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伍迪艾倫: 笑凹江湖--Woody Allen: A Documentary

记录伍迪·艾伦:导演剧场版/伍迪艾伦:笑凹江湖(台)/WoodyAllen,aDocumentary:Director'sTheatricalCut

0 / 0人    195分鐘 (DVD version)

導演: 羅伯魏德
編劇: 羅伯魏德
演員: 伍迪艾倫 雷提阿朗森 馬歇爾‧布烈曼 喬許布洛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ergvanski

2016-11-25 05:02:49

一百種愛情——伍迪艾倫電影觀感


愛情可能是人類最複雜的情感了,如果說有人能將這種複雜而多樣的情感完美的表現在螢幕之上的話,那非伍迪艾倫莫屬。

伍迪艾倫的電影通常都帶有很明顯的個人特色:多喜劇,悲劇很少;時間不長,一般90分鐘;台詞特別多,主角都是話嘮;笑點略高,政治文化方面的笑點頗多;色調偏黃,顯得懷舊和復古;音樂都好聽,特別是爵士樂甚多;當然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指向愛情。「如果要在美國電影史中定位伍迪艾倫的話,我們必需要追溯到卓別林時代,演員成為劇作家,然後成為導演,通過一系列電影,成為自己構造的電影世界的中心,這樣最終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伍迪在自己的時代也做到了。"

某種意義上說,伍迪艾倫是個天才,高中時代就靠寫段子掙錢,報紙雜志和電視節目,一天可以寫50個笑話。又在很短的時間內(三個暑假)學會了舞台劇的編劇和導演,並參與了演出。他對自己講笑話的能力從不懷疑,「我會寫笑話,不寫都不行,他們很自然地就出來了」。所以早期的喜劇在他這裡更多的表現在台詞和對白上:旁徵博引,藝術的、政治的、當下時髦的各種理論。他從十五歲開始學習雙簧管,並一直堅持和熱衷於爵士樂演奏。這種音樂上的敏感對他幫助很大。「節奏感和時間感對喜劇的成功是頭等大事,另外,對旋律的特殊感覺,讓他的電影充滿了情感」,「音樂是情感最直接的表達」。」

這可以解釋前面提到他的電影的許多特點,但如果問為什麼老是談論愛情,則需要更多的一點想像力。伍迪艾倫說自己五歲的時候就變得鬱鬱寡歡和刻薄,原因只是因為認識到生命終有盡頭、生活是可以結束的。「讓我出局,我可不想玩這個遊戲」。他不能理解周圍的人自娛自樂而享受生活,因為,最後,所有生命都是會消逝的。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反覆出現幾個基本的問題,就是既然生命終要逝去,那麼生活的意義何在?上帝是否存在?這是典型的虛無主義所關心的問題。他在他的電影裡越來越強烈地表達這一點,也越來越清楚地直面這個問題。在《無理之人》中,問這個問題的是那個生活毫無動力的教授,虛無的都忘了怎麼勃起。電影中,他用一種非常自我的方式重新賦予自己生活的動力,但這種方式需要剝奪無辜之人的生命,最後他自己也沒有落得好下場。而在《午夜巴黎》中,他借女書評人的口說出,「我們都懼怕死亡,並質疑在宇宙中身處何方,但藝術家的使命,不是向絕望屈服,而是要找到一種解藥,來對抗存在的虛無」,不能表現得像個徹底的失敗主義者。伍迪艾倫的解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表現生活,用加繆的話說就是「征服登上頂峰的鬥爭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而愛情,是伍迪艾倫所說生活中最複雜最多變也最令人神往的那一部份。

伍迪艾倫的愛情是動態的愛情,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愛情的變化,或者說這世上根本就沒有靜止的愛情。他所刻畫的人物總是出於機緣巧合或根本就是莫名的原因愛上有違正常情理的人。比如《魔力月光》里極其理性自負的成功的魔術大師愛上了蹩足的女騙子,而在這之前,他欣賞的是和自己一樣理性而克制的女人。這個極其理性之人,通過女騙子看到了生活感性的那另一面,比如說拋開恐怖荒蕪的宇宙,夜晚的星空其實也很美麗。他通過一段愛情改變了自己對生活的成見。你看,童話裡愛情是結局,而生活中,愛情只是開始。

伍迪艾倫的愛情是多樣性的愛情。愛情是否只是兩個人的事情?顯然不是,在他的電影裡,愛情通常都是三角和四角關係,有時候這種關係比二人世界更為穩定。比如《午夜巴塞隆納》裡的西班牙畫家與妻子的相處就非常糟糕,雖然都很了解很愛對方,但就是不能和平的相處,當他們之間加入一個外來者時,情況反而變好了。有人說,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看得到愛情世界裡可能出現的所有情形。
          
伍迪艾倫的愛情是充滿性與激情的愛情。他在電影中說自己從來就沒有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潛伏期,對性從來都很好奇。不過,充滿性與充滿性交的畫面是兩回事,有功力的導演可以在撇開床上雲雨的情況下將性表現出來。斯佳麗和瑪麗昂的嗓音沙而不啞,女人性感飽滿的嘴唇,男人的焦躁不安,包裹女性身體的衣物或緊身露出臀形,或寬大擺動,隱隱約約,若隱若現。在《遇見陌生人中》,失意作家偷窺對面樓中的少女,她熱情而有異域風采,一身紅衣,引人遐想,勾人魂魄。

伍迪艾倫的愛情是去倫理和去道德的愛情。尼采在解釋道德的起源時很精闢地指出道德不是別的,就是對習俗的服從,沒有習俗的地方就沒有道德。而戲劇衝突激烈的愛情通常是違背常人習俗的,好人愛上了壞人,年輕人愛上了年老的人,有女人的男人愛上了別的女人。也就是說螢幕上精彩,不一定好,的愛情通常是違背倫理或道德的。這樣的話題能拍出喜劇的效果並被人接受,至少說明社會是開放包容有活力的。這樣的社會一般不太會對違背道德之人進行懲罰,一方面社會習俗本身是多變而不固定的,另一方面,習俗並不起到支撐作用,違背習俗的影響就小很多。

伍迪艾倫後期的電影已經超出了普通喜劇的範疇,台詞(笑話)已經是能打動人的很小一部份元素,其餘的像對藝術與生活的崇尚更令人迷戀。尤其是以巴黎,巴塞隆納和羅馬為背景的歐洲三部曲,涉及巴黎的作家,巴塞隆納的畫家,羅馬的小市民,寫作,繪畫,古典樂,爵士樂,西班牙吉他,歌劇。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音符,每一幀畫面都讓人流連忘返,看這樣的電影實在是一種享受。說到底,電影不就是各種藝術元素的組合麼,也正是對這些元素的偏好構成了每個導演的特色,而伍迪艾倫的電影瀰漫的是濃濃的知識分子與小資氣氛,喜歡的謂之精緻,不喜歡的也可說是靡靡之音。
          
最後說說《賽末點》這部伍迪艾倫比較另類的電影,說他另類,是因為這是部少有的悲劇,而且情節曲折,結構工整,有小說的美感。「相比喜劇創作來說,我覺得悲劇的創作更有價值,直面現實,不會諷刺現實,不會戲弄和玩笑甚至歪曲現實,不會在最後一分鐘選擇一個結束點」。 有人認為電影中,男主角是個靠女人上位的小白臉,上位了就再找別的女人。我認為至少劇情想表達的比這要複雜的多,比如我認為男主角是愛過富家女的......都是對之前戀人的厭倦,男主角與富家公子一個在婚後,一個在婚前,你厭倦的恰是我迷戀的,這種情節設計本身就表達了某種對婚姻本質的思考。

科學家要從紛繁萬物中提取簡單明了的東西,而藝術家則是把一個簡單明了的東西,可以只是一個疑問,打碎融入某種具體形式中再現出來。《賽末點》讓我想起了最近比較火的《消失的愛人》,他們都表達了對婚姻的某種焦慮,「要把罪惡感埋在心裡,繼續生活下去」。只是十幾年過去了,主動出擊的男人和全然被動的女人在螢幕上完全顛倒了過來,這也是當今世界的一太重要變化。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