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鬼駭客:史諾登 Snowden

斯诺登/斯诺登档案/TheSnowdenFiles

7.3 / 162,948人    134分鐘

導演: 奧立佛史東
編劇: Kieran Fitzgerald 奧立佛史東
原著: Anatoly Kucherena Luke Harding
演員: 喬瑟夫高登李維 雪琳伍德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何少白

2016-11-24 22:54:20

他究竟是英雄還是叛徒,這部電影告訴你答案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者丨何建濤,優酷原創影評節目《青年電影館》撰稿人

    馬上又要進入年末了,這一時期對於國內影迷來說,最大的關注點除了對台灣金馬獎的聚焦,剩下的無疑是來源於分屬兩大審美陣營的「一節一獎」柏林電影節和奧斯卡金像獎。

    金馬獎入圍名單早已確定,就等著這幾天頒獎了。但柏林和奧斯卡兩邊的入圍名單還沒有最終確定下來,或許這段時間此話題還可供我們對其預測、消費一番,尤其是奧斯卡,根據中國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熟悉程度來說,它的入圍電影有很多都可能在中國引進上映過,抑或活躍在網路下載的第一線,確實更值得我們關注。

    雖然影迷們都很熱衷奧斯卡,在好萊塢它也是被當成一次盛會來操辦的,很多導演、明星都希望躋身於此,成為其中的贏家。但在美國還真就有人不待見它,按照這位爺自己的話來說:在拍電影的事情上我有不同旁人的追求,一部份我想融入(好萊塢),最好能獲奧斯卡獎的肯定;不過,我的身體裡總是有另一種聲音在吶喊----管他呢,我站在歷史的另一邊!

    這位爺的大名想必大傢伙都知道,他就是奧利弗•斯通,今年他拍了真人改編電影《斯諾登》,9月16日才在美國上映,這部電影一上映立馬一石激起千層浪,前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稜鏡門」主角斯諾登再次回到美國公眾的視線內。美國眾議院甚至搶在這部電影公映前出台了36頁的報告,大罵斯諾登是「竊賊」和「叛徒」,給予其官方上的定性,似乎不允許電影為其翻案;而在美國民間,對斯諾登及這部影片品頭論足的熱議一時間甚至蓋過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和特朗普(當時還未決出總統人選)的競選話題。

    可以說,自從2013年6月斯諾登將「稜鏡門」事件爆出之後被美國政府通緝,伴隨著他飛往俄羅斯尋求政治避難,關於其究竟是「英雄」還是「叛徒」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一方面,他的一系列關於美國資訊安全、私人監聽的爆料使得從美國國家資訊安全局到美國中情局,再到美國司法局、國會,無不陷入抓狂、尷尬、解釋的地步;另一方面,他的特殊工作及其披露,使得人們真正了解美國政府對美國本土乃至全球人民進行的個人資訊監控,在近乎違憲、違法以及不予告知、選擇的程序下運行。這兩方面的矛盾使得官方與民間對斯諾登本人的定位完全衝突----美國政府想盡一切辦法計劃將斯諾登引渡回國,欲除之而後快,甚至在他逃亡的路上就註銷其護照,以間諜罪的罪名對他提出刑事訴訟;媒體及民間則幾乎將其視為勇盜「火種」的普羅米修斯,大力誇讚他不惜犧牲自我揭露真相的勇氣,在隨後的兩年,他甚至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並獲得山姆•亞當斯道德獎。

    至此,斯諾登的形象徹底變成了一個無法被公眾理解的迷,站在各方利益訴求的角度上對其進行定位,也無法得出一個清晰的樣貌來。雖然2014年美國著名的紀錄片製作人蘿拉•珀特阿斯曾為斯諾登本人拍攝過一部紀錄片《第四公民》,但那部片子也只是主要圍繞斯諾登在香港逗留且爆料新聞的幾天生活進行的拍攝,基本上算是同步記錄了「稜鏡門」事件的爆料過程,囿於篇幅及其時間,對斯諾登本人的刻畫卻沒有過多的深入,不可謂是一件憾事。

    不過,在大導演奧利弗•斯通的眼裡,對於一個飽受政府及媒體關注的現實人物,正是他製作電影最好的素材。從1986年被譽為「越戰三部曲」之一的《野戰排》開始,《生於七月四日》、《刺殺甘迺迪》、《尼克森》、《世貿中心》、《小布希傳》等多部反映政治題材影片的出現,使得人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他在處理戰爭、混亂與陰謀的特殊技巧上,他也以富於反思精神、善於獨立思考而著稱。

    這部總長2小時18分的影片從斯諾登簡短的軍旅生涯開始,講述了斯諾登進入美國中情局(CIA)和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並發現美國國家安全系統對民眾進行監視監聽等大量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揭露美國政府對公民的監視,被斯諾登認為「是最愛國的行為」,於是就有了複製這些資料而後逃亡、隱藏的故事。

    實事求是的說,從過去新聞紀實性的報導中,我對斯諾登的印像是他只是個政府雇用的資訊技術類合同工或承包商,且新聞報導注重披露事實,而不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但是具體到本片,導演斯通對斯諾登的形像有了一個更戲劇化的描寫。

    由約瑟夫•高登•萊維特飾演的斯諾登一開始就出場不凡,玩著魔方,猶如特工接頭一般與衛報記者在香港碰面,一張口幾乎就是斯諾登原聲一樣的聲線,令人折服。主動引導記者與紀錄片導演到酒店早就預定好的房間,電梯內人頭攢動卻顯得比另外兩位更為鎮定,緊閉窗門,拉上窗簾,主動打招呼,一系列舉動透露出一副精明、謹慎的氣質,三人會面馬上被他掌握了主動權。

    接下來的故事安排讓觀眾對片中斯諾登的亮相有了那麼一些信服的依據,且對他的形象作了一個初步刻畫。早年篤信愛國主義的他也曾有過一段自認為可以報效國家的軍旅生活,因摔壞腿而不得不選擇以更中性的方式完成自己家庭從祖父輩就開始的愛國行為----加入美國情報部門開展職業生涯。美國中情局上司對這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十分青睞,他非凡的電腦才能也讓同輩中人刮目相看,將其納入中情局的羽翼之下,予以扶持和重用成了必然選擇。這時的他自信滿滿,且時刻不忘為自己的國家進行辯護,基於打擊恐怖主義才採取的資訊安全維護也並沒有動搖他的愛國心理。

    但在隨後的職業生涯中,斯諾登逐漸發現,情報部門的工作其實是無孔不入的監控,而且不單針對「敵人」,各種殺人任務與醜陋的官僚行為都直接與自己的工作相關,自己在最後也變成了上司眼中的操控對象。與此同時,他開始交往的女朋友,跟著他在世界各地的美軍駐地生活,兩人分分合合,吵吵鬧鬧,心理和身體,生活和工作的重壓,不斷的疊加在斯諾登身上,一次次的忠誠度測試,對固定問題的回答,答案卻不再標準,越來越難以說服自己,一個最初追求用實際行動表達愛國心的年輕人對周圍環境產生了深刻質疑。

    影片在對斯諾登本人的心理轉變進行深度刻畫的同時,還嘗試從各個方面向觀眾解析美國中情局和美國國家安全局開發並使用的各種監視程序,「上游計劃」、「顳顬計劃」、「稜鏡計劃」等多種資訊採集系統被輪番展示。這樣影片也從另一個側面告知觀眾:我們的資訊安全到底是如何被國家政府所竊取的。

    在影片中,很明顯可以看出導演斯通藉助斯諾登這一爭議性人物表達的疑問:在信奉自由主義的美國到底是自由重要還是安全更重要?電影中也涉及到很多關於國家間資訊技術戰爭的討論,如從斯諾登之口就說出了「對付中國沒問題,對付俄羅斯和伊朗也沒錯」這樣的台詞。由此可以看出,導演斯通認為政府之間的爭鬥是沒問題的,之所以斯諾登會站出來爆料也主要是覺得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行為侵犯了公民自由權和選擇權。

    在對斯諾登本人的價值觀轉變有了一個細緻的表現之後,導演斯通的立場很明顯的站在了斯諾登這邊。就在斯諾登巧用魔方偷天換日的將SD卡裡的機密文件帶出美軍基地後,導演為其設計了一段溫暖且極具感染力的慢鏡頭,伴隨著基地外強烈的光線,滿臉笑容的斯諾登大步流星的走出了基地,隨著背影被光線吞噬的節奏,他本人也猶如做好事不留名的英雄一樣消失在觀眾看不見的地方。

    為拍攝《斯諾登》這部電影,斯通下的功夫可不小,他不僅多次偷偷跑去俄羅斯(據說有九次)與斯諾登本人會面,還會見了斯諾登傳記小說的作者,從現實和文學兩方面對斯諾登進行形象定位。同時他還安排主演利維特在莫斯科與斯諾登本人面談4小時,力求影片的「真實性」。而在影片的最後,真人斯諾登也被導演安排出境,說出了那句「我今天做的事情,是為了讓我們不再為明天擔心。」的斯諾登名言。

    有美國影評人曾評論說,斯通是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美國人「愛上斯諾登」。在電影《斯諾登》宣傳活動上,斯通和利維特都為斯諾登發聲,希望總統歐巴馬能夠赦免他。但是與這部影片把斯諾登打造成「愛國英雄」的意圖截然相反,美國政府對斯諾登並不這麼看。就在《斯諾登》公映的前一天,9月15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兩黨委員無異議通過了一份調查報告,並於16日在美媒上公佈。

  這份36頁的報告詳細闡述了斯諾登2013年竊取150萬份敏感文件的事件。報告的核心內容試圖將斯諾登描繪成一個心懷不滿的員工,經常與主管起衝突,暗示斯諾登是為了報復主管,才將大批密件公開。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紐涅斯也在影片上映時發聲說:「斯諾登不是英雄,他是故意背叛他的同事和他國家的叛徒。」

    美國觀眾與各方媒體對這部電影也是爭論不休,各執一詞。有人評價這部電影的出現「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它不是一部真正的電影」。也有人根據影片中斯諾登的形象稱其為「愚蠢的英雄主義」。美國《Slate》雜誌網頁版在影片上映後發表評論認為,《斯諾登》是一部「很差的電影」,文章還批評該劇「一半時間」在演繹斯諾登與其女友林賽的愛情故事,劇情和對話都是「陳詞濫調」,而有關中情局和國家安全局的場景「誇張又無聊」。

    有趣的是,《斯諾登》這部好萊塢電影在俄羅斯上映後,卻意外地在這裡受到歡迎,連總統普京的新聞秘書對它都大加讚賞。

    看來,斯諾登本人的形象並沒有因為斯通這部電影而有了確切且統一的定位,即使斯通已經使出渾身解數在影片中為其「洗白」,但他仍舊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