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你的名字 Your Name

君之名 / 君の名は。

8.4 / 319,432人    106分鐘

導演: 新海誠
編劇: 新海誠
演員: 神木隆之介 上白石萌音 市原悅子 長澤雅美 島崎信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水

2016-12-04 18:59:41

《你的名字》並不叫希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昨天無水君和某個美少女一起去看了《你的名字》,久違地想寫點東西聊一聊這部電影。

作為一部商業片來說,《你的名字》發揮得不錯,畫面漂亮,故事緊湊,笑點也很充足(雖然並沒有找到傳說中的淚點)。然而在意識形態上,這部片是無水君完全無法認同的,尤其是當這部片被作為某種「戀愛典範」來宣傳時。


不可能的戀愛

像日本學者東浩紀說的,《你的名字》是一部典型的「世界系」作品:過著淡而無味的日常生活的平凡男生,遇上了有點特別的女主角,接著大災難降臨,而世界的存亡成為他們愛情直接的外部投射。

為什麼一定要有災難、要有拯救世界呢?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愛上某人?世界上有70億人,為什麼是這一個而不是別的任何一個呢?新海誠們給出的答案是:命運。而災難、悲劇正是命運的最好背景。

在愛情的浪漫主義敘事中,命運是給予愛情合法性的靈藥。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男女主角們命運般地交換了身體,命運般地穿越了時空,命運般地拯救了世界,最後命運般地再次相遇。最後不僅他們自己,包括全體觀眾都心服口服地認定:這兩個人必須在一起,在一起,一起,起……

片尾男女主角相遇,男主角說: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這一幕中國觀眾太熟悉啦。還記得《紅樓夢》里賈寶玉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是怎麼說的?「這個妹妹我是見過的!」王家衛那句經典台詞「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正是對這種浪漫敘事的絕佳描述:我並不是遇見你,而只是對於早該有的相遇的重複。我並不是愛上你,而只是回憶起了我對你的愛。我們為什麼相愛?因為我們命中注定要相愛。我必須在遇見你之前已經遇見過你,在愛上你前已經愛上過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愛得理直氣壯、愛得心裡踏實。就好像我遠遠看見一個靶子豎在那裡,我所要做的只是射出那支箭……

但是真正的愛情從來都是相反的,不是先有靶子再射出箭,而總是先胡亂地射中了一個,我們事後再去慢慢畫上靶子。不是因為合法了(有了命運做依託)我們才去愛,而是先愛了才成為命運。浪漫主義敘事將這個邏輯關係顛倒了過來,因此才會有張愛玲們在《傾城之戀》中借白流蘇之口的感嘆:「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瀧和三葉大概也想說:正是要成全他們的愛情,彗星才落下了吧。這當然不是真的,然而對於浪漫派來說,如果不那麼想、不去虛構一個命運的擔保,他們是無法放膽去愛的,這是他們的市儈之處。

如果就到此為止,新海誠拍的也只是個普通的言情故事,無水君也懶得去說。問題是新海誠比這更過份得多,他對浪漫敘事的沉浸已經到了某種強迫症的地步……按理說男女主角交換過身體、拯救過世界,已經足夠有命運感了吧?但是新海誠還不滿足。所以才有了三葉在彗星降落前一天去到東京,見到三年前的瀧的那一幕,甚至是對彗星一千多年前曾經落下過一次,而三葉的祖輩或許也經歷過的暗示。這就像許多少女漫畫裡作者忍不住一定要畫進去的橋段:明明男女主角的相愛已經是經過了各種不可能的神巧合了,但作者還是要讓他們在某一階段回憶起——啊,原來我們在小學一起玩過,原來我們以前都在某個醫院住過院……這種在合法性之上還要追求一層更高的合法性,在保險之上還要上一檔保險的,無水君就稱之為浪漫主義強迫症,就像你我在大觀園認識了還不夠,必須上輩子你是石頭,我是你旁邊的一根草,不然我們愛得還是缺了點什麼……

最能反映這一強迫症的莫過於影片的主題歌名:《前前前世》。多麼可怕的名字!現世不夠,甚至前世也不夠,非得前前前世!這就是為什麼,新海誠所描述的戀愛絕不是什麼範本,而是最大的反面教材,是不可能的戀愛。你要很當真的去看,非但談不了戀愛,連你本來有的那麼一點戀愛能力也要失去了,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有前前前世(命運/合法性),在現實中,新海誠式的愛情是永遠無法開始的。

不可能的風景

新海誠最被推崇的作畫、尤其是對於風景的描繪中,其實也存在同樣的陷阱。就如同雖然男主角看似是個普通的高中生,談的卻是不可能的戀愛一樣,新海誠的電影中看似描繪的都是平日裡司空見慣的風景:十字路口、天橋、地鐵站……但事實上卻是不可能的、並不真的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風景。當你閉上眼睛,很容易便能想起那些柔和又散發著不可思議光芒的場景,即使只是一個普通的室內鏡頭,你也能看到背景處所有能反光的點都在全力反光,觀眾從畫面中得到的夢幻感和美感,也主要來自這些誇張、不切實際的光。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新海誠電影中的日常風景是美的,那我們生活中的風景算什麼呢?如果新海誠電影中的浪漫愛情是真的,那我們生活中的愛情又算是什麼呢?明明是他從我們這裡抄去了的東西,結果,和電影中熠熠生輝的風景與愛情相對照,我們所真實擁有的風景與愛情反倒像是廉價的、讓人提不起興趣的贗品了。這或許就是東浩紀說的,新海誠在給予我們的同時,又從我們那裡奪走的東西吧。

既非起點,也非終點

《你的名字》在日本創下票房紀錄後,在中國也延續了這一奇蹟,票房已破兩億。東浩紀說《你的名字》大火,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意味著日本宅圈藥丸。我們知道,日本動畫片的票房一直很好,日本歷史票房最高紀錄的保持者《千與千尋》就是動畫片。問題在於,《千與千尋》不是宅向作品,而融合了世界系和galgame元素的《你的名字》卻是一部宅向作品。《你的名字》取得這樣逆天的成績,恰恰說明了宅文化已經被主流收編,淪為宅的反對物——現充的一種情趣和消遣了。值得注意的是,《你的名字》,儘管融入了宅文化的元素,實際上卻是一部清爽到不行的現充作品,你很難看到以往世界系作品中那種負面的、焦灼的、拖泥帶水的情感,這也或許是它能獲得主流大眾喜愛的原因之一。

然而,東浩紀想像中的那個充滿反抗精神的、從未被主流收編的宅圈真的存在過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在中國,宅文化從誕生起就一直是一種現充情趣式的存在,但這並不妨礙宅文化在年輕人間發揮著它的獨特力量。

《你的名字》雖然不是希望,但也不是絕望。新海誠或許屬於很多人,但並不是全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