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若你遇見她

2016-11-28 06:12:07

破落大廠下的文藝夢想——家庭教育與人際關係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它後,忍不住起立為它鼓掌,一個詞形容「相逢恨晚」,宏觀的就不多說了,社會轉型下一個階級慢慢失去原有地位退後於歷史舞台,底層家庭的辛酸等等,只是想從微觀來看看電影中的兩個很重要的方面:家庭教育與人際關係。
1家庭教育。概括來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父親為了能在離婚中取得女兒的撫養權而決定為女兒想方設法造一架鋼琴,原因是他女兒說過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結果是鋼琴有了,孩子還是和媽媽走了,但這個過程真是唏噓。媽媽應該是在很小的時候已經看出了工廠以後的不景氣而外出打工,期間結識了一個靠賣假藥富裕起來的商人,女兒小時候就缺乏建立一種「依戀關係」的條件,好在有她爸爸,無奈之下起了一個小唱班艱難謀生,一開始那家屬居然嫌吹得曲子太沉痛老人家走不動而要求吹個歡快的曲子,一笑之後卻不免覺得諷刺極了。
一直以來有一句話叫「可憐天下父母心」,一直覺得之所以可憐是因為父母為了兒女而什麼都甘願做,而有時許多兒女都不能理解他們,甚至於忤逆或其他過激行為,現在有了一點改變,可憐有一些成份是做父母的把兒女當成了一種似乎可以形容成「私有財產」,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也就是說他們將自己以前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成就的夢想壓到了兒女身上,不僅把兒女當做身體或家族的延續,還有夢想的延續,比如《無聲告白》裡的女主人公就是這樣,她本來不是想要這些的,沒有人問過她想要的是什麼,只是母親一直說「你適合作這個,我是為了你好」,將自己未竟的醫生夢讓女兒來完成,電影中看不出來女兒是不是真的喜歡鋼琴,或是爸爸一直有這個願望,看到王千源用紙板給她畫的鋼琴挺不是滋味的,想著該是爸爸白天忙於工作而女兒較為缺乏關愛只有與鋼琴為伴。可是這也說不了什麼,父親是那麼捨不得她的。
課上講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實驗小孩子們一直到6、7歲時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很難從對方角度來想問題,所以她不會覺得誰好誰壞重要,對她好給她想要的東西就行了,兒時經驗其實是很重要的,不知道爸媽離婚會對她以後有什麼影響。
2人際關係
個人認為最聰明的其實是秦海璐,是,鋼廠和鋼琴廠看著就差一個字,那差老鼻子去了你不知道嗎,你以為就你有孩子呢,你記住了,這事你有多難那些人他就得有多難,沒啥指望又沒啥好處的事,你叫誰誰能老跟你瞎折騰啊。說白了,她信得過只是自己。
像他為王工謀劃的煙囪怎麼不被拆除,而王工也很努力的為工人宣講,仍然改變不了滿山坡的人看著兩個煙囪被炸掉,還有那個為女兒攔下那個年輕人結婚的父親,仍然改變不了女兒丈夫出去闖天涯的命運一樣,他費勁周折終於打出了一架鋼琴,還是避免不了女兒要走的事實,命運就是那麼不如人意和殘酷。
能有一群人和你瞎折騰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也可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結交下的朋友都願意來和他瞎折騰,可能是為了面子,為了錢,為了女人,但他們都來了,也有跑到房上來躲避他去借錢的,很羨慕這種像這梁山好漢的生活,一起大口吃飯喝酒,有事都一起來幫你還略帶嘲諷意。
鋼的琴,為什麼不叫鋼琴呢?是為了突出鋼琴是鋼做的嗎?父親為了這架鋼琴,半夜進學校偷鋼琴,四處找人借錢,費勁周折,朋友們有事也先要把做鋼琴的任務完成,用著從地裡挖出來的鋼鐵,拉來的木頭還要撿來減去……
可你還是走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