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9,274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半斤蕨菜根

2016-11-25 21:22:01

孩子生活中權威正義的幾點想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電影陷入了長久的迷惑和難過,按照自己訴諸書本的習慣,又拿出人格心理學,宗教理論,社會學的相關書籍找對應家庭和孩子的章節來重溫。發現還是沒辦法消除這種難過,特呂弗給了我一道難解的倫理題,找到部份答案是在政治學經典《正義論》里。

一 答案的侷限性

《正義論》的理論約定俗成社會契約論,並且有明顯不諱言的平等主義傾向,作者羅爾斯是一位理想的純潔君子,而社會的殘酷冰冷恐怕要讓我失望。不可避免的關於公平的正義理論本身具有烏托邦色彩。書中只談到家庭權威,我認為學校也適用。

二 羅爾斯關於權威的道德的論述

羅爾斯指出,有利於兒童的道德學習的條件有兩點:一是父母必須愛孩子,必須是他崇拜的價值目標。二是他們必須按照孩子的理解水平清楚的說明那些他們能接受的(並且當然是有道理的)規則。根據這一觀點我發現安托萬的三種道德學習系統的失效。

安托萬對於倒垃圾這種家務勞動非常順從,這在羅爾斯看來是兒童的一種本能,兒童本身具有權威道德,就算他得不到任何獎懲,也傾向於遵守對他專斷而且吸引不了他的規則。這可能來自於他內心的不安,母親本來有墮胎的想法,這讓他產生了很強的不安全感,而且他生活在繼父和母親組成的家庭,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可能會偏向於比親生父母的家庭更加順從和壓抑。安托萬跟母親和繼父有著很快樂的看電影的回憶,所以他出走之後也跟同伴一起去看電影,這種信號似乎暗示對快樂和幸福的嚮往。

安托萬的兩位老師是傳統教育的代表,他們喜歡的孩子是在這跟發條上生產出來的洋娃娃,聽話愛學習。對於每個孩子的靈性和獨特品質並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感受,更不用談及正確的引導。特呂弗某種對於老師的厭惡似乎只停留在童年,因為雖然是半自傳,但通篇都很理性,沒有對父母和老師的貶低,這點很是難得。

更深層次的權威的道德涉及到了暫時這個概念,話外之一羅爾斯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愛必須是持續的才會有效。安托萬離家出走一個晚上,母親心急如焚找到他並很理解和愛護了他一段時間,兩個人交換秘密,母親嘗試利用獎勵而不是巴掌來教導安托萬,但一切終結在老師的固守成規上。如果孩子持續讓家長失望,那家長有權力說不嗎?羅爾斯這種暗示的持續性似乎做出了回答。家長要無條件的愛孩子。孩子們不能自救或者抱團得救,只能依靠家長去想辦法。

三 不忍心繼續想下去的問題

少管所的弊端就是給了孩子很難靠自己意志力抹去的社會標籤,揀鉛筆的時候看一下心理諮詢者的腿就是某種不安份的因子,這種可笑的內在偏見很可能毀了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少管所的制度嚴苛的程度是早動一個麵包都要被打一個巴掌,這種規訓與懲罰幾乎貼近福柯對全景監獄的描述。

性善還是性惡?這是個問題;正義還是非正義?到底如何界定。寫到這裡又變成了一個循環的悖論,解不開教育謎題從古有之,孔子說因材施教,又說爛泥扶不上牆。難免讓人生髮人類侷限性的狹隘想法。家庭,學校,少管所,這樣層層的推脫像安托萬手裡的雪茄,引發迷思,也砰砰在我們的心上敲了四百擊。特呂弗給的答案有點生猛但很直接,片頭一直在說孩子生的太多,言下之意就是教不好就別生。

還是有某種積極的方面的,我們稍微在童年和青年時期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人,都有某種相近的感覺,就是堅強和自製力。也許發展是偶然的,但起碼先做好自己,學會溝通,學會思考,學會獨立,試著在很年輕就努力面對生活的艱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