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Chicken With Plums

梅子鸡之味/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台)/依恋在生命最后天(港)

7.1 / 8,066人    France:93分鐘

導演: 文森帕蘭德 瑪嘉莎塔碧
演員: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 瑪麗亞德梅黛洛 馬修亞瑪希 賈梅德布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曉雯Wendi

2016-11-22 06:57:32

歡迎來到熱氣騰騰又寒風凜冽的人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關於動機

十月初看的《梅子雞之味》,當時是從《穿裘皮的維納斯》中馬修阿馬立克傳送過去的。在這兩部影片裡阿馬立克都塑造了藝術類從業者的形象。我先來說《梅子雞之味》。

--一個有趣的錯誤

本來並無全片觀影的打算,所以前二十分鐘是拖進度條看的,但這個冒失的行為後來證明還是為全片觀感加分的。

--以下是正文

從很私人的角度,一直到納塞阿里到神棍處尋琴我都是感到非常無聊的,尤其是小男孩的種種白痴(同樣是很私人的觀點)反應簡直無法忍受。可以說,在這裡,導演的目的導向非常明確,就是讓你討厭這個男孩,因為這部電影的目標觀眾可能相當程度上都是和納塞阿里及其女兒一樣的性格特徵。且這部電影的主觀視角,註定了敏感、不受關注、求之不得的觀眾更有代入感,而要申明的是,這種代入感並非影片的目的,而是一種將觀眾也牽涉其中的自嘲。對每一個角色,影片都構建起觀眾對其的刻板(一個中性的詞)印象,再溫柔又殘忍地嘲笑你的無知(即不知道,一個中性的詞)。

刻板印象系列

納塞阿里 曾經輝煌如今落魄的小提琴家,不被妻子諒解,苦大仇深,曲高和寡。提琴被妻子摔毀後決定絕食自殺,在親人的輪番挽留之下,最終自殺成功。

法蘭姬 數學教師,納塞阿里之妻。不理解丈夫,對學習優秀的女兒要求嚴格,對調皮搗蛋不上道的兒子毫無期望值且大有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只是相對於寄予女兒如此厚望的相對值,世上沒有不疼愛子女父母,這也是全片的基調)

母親 納塞阿里與法蘭姬不幸婚姻的所謂主使者

弟弟 事業有成,夫妻和睦,政治活動熱衷者

女兒 姐姐,學習優異,九十多分的學霸,敏感溫柔

兒子 弟弟, 搗蛋精,不顧老爸面子在公交車上放肆唱歌,老爸傳經授道時笑著放屁的的小屁孩

依蘭 納塞阿里初戀,繆斯女神



所以我在一開始就站隊納塞阿里和女兒,因為和自己最像。但隨著情節的生長,真的被打臉了。

納塞阿里在依蘭父親的恐嚇之下親手埋葬了愛情,他對所愛的挽留與爭取還不如依蘭勇敢堅定;而與法蘭姬的婚姻看似被逼無奈實則半推半就,母親只是他逃避承擔婚姻責任的託詞。

母親似乎是日後所有悲劇的締造者,而正是她發現了納塞阿里音樂上的天賦,全力鼓勵他在音樂之路上探索;而與法蘭姬的婚姻也可以看作是對懦弱不願承擔責任兒子所選的正常生活(即無論母親如何行為,即使不參與納塞阿裡的生活依然可能淪為被怨恨(一個行為動詞,絕對不是永久的)的對象)。

弟弟雖然成功卻從小隨波逐流,在老師鼓動全班人嘲諷納塞阿里時不顧手足之情參與其中,後捲入政治運動,母親傾家蕩產才將其保釋出獄。

法蘭姬的刻薄態度源於納塞阿裡的冷漠,而直到丈夫徹底用死亡來背叛婚姻時,她依然選擇用愛,梅子雞,挽回丈夫的心。

女兒看似乖巧懂事學習能力出眾卻和父親一樣不擅長處理情感關係,和父親相對地逆來順受相比更叛逆,也許是法蘭姬的影響,一種對現有生活更激烈的反抗。失去所謂真愛後直接放棄生活,至死。女兒是納塞阿里和法蘭姬所有光與影的復刻。

兒子雖然總是無法給予對方理解與會意,卻處處隨遇而安,永遠永遠熱愛或一團亂麻或蕭索悲慼的生活。有一段我哭了,因為納塞阿里展示給女兒布偶戲法的原理時女兒失落的眼神,為我自己如是的落寞;看到兒子為納塞阿里祈禱那段,我哭了,為我長年懷抱偏見。

依蘭,曾經的女神,卻比求之不得的納塞阿里更多的沾染世間的煙火氣味。



所以你看啊,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主觀的世界,當你試著放下自戀的時候,你才發現原來出現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都那麼溫柔完整,你的生活即使兵荒馬亂也是那麼的可愛。



所以啊,這不是討論藝術的故事,這是討論生活的故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藝術是被具象的自戀感,一種沉迷往事無法自拔的懦弱與虛偽,最終必將被殘酷的現實—依蘭的霜華滿鬢擊倒潰不成軍。



開頭說我沒有看前20分鐘,所以正好錯過了依蘭蒼老的容顏,所以尾聲處兩人腳步交疊,依蘭容顏重現,頓時有如納塞阿里本人一般的幻滅感覺。也許創作者在開頭的設計是為了情節的迴旋與伏筆,但我想更多的還是考慮了一部份沒有耐心的觀眾的感受。



法國人常說「這就是生活。」

這就是生活。

這部電影就是儘可能客觀的告訴你真實的生活,你不被人理解卻被人深愛的生活。
http://amm9517.lofter.com/post/1e27fba0_cfed6d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