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瘋狂麥斯:迷霧追魂手--Mad Max

疯狂的麦克斯/冲锋飞车队/迷雾追魂手

6.8 / 234,035人    88分鐘 | USA:93分鐘 (special edition)

導演: 喬治米勒
編劇: 喬治米勒
演員: 梅爾吉勃遜 史蒂夫比斯雷 提姆伯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月一

2016-11-30 12:20:39

這真的很COOOOOL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發知乎專欄:https://zhuanlan.zhihu.com/p/24038495
2016年11月24日 Gateway Film Center觀看
35mm 膠片

不正經觀影感言:
· 你知道嗎,這部電影的預算只有不到40萬澳元,放到現在也只有169萬澳元。帶著這個預算去看這部片子的特技,你就會知道這片子的創作者們是瘋子。
· 第一部雖然有些粗糙,可卻是「廢土之源」啊,開啟了一個文化ICON。
· 酷是一種很玄妙的概念,所以,只要有一種從內心迸發出來的覺得這很酷的感想,就夠了。畢竟這片子最酷的是導演,他一酷就是三十幾年。


電影院推出了「瘋狂麥克斯周」,放送4部瘋狂麥克斯系列,外加其他特別活動。隆重地推出了這麼一個專題,並調動了相當多的人前來參加,可見該系列在美國影響之深。

本著月票不看白不看,錯過這家沒下家的心情,我跑進了電影院。場內中年人居多,看來很多都是來追憶青春的。瘋狂麥克斯1979年4月在澳洲上映,第二年3月在美國上映,那時候的年輕人,現在剛好就是五六十歲的老人。片子本身也相當火爆,幾乎坐滿了全場。

看到這樣的盛狀我必然是期待的,但之前在豆瓣上看到的6.1分也讓我有些疑惑。

讓自己回到1979年,讓自己變成那個時代的年輕人。

抱著這樣的信念,我開始感受這部當時掀起了旋風的片子,並在93分鐘之後得出了最後的感想——

SOOOOOO COOOOOOOL!

這簡直就是酷爆了!!

皮衣,改裝機車和汽車,毫不克制的暴力與殺戮,反派都瘋癲得不行,最後的秩序搖搖欲墜,這叫什麼,在當時看來的年輕人看來,這就是酷啊!

影片沒有背景介紹,開場就是一場追擊戰,一個瘋子帶著自己的女人開著警車,公路警察們拼了命的追,幾組人都失敗之後,我們的主角麥克斯就神氣登場了,三下五除二地搞定了瘋子。然而沒想到這瘋子不是一個人,是一個組織,就引來了一堆公路騎士來作為非作歹。先是燒死了麥克斯的一名隊友,後來麥克斯辭職逃跑都沒用,他的妻子和還是嬰兒的寶寶被騎士們生生壓死,麥克斯也被迫走上了最終的大復仇。

單從架構來看,本片是典型的無腦商業片構造,沒有任何的新意,英雄式的主角,一個引子所引發的悲劇,主角展現軟弱想要躲避,進一步的刺激讓主角奮起獲得最終的勝利。93分鐘的時長容量相當有限,編劇也相當粗糙,有很多讓觀眾覺得無腦的簡單劇情。音樂風格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科幻風,低預算導致幾段BGM機械反覆使用,經常出現音樂與畫面情緒不符的情況。從這些方面來說,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俗的不能再俗。

那到底是什麼特色,讓它成為30年後還為人津津樂道的名作呢?

我個人認為,是獨特的世界觀,神一般的特效和瘋狂的導演。

根據我查的資料,《瘋狂的麥克斯》以及後來的《瘋狂的麥克斯2》所展現出的世界觀,所涉及到的角色服裝設定,在當時都是轟動性的,擁有巨大的文化影響。現代人可能永遠無法想像此類殺馬特風格混搭的服裝,在剛剛走出冷戰時代的年輕人心中有怎樣的迴響。凡末日的世界觀,對照著後冷戰時代,故作平靜卻危機四伏的時代,也成為了可以容納無法無天的土壤。反烏托邦的設置,使得車輛可以在一望無際地荒野公路上自在地奔馳。這是什麼,這就叫做酷啊,哪怕現在的我們覺得二的不行,可這就是酷啊。

影片涉及了大量的特技,無論是車輛追跑碰撞燃燒爆炸,還是屍體等血腥的鏡頭,每一個畫面都讓你完全感知不到影片40萬澳元(今169萬澳幣,約870萬人民幣)的預算。這樣的場面呈現在大螢幕上,完全不亞於現在的許多大片。出場的車輛,大多都是退役警車、計程車和業界捐贈,但每一輛都得到了導演及機械師的改造,才呈現出最後酷炫的外形。細節一點都不馬虎,片中麥克斯衝進病房,好友被燒傷的手掉出來的一刻,我整個兒人都驚住了。在這車輛競逐戰鬥的鏡頭,很多後續的相關電影都安然失色。

無論是世界觀還是神之特技,都歸功於瘋狂的導演,整個電影的企劃來自導演喬治·米勒。誰都可以來拍末日題材反烏托邦的邪典電影,但如何讓觀眾感受到這是真正的末日而非一個簡單的噱頭。喬治·米勒選擇了毫不留情的血腥與暴力,純粹的絕望。無論是虐龍套,虐配角,還是虐主角。且不說受難於車輛追逐戰的無辜群眾,男主的同事全身燒焦。男主的妻兒幾度遭到恐嚇威脅卻又逃出生天,最後我們都覺得她頂多就是落入壞人手中,最後被男主解救,導演卻到最後連狗都沒有放過。但就是這樣純粹的暴力,我們才能感受到末法的時代,末日的來臨,在男主妻兒倒在公路上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痛切。他為了家庭選擇了放棄,可是命運卻沒有放過他,失去了此生摯愛,那就只能走向復仇之路,可惡的導演卻還是沒有放過他。後面幾段吊著觀眾的口味,讓他在最後的復仇中受了重傷,幾度失神。

在導演如此的操作下,我們能看到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光輝的英雄,而是帶有濃厚悲壯色彩的英雄形象。我們甚至很難說麥克斯是個英雄,因為在末日的時代,對錯已經混淆。在他完成最後復仇的那一刻,觀眾並無法感受到暢快淋漓,因為任何人都知道復仇是沒有意義的。復仇並不能奪回失去的美好,並不能讓主角回歸往日的生活。麥克斯最終踏向了無人的禁地,沒有人知道他的末路是什麼。可以說這種悲壯的氛圍讓影片提升了一個高度。

再看電影中所涉及的暴力,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一類年輕人心中的某些慾望。在文明社會的框架中,在法律與秩序的控制下,大多數有理性的常人都會選擇規規矩矩地終其一生,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宣洩某種情緒的,可能就是此類邪典電影。真實的碰撞與爆炸,尖叫與鮮血,讓本片在當時受到了無比的爭議,自然也會受到狂熱的追捧。所謂「酷」,就是脫離日常,打破常規,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讓人覺得熱血沸騰驚奇不已。未來,動作,毛線,驚悚,幻想,在有限的條件下,導演將這些元素儘可能地組合在了一起,打破了年輕人的想像,成為了「酷」的象徵。

什麼,你和我說不就是當時看起來很酷的電影?

這可是80年代造就的,酷的不行的電影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