一部《混血王子》來做個對比。

IMDB,7.5分。

爛番茄,84%新鮮度。

Metacritic,78分。

豆瓣,7.3分。


要知道,上週北美剛剛上映的時候,100%的新鮮度可是保持了近兩天之久,各大媒體瘋了一般地一邊倒好評。然而一週過後,一切似乎都開始歸於平靜。

毫無疑問,哈利·波特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G點。不論任何時候,任何作品(包括槽點裝滿一整個貨櫃的《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只要與它相關,都會牽起一陣滔天巨浪。在為期一週左右的媒體與粉絲集體狂歡之後,我們便回到彼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里去。然而,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讓我們能再一次回到魔法世界,回到某個窩在杯子裡偷偷拿著手電看書的夜晚。在這一點上,《神奇動物在哪裡》做到了。雖然電影不是滿分,但足以讓粉絲們大呼過癮。

說實話,時到今日,能從電影裡分析出的乾貨應該已經被從頭到尾寫了個遍了。然而,寫這篇東西並不為別的,就是給自己一個交待。

首先,該吐的槽還是要吐的。

1、主角人物刻畫的略顯單薄

相信這個問題是很多人的第一感受。特別是在兩位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性格鮮明的配角襯托之下,兩位主角顯得實在有些不夠討人喜歡。儘管小雀斑把一個內向羞澀的小Nerdy刻畫地淋漓盡致,但缺乏亮點,單憑一張臉實在很難讓觀眾喜歡上這個角色。

而一路咋咋呼呼的蒂娜,除了偶爾能賣萌,對劇情也是沒有任何推進也沒有任何作用。我有位朋友是這樣評價的,「哈利·波特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人們喜歡那些角色。如果沒有了討人喜歡的主角,這電影就跟其他奇幻冒險電影沒什麼區別了。」

在感情線上,相比於科瓦爾斯基(Kowalski)和奎妮(Quennie)的一見鍾情互動有愛,紐特(Newt)對蒂娜(Tina)的感情簡直就像是喝了「迷情劑」一樣。實在是不知道紐特是怎麼對這位一心想把他交送魔法國會、最後大戰一點忙沒幫上的蒂娜動心的。

當然最後這一幕還是很甜的這一對兒應該是迄今為止哈利·波特系列裡的最萌CP了~

至於其他角色,魔法國會的主席皮克麗(Picquery),在Pottermore上的人設是以為極為罕見的天才女巫,然而在電影裡全程智商掉線,除了會說「巫師社會要被暴露了好嚴重怎麼辦!」之外,沒有任何作為。當然了,這也可以強行解釋為被格林德沃施了法。不知道後作會不會黑化。

還有,對於蒂娜和克里登斯(Credence)之間的情感,電影也交待的模糊不清。為什麼蒂娜從一開始就要保護克里登斯?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情感連結讓克里登斯在默默然(Obscurial)的狀態下也能聽得進蒂娜的話?儘管這個問題與主線劇情看起來關聯不大,但也著實讓電影的人物刻畫和人物關係上減分不少。

2、最後大決戰有點隨意扯淡

在這裡不得不先說一聲,格雷夫斯(Graves)和克里登斯兩位先生,您二位帶節奏辛苦了!從挑事兒到決鬥到被打敗,所有任務一肩扛啊!然而就在兩位反派如此辛苦地帶節奏的情況下,最後的紐約地鐵決戰還是有種「我呼神護衛都唸出來了你就給我看這個」的感覺。


先不說默默然這種在本片前半部份渲染得那麼可怕的一種「魔法生物」在最後幾秒被幾個傲羅biubiubiu就幹掉了,麻煩把決戰的動作設計好看一點啊先。

格雷夫回魔杖的姿勢跟揮小皮鞭似的也就罷了(分分鐘可以配上「我手裡拿著小皮鞭我心裡真的意」的BGM),傲羅們拿著魔杖就跟拿著棍兒似的也太敷衍了吧!對比一下《鳳凰社》最後那場在魔法部決戰的動作戲,這紐約地鐵裡的決戰簡直就是渣渣。


3、技術失誤不能原諒

我看出來的反正有兩處。一處是動作剪輯不連貫。這個場景發生在蒂娜找到了紐特的箱子,帶著箱子(和箱子裡的紐特和科瓦爾斯基)到了魔法國會。

前一個鏡頭蒂娜還蹲在箱子面前,後一個鏡頭蒂娜竟然就一個幻影移形到了箱子後面,還要再向前走一小步去敲箱子,紐特才出來。

(這裡一刷的時候就看著覺得不對,二刷的時候專門看了一眼,動作剪輯的確是不連貫。)

另一處是失焦。科瓦爾斯基和紐特準備去中央公園找那隻瘤頭犀牛的時候,他們從街角走向鏡頭前的時候,完全處於失焦的狀態,我一度認為是3D效果的錯覺,直到二刷之後跟小夥伴們確認了之後才發現,我...不是一個人!

作為一個處女座哈迷,看到這樣的失誤...反正...我...表示很想對導演使用阿瓦達索命。

4、而且還有翻譯問題


這個是朋友圈裡的小夥伴發現的。截圖如下。

就字幕什麼的...麻煩同行們走心一點啊。
關於這個翻譯問題,主要在於奎妮說的這句話there's only one like(s) you究竟有沒有-s。如果做介詞表「像」意,也應該沒有-s,如果做「喜歡」意,應該有-s。由於時間久遠略微有點記不清,此處存疑。但個人傾向是「像」,承接前文的台詞。


5、德普的格林德沃也太...不好看了!
這個問題太嚴重了以致於要單獨拿出來說!格林德沃在原著里是一位金髮、英俊、蒼白的巫師(不然鄧布利多也不會看上啊),是那種一拉出來迷妹能塞滿一整個霍格沃茨特快的那種...同樣是大衛·耶茨執導,在《死亡聖器》里格林德沃長這樣。

這個真的非常符合原著描述

然鵝,在本片裡,德普飾演的格林德沃是這樣。

完全胖成了一個球啊!而且那一臉比牆皮還厚的白粉是怎麼回事!要蒼白也不是這麼個蒼白法兒吧!

而且,這個扮相也比格林德沃應有的年齡老了不少。據哈利波特維基介紹,格林德沃出生於1883年,按照本片的年代設定1926年,格林德沃現在是43歲,理論上正當大叔顏值巔峰。就德普這扮相,起碼60歲往上吧。這要是到了1945年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決戰那會兒,造型得老成什麼樣兒啊。心塞塞。

-----吐槽結束之後開始挽尊的分割線-----

總體來說,雖然整體故事精彩程度一般,製作上也有些瑕疵,但《神奇動物在哪裡》整體依然還是一部水準之上的作品。

對於老粉兒們來說,本片劇情里倒是暗含了很多驚喜,致敬梗很多:嗅嗅和護樹羅鍋本身就是原作中出現過的魔法生物,「統統石化」、「阿拉霍洞開」,死刑室裡的「邪惡版冥想盆」,甚至於最後紐約地鐵大戰時魔法國會傲羅們拉起的魔法防護罩,都是粉絲們在觀影過程中的嗨點。

【優點】

1、配樂的好聽程度僅次於《魔法石》

二刷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朋友圈分享了一下電影配樂。實在是....太!贊!了!
不得不說,約翰·威廉士(John 威廉斯)為哈利·波特所配的主題曲「海德薇主題曲」(Hedwig’s Theme)堪稱影史經典,基本屬於前兩個音出來粉絲就會高潮的那種。作為前三部電影的配樂作者,約翰·威廉士為整個系列奠定了配樂的基礎。然而這個優秀的傳統並沒有很好的延續,從《火焰杯》開始,電影配樂就顯得乏善可陳,更不用提大衛·耶茨飽受詬病的《鳳凰社》和《混血王子》了。

不過,這回的配樂是絕對的加分項。畢竟作者詹姆斯·牛頓·霍華德(詹姆士 Newton Howard),8次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不是虛名。包括他和漢斯·季默在《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合作,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作為傳統的學院派作曲家,畢業於USC音樂學院的詹姆斯·霍華德很好地繼承了約翰·威廉士的風格(小驕傲一下是校友呢~),從詼諧(科洛瓦斯基的個人BMG)到宏大(片尾曲)再到溫柔(最後地鐵站告別場景),每一個章節都可謂十分細膩,對情緒的掌握絲絲入扣。

詹姆斯·牛頓·霍華德(詹姆士 Newton Howard

另外個人強烈推薦小雀斑在中央公園發情(額不對是毒角犀發情)的那段BGM(The Erumpent),略帶華爾茲曲風,但鼓點和節奏又有點異域風情,配上小雀斑誇張的肢體語言,簡直是本片最愛的一個橋段。


2、近年來最讚的3D大片之一

因為一刷的時候看得是2D,二刷才看的3D,有了對比才知道本片的3D效果是多麼的良心。一個細節就是,在一些追逐戲裡,利用了被攝物體和黑邊(畫框)的關係增加視覺立體效果,原理如下。

其實就是出畫,讓近景的物體看起來跟遠景之間更有層次。雖然是簡單的手法,但是比那些只有字幕有3D效果的大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3、為後作買下了非常多的伏筆

這部份是這幾天來大家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介紹這些伏筆和菜單的文章也是層出不窮,基本上能扒的不能扒的全寫出來了。總結一下基本上就是以下幾點:

①五部曲結局指向聞名世界的1945年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的決鬥。儘管目前還沒有官方認證,但是所有的資訊都指向這這一結局。從時間上來看,本片設置在1926年,而在1927年的時候,格林德沃勢力崛起橫掃歐洲,以死亡聖器作為個人標誌。在本片中,死聖的標誌也作為關鍵道具出現,更不用提德普的出場了。

②娜塔·萊斯特蘭奇(Leta Lestrange)是誰。在紐特的皮箱裡,奎妮看到了一張女巫師的照片,並就此跟紐特進行了一番對話,對話圍繞的主角就是這位萊斯特蘭奇姑娘。其實,這個姓氏我們都不陌生,是貝拉克特利斯的夫姓。而萊斯特蘭奇家族是一個古老的純血巫師家族,跟黑魔法勢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此也可以推斷,照片裡的姑娘和紐特從親密到疏遠,之間與黑魔法勢力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與紐特被霍格沃茨開除、鄧布利多力保他之間,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後作里,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線索。

③阿里安娜之死究竟是怎麼回事。本片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入了默然獸(Obscurial)這個新概念。默然獸的形成是小巫師壓抑自身的魔法力量分裂而成,狀態極不穩定,有巨大的破壞力——這些特徵與哈利·波特系列裡描述的阿里安娜·鄧布利多幾乎一模一樣。因此也不難判斷,阿里安娜應該就是一個Obscurial。而阿里安娜之死又是鄧布利多跟格林德沃決裂的標誌性事件,所以在後作之中,對此應該也會有所交待。

④麻雞和麻瓜將在第一次巫師戰爭里扮演什麼角色。羅琳不止一次的說過,魔法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聯比我們想像的多,比如參與人類戰事。在本片中有一處細節,當紐特出現在魔法國會的時候,有這麼一段對話:「斯卡曼德?是那個戰爭英雄斯卡曼德嗎?」「不,這是他的弟弟。」加上1926年是一戰結束後不久,這裡的戰爭英雄很有可能指紐特的哥哥參與了一戰。

並且,1939年人類世界爆發二戰,1945年鄧布利多擊敗格林德沃,1945年二戰結束,羅琳也曾表示,這個時間上的巧合併非偶然。加上本片引入科洛瓦斯基這位猶太麻雞(雅各布·科洛瓦斯基Jacob Kowalski是典型的猶太人名字和姓氏)為主角,蒂娜和奎妮兩姐妹的姓氏戈德斯坦因(Goldstein)也是猶太姓氏,聯繫二戰背景,我們有理由推斷人類將在該系列電影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關於這一點,影片裡還有一處不知道算不算伏筆的地方:蜷翼獸的汁液夾在一場大雨中洗去了紐約人對於這次大戰的痛苦回憶,然而,當奎妮出現在科洛瓦斯基的麵包店裡是,科洛瓦斯基露出了一種似曾相識的表情。此處情節也似乎在暗示,人類對於巫師的記憶並沒有被完全消除。

⑤神奇動物們將在後作扮演什麼角色。與哈利·波特系列一樣,《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也將採用「Fantastic Beasts and XXXX」作為電影名字(中文名可能就要改成《神奇動物與XXXX》?但是這樣就根本片不一致了...好奇電影譯名)。儘管後作極有可能以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決戰為主,但既然把神奇生物放在了電影名字里,那麼這些花費濃墨重彩描繪的魔法生物一定是在這場世紀決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而這,再一次暗含了紐特與鄧布利多之間親密關係的可能性。

⑥五部曲結束後,如果再有後續作品,應該說什麼故事。要知道,哈利·波特可是華納手上最火爆的IP了。在DC電影宇宙幾度試圖衝擊漫威失敗之後,可以說,華納基本上就指著哈利·波特這個大IP來做搖錢樹了。如果《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成功,那麼華納肯定不會放過繼續靠它掙錢的機會。再加之時間線上有文章可做:湯姆·里德爾(伏地魔)於1926年出生,1945年申請回到霍格沃茨任教失敗後,開始投身黑魔法。因此,第一次巫師戰爭很有可能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至於哈利·波特系列本身能否做到像星戰、魔戒系列那樣經久不衰,就看這五部電影下來能夠培養出多少新粉絲群了。就我個人而言,《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已經顯示出了一絲不好的跡象,鑒於《神奇動物在哪裡》目前口碑尚佳,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就全看接下來的四部電影了。

【一點題外話】

可以說,哈利·波特幾乎佔據了我全部的童年時光。《神奇動物在哪裡》上映之後,至今我一篇影評都沒看過,就是迫切地想自己鑽進電影裡,去尋找蛛絲馬跡的線索,享受推理的過程,雖然有點作,但的確任何外力都有可能破壞這種體驗。包括在二刷結束之後,到處找人聊電影,也是同樣的原因。

巧的是,我有位說相聲的學弟(對的就是孔老師)做了一個電台節目叫做《什麼電台》(在喜馬拉雅上搜「砸掛齋主人」就行)請我和另一位資深哈迷西多老師去聊這個電影(其實是我臭不要臉非要上節目),畢竟,錄電台節目這件事簡直是同事滿足了我話嘮和聊電影的雙重慾望!

節目整整錄了兩個半小時,結束時依然意猶未盡。走的時候我跟孔老師說:「跟大家說再見的那一刻,心裡突然一下子變得空落落的,就好像馬上就要離開魔法世界一樣,雖然我們從未真正進入過這個世界。」

電台里說的和文章里寫的差不多,如果有興趣話,歡迎去聽聽呀。

就這樣~感謝看到這裡的人們。

主要參考資料:Pottermore.com、哈利波特維基(harrypotter.wikia)


----11.20更新分割線----

11.18座標洛杉磯,在環球影城的AMC電影院IMAX 2D一刷(竟然沒有IMAX 3D環球也太不像話了)。第一感受如題,但對於新劇情的伏筆非常多資訊量很大。決定11.21晚上再去刷一次IMAX 3D,到時候再來詳細說感受。

今天先把之前寫的人物介紹放上來。
好嘛我知道很多人都看了也寫過,我這不是寫了也不能白寫就丟上來咯。

以下是正文,無劇透,可放心閱讀。男女皆宜,童叟無欺。

在《神奇動物在哪裡》中,巫師世界的版圖正式擴展到了北美。因此,這也成為了「哈利·波特」系列裡第一部沒有小說基礎的影視作品,就連英文版劇本也要等明年3月才會正式發售。羅琳阿姨說:「這既不是前傳也不是後續,而是一個全新的故事。」

然而,儘管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粉絲電影」,但它的野心可不小——不論是計劃拍成五部曲的系列電影,羅琳阿姨親自寫劇本,大衛·耶茨(David Yates)繼續執導,還是奧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的加入,處處都彰顯著羅琳阿姨和華納兄弟要手拉手賺大錢的節奏。

那麼,為了更好地裝逼,更為了避免觀影時出現「這是什麼鬼」「這xx又是什麼鬼」的不良體驗(並且還不用被劇透),提前做點功課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我們都是要成為魔(膜)法師的人。

大家就不用不客氣了,即將登場的新人物和魔法生物都在這裡,請盡情取用。

電影人物

牛頓·斯卡曼德(Newton Scamander)

《神奇動物在哪裡》一書的作者,朋友們一般稱呼他為紐特(Newt)。紐特生於1897年,曾在霍格沃茨赫奇帕奇學院就讀,但卻在畢業前因為一些原因被開除。1918年的時候,默默然圖書公司的委託紐特撰寫一本有關神奇動物的手冊,紐特覺得魔法部工資太少於是接下了這個項目,在1927年終於出版。

《神奇動物在哪裡》電影裡的故事,發生在圖書出版的前一年,1926年。

據說小雀斑是羅琳阿姨的對於本角色的唯一指定人選,沒有任何試鏡


波爾蓬蒂娜·戈德斯坦(Porpentina Goldstein)

因為名字又長又奇怪,所以人們都叫她蒂娜(Tina),對的就跟你叫黃子韜然後大家都叫你wuli韜韜一個意思。她在美國魔法國會(MACUSA)工作,關於這個組織等會兒會介紹噠。

凱薩琳·沃特森(Katherine Waterston)在出


奎妮·戈德斯坦(Queen Goldstein)

奎妮是蒂娜的妹妹兼室友,也在魔法國會裡工作。從髮型就看得出來姐妹倆性格完全不一樣。蒂娜性格耿直,奎妮則更加隨性自由。她是一名攝神取念師,嗯就是擅長讀心術。

演員艾莉森·蘇朵爾(Alison Sudol)在出演本片之前


雅各布·科瓦爾斯基(Jacob Kowalski)

雅各布是一名生活在紐約的普通工人,也是一名麻雞。名詞解釋:麻雞(No-maj),是No Magic的縮寫,是北美巫師對於非魔法人士的稱呼,等同於「麻瓜」(Muggle)。

儘管懷著成為偉大烘焙師的夢想,但...誰讓雅各布遇上了紐特呢。就好像本想安安靜靜做醫生的華生,結果遇見了咋咋呼呼的福爾摩斯一樣。

這註定又是一段好基友天長地久的故事。

從名字來看,這位雅各布很有可能是猶太人。有意思的是,戈德斯坦(一個常見的猶太姓氏)姐妹倆也有猶太血統。不知道這是不是羅琳對於之前有粉絲在推特上質疑巫師世界裡沒有猶太人的一種回應。

演員丹·富勒(Dan Fogler)此前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


瑪麗·勞·波爾本(瑪莉 Lou Barebone)

她是新塞勒姆慈善會(NewSalem Philanthropic Society)的領導人,這個協會又叫「第二塞勒姆人」(Second Salemers)。然而,這個組織卻一點也不「慈善」,事實上,它狂熱於清除剿滅巫師,這跟北美地區魔法界和麻雞之間長久一來的緊張關係有關。

瑪麗·勞的飾演者薩曼莎·莫頓(Samantha Morton


克里登斯·波爾本(Credence Barebone)

瑪麗·勞的養子,性格內斂寡言,對母親的強權充滿了畏懼。當然,我認為他更應該對自己的髮型充滿畏懼。

據說克里登斯這個人物會成為後期劇情發展的關鍵——那,你也不看看演員的是誰。

DC新任「閃電俠」埃茲拉·米勒(Ezra Miller),看


帕西瓦爾·格雷夫(Percival Graves)

格雷夫是魔法國會裡的高級傲羅。值得注意的是格雷夫的個人海報上出現了死亡聖器的標誌——而在對應的哈利·波特時間線里,著名黑巫師格林德沃1926年左右在歐洲崛起,並將死亡聖器符號作為他的個人標誌。另外友情提示,鄧布利多有一個中間名就叫帕西瓦爾。

格雷夫的飾演者是著名愛爾蘭大叔,科林·法瑞爾(Colin F


賽拉菲娜·皮克麗(Seraphina Picquery)

一位罕見的天才級別巫師,比赫敏還牛逼的那種。她在1920年至1928年期間擔任魔法國會的議長。她在任期間允許巫師飲酒,儘管當時的美國麻雞政府已經頒布了禁酒令。

我就想問頭上頂這麼個玩意兒沉不沉。

飾演者卡門·艾喬戈(Carmen Ejogo),她之前參演的


從演員卡司的名單中不難看出,除了用小雀斑來帶動票房之外,大部份主要角色演員對於觀眾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這倒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畢竟啟用大牌明星一來是貴,二來也不利於塑造新角色,更重要的是...大牌明星不見得能帶來好口碑和票房啊!(對DC,我說的就是你。)

本片裡還有一位重磅卡司將作為客串出現,強尼·德普(Johnny Depp)將在本片裡出演黑巫師格林德沃!華納兄弟這不是要賺大錢的節奏是什麼,嘖嘖嘖。


當然僅僅有關於人物的介紹,畢竟還是圖樣圖森破。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魔(膜)法師,必需要先提高一下專業領域的姿勢水平。那豆醬我就繼續說下去了,你們有沒有覺得非常一顆賽艇呢!

魔法神獸

護樹羅鍋(Bowtruckle)

一隻成年的護樹羅鍋只有手掌大小,看起來很像一節小樹枝,因此也很難被發現。儘管平時性情溫和,但是一旦它發現有人試圖接近或者破壞它所棲身的樹木,它就會發起猛烈的攻擊,比如...用尖利的手指挖向你的眼睛。


嗅嗅(Niffler)

喜歡一切閃閃發光的東西!貪財的妖精們經常飼養它們,用來挖掘地下的財寶。不過也正是由於喜歡到處刨來刨去,嗅嗅也會造成挺多財產損失。

嗅嗅的造型設計的靈感部份來自於蜜罐

在《鳳凰社》里,李·喬丹曾經丟了幾隻嗅嗅到烏姆里奇的辦公室裡。那間充滿了粉色閃亮物品的辦公室可真是嗅嗅們的天堂。


雷鳥(Thunderbird)

雷鳥是一種生長在北美的魔法生物,跟鳳凰是近親。看這面相,我猜跟寵物小精靈裡的「閃電鳥」估計也是近親。哈利波特維基上是這樣說的:「美國西南部、五大湖以及北美大平原地區的原住民文化中都能見到雷鳥的影子...它們通常都體型巨大,並在振翅高飛時讓風雷乍起。」

讀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段古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需要兩個燒烤架。

我好像突然間明白了中國的神奇生物都去了哪裡。

鳥蛇(Occamy)

這種黑得看不清臉的生物在電影裡其實是藍綠色的,很漂亮。它們有一種很牛逼的技能:下蛋。它們的蛋殼可是純銀的。另外他們還能夠任意改變自己的大小,以適應相應的空間。

隱形獸(Demiguise)

隱形獸,主要分佈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它最有價值的部份是它的皮毛,能夠用於製作隱形衣。隱形獸也是電影裡唯一一種用了動作捕捉來製作的神奇生物,畢竟...它看起來還是隻猴兒。

比利威格蟲(比利wig)

一種原產於澳洲的昆蟲,尾部帶有毒刺,巫師們常常是被它蟄了之後才發現。被它蟄過之後,容易頭暈目眩,產生「嗑藥」一般的幻覺。如果螯傷過重,還有可能導致永久地漂浮在空中。
在此我以謹慎的態度懷疑,隔壁漫威家的古一法師那一掌拍向奇異博士的時候,可能手裡藏了一只比利威格蟲。

蜷翼獸(Swooping Evil)

這是羅琳為本片原創的一種飛行生物,中文名字更新~

當它靜止不動時會用綠色外殼包裹住身體,看上去就像一個帶刺的繭;一旦伸展開翅膀則會呈現出漂亮的藍綠色,極其危險也極其美麗。

看到這裡的朋友恭喜你,距離成為一名魔法師只有一步之遙了。大老師最後再囉嗦幾個地名,保證準時下課。

美國魔法國會(MACUSA)

美國魔法國會全稱是 Magical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MACUSA。在哈利·波特粉絲網站Pottermore上,羅琳阿姨寫了一整篇「北美魔法簡史」,也詳細地介紹了MACUSA的組織機構。

美國魔法國會目前位於紐約市區的伍爾沃斯大樓。目前這棟大樓由麻雞和巫師共同使用,不過只有使用了正確的咒語才可以進入。MACUSA在外觀上的唯一標記,就是刻在入口上方的貓頭鷹。

伍爾沃斯大樓地址:233 Broadway, New Yor


然而,跟英國不同,由於美國的巫師與麻雞之間始終處於一種非常敵對的狀態,因此魔法國會與麻雞政府之間不存在合作關係。

根據北美魔法簡史,19世紀末,魔法國會制定了一項法規,規定美國魔法社會中的所有成員(包括市民和遊客)都需要攜帶魔杖許可證,並藉此追蹤所有的魔法活動,通過魔杖辨別肇事者。對此,美國魔法國會設有管制麻雞與巫師交流的子部門,還有核發「魔杖許可證」的辦事處。蒂娜和奎妮就是在魔法國會的魔杖管理處工作。

伊法魔尼魔法與巫術學校 (Ilvermorny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這所學校位於目前麻薩諸塞州,是目前為公認最民主、最有教無類的偉大魔法學校之一(創始人之一是一位麻雞)。和霍格沃茨一樣,伊法摩尼也會把學生分到四個不同的學院中去,四個學院的院徽分別是長角水蛇(代表智慧),貓豹(代表軀體),地精(代表內心),雷鳥(代表靈魂)。

伊法魔尼的校舍被施以多種強大的魔法,讓不會魔法的人看不見它的存在,讓它在雲霧的環繞中才能現形。

呼....終於說完了。 主要參考資料:http://Pottermore.com、哈利波特維基(harrypotter.wiki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