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家d貓貓
2016-11-29 00:30:14
地雷區: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不久之前和一個外國朋友聊天,提起了中國人民對日本的仇視情緒,他有些無法理解,出於宗教的原因,他始終認為寬恕是最重要的一種美德。對此,我的回答是,寬恕是建立在對方願意承認自己罪行的前提下,不是嗎?同樣的情況放在德國身上,立刻就彰顯出了區別。
自從二戰過去之後,德國人始終沒有放棄反省自己的過錯,他們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很多時候甚至比那些受害者還要更加深刻,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在過去數十年時間裡,關於二戰的電影數不勝數,但反思卻從來沒有停止。
「地雷區」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是由丹麥和德國合作拍攝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今年將代表丹麥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在二戰結束之後,無數德國士兵都淪為了戰俘。在戰爭期間,德軍曾經在丹麥的西海岸埋下超過一百五十萬枚地雷,現在,丹麥則勒令這些德國戰俘成為地雷的活體排雷器——簡而言之,他們讓這些俘虜一個一個地親自上陣,用他們的雙手、他們的雙腳、乃至他們的生命,解除地雷。更為殘忍的是,由於排雷的動作需要十分小心仔細,所以大部份排雷俘虜都是年幼的德國士兵。
這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當所有人對於北歐四國的幸福生活、優渥福利、安居樂業所吸引時,卻不知道,隱藏在歷史的背後卻有一段如此的黑暗。
電影可以分為三個部份來看。
第一個部份,丹麥。作為當初的被侵略者,毋庸置疑,他們是受害者,他們的親人、他們的家鄉、他們的生活被摧毀得支離破碎,仇恨開始生根發芽,他們恨不得能夠啃食敵人的血肉,即使如此也依舊無法宣洩自己的心頭之恨。對於這一點,身為中國人,我們可以感同身受。
可是,看著電影裡那些冷漠無情的丹麥人,不給戰俘吃飯,動則拳打腳踢,居高臨下地侮辱傷害他們,甚至以此取樂,暢快大笑地說道:「人們想要他們像蒼蠅一樣死掉。」只因為德國人都不是好人。這卻不由讓我們陷入思考,如果將自己的仇恨和偏見凌駕於種族、凌駕於人類之上,那麼這樣的行為和德國人滅殺猶太人又有什麼區別?
作為受害者,內心的仇恨和憤怒無法宣洩,於是選擇殘忍而冷漠地忽略人性的存在,扼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於是,受害者又成為了加害者,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則成為了雙重受害者,背負著沉重的枷鎖,永遠無法翻身。這樣的後果,又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沾滿血腥的雙手,又到底應該如何洗清罪惡?
第二個部份,德國。作為侵略者,他們對歐洲乃至世界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一直到今天,那場戰爭的影響力依舊無所不在。不可否認,當初德國確實有許多民粹主義者,他們擁護著自己國家的決定,甚至大肆宣揚、自豪無比;但我們卻不能忘記,在龐大的國家機器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善良的人被迫害,有多少正直的人被扭曲。
孩子們,就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被強制性的灌輸了那些扭曲邪惡的觀念,又或者是像電影裡的那群士兵們一樣,被強迫性地背負著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父輩、自己的同胞所犯下的罪惡,而事實上,他們不僅是無辜的,他們也同樣是受害者——他們的家園也被破壞了,他們的家人也被殘害了,他們的靈魂也被禁錮了。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就好像社會上對殺人犯的家人總是橫加指責一般。
電影裡的那群孩子們,一雙雙沾滿污痕的臉龐之上,卻有著清澈的眼神,「我想回家。」這是他們唯一的念想,他們想念母親的飯菜,想念家裡的味道,想念和平的生活。可是,他們卻必須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完成排雷的任務,哪怕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
第三個部份,寬恕。這也是電影的核心思想,我們都必須學會寬恕,因為仇恨只會讓靈魂變得扭曲醜陋,仇恨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比愛要更加沉重更加陰暗更加痛苦,仇恨不僅會蒙蔽雙眼,還會玷污靈魂,當人性逐漸失去之後,低頭看著自己的雙手,就會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受害者,而成為了加害者,不知不覺,自己也成為了他人仇恨的對象。
電影最出色的地方,不在於原諒,而在於展現出寬恕的掙扎和糾結。「寬恕」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正如我開篇所說,我們是受害者,我們承受著別人所無法想像的痛苦,僅僅只是嘴巴上說說寬恕,但我們的家人呢?我們的家園呢?我們的心靈呢?又有誰來給我們一個公道?可是,如果他們願意承認錯誤,他們願意承擔後果,他們願意表示歉意,我們又何嘗不想要寬恕呢?背負著仇恨的枷鎖一路前進,我們也很辛苦。
電影細膩而真實地展現出了這種微妙的變化,真正地展現出了德國人和丹麥人自省的態度。不是大篇幅的硬道理,也不是低級別的煽情,真實得甚至有些殘忍。
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就在於,冰冷地將人性扭曲乃至毀滅,無論是士兵還是平民,無論是侵略者還是抵禦者,無論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人性的醜陋都被放大到極致,邪惡的靈魂將所有的善良和柔軟都扼殺,每個人在丟失了人性之後,都成為了行屍走肉的惡魔。
「辛德勒的名單」里德國軍官這個角色就十分具有代表性,他始終與內心的惡魔做掙扎,因為戰爭將內心的黑暗面擴大化、合理化,最後開始吞噬人性,所有一切變得面目全非。這到底是他個人的錯,還是國家的錯,亦或者是整個戰爭洪流的錯?
當一場戰爭結束之後,總是會有「勝利的一方」,但在現實生活里卻沒有那麼簡單,因為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都必須背負著滿目瘡痍的結果繼續前行,沒有人能夠「勝利」。
「地雷區」延續了歐洲電影——尤其是德國和北歐的那種凜冽風格,靜謐而平靜的大海之下,隱藏著洶湧的沸騰,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在不經意間將情緒的弱點放大到極致,猝不及防之下就熱淚盈眶,滿嘴的苦澀卻找不到一個宣洩點。
唯一可惜的是大結局,個人認為,這樣的結局反而削弱了電影核心思想的昇華和反思。但考慮到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那麼我也就做過多評價。
德國人對於二戰的反思總是如此深刻而堅毅,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那場罪孽的沉重,所以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相較之下,我們的鄰居就讓人呵呵了。丹麥如此勇敢地揭開了自己的傷疤,讓人拍手叫好!
有趣的是,中國國內關於戰爭的電影卻乏善可陳,即使出現了,也只是主旋律。關於歷史,關於戰爭,關於主旋律,關於傳承,關於責任,關於仇恨和寬恕,國內的電影落後了不止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