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連城叄月

2016-12-07 08:41:43

迷幻、華麗、血腥的視覺藝術



《霓虹惡魔》入選了法國《電影手冊》的年度十佳,該片是一部導演個人風格鮮明的作者電影。

高調誇張的燈光色彩,直觀血腥的暴力場面,象徵隱喻的形式符號及迷幻的電子音樂共同構成了該片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Refn)的影片風格。
 
這種風格起始於《亡命駕駛》,Refn在影片中將吳宇森、北野武、梅爾維爾等犯罪片前輩們的暴力渲染融入於風格化的燈光和色調中,打造出了別具一格的暴力美學。在此之後,他又在犯罪片的框架內嘗試對人物內心的深度探索,於是就有了在故事情節上對古希臘悲劇俄普狄斯置換變形的《唯神能恕》!
 
這兩部影片都是從男性視角出發,在「罪與罰」的人性拷問中揭露男性心底潛藏的暴力慾望,而《霓虹惡魔》則走進了女性的心理世界。


影片講述的是單純的女孩Jesse闖蕩模特界,在她憑著天生麗質的相貌獲得了攝影師和時裝設計師青睞的同時,也因美貌與成功遭到了同行女模特的嫉妒,並最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故事諷刺了時尚行業光鮮亮麗外表之下的殘酷競爭與醜陋污垢,它雖頗具有現實意義,但卻並不是導演Refn想要表達的重點。電影的真正主題是女性對「美」的過度追求中所膨脹的內心慾望與衍生的罪惡。恰如影片的名字,「Neon」代表著美,「Demon」代表著惡。
 
影片除了通過情節推動與角色內心刻畫等傳統技法去表現主題之外,導演Refn還嘗試著通過燈光、色彩的對比與變幻,形式符號的暗示與象徵等外在風格去突出主題,於是就有了本片在感官上頗重於形式主義的視覺藝術。


從片頭字幕的色彩變幻組合到第一個鏡頭中冷艷的「女屍」造型,影片以畫面的「形式美」去迎合主題中對「美」的解析。
 
這種由攝影、打光、調色共同製造出的「形式美」在功能上還具有象徵意義,全片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主義戲份是Jesse第一次走台時,影片色調由「藍」向「紅」的過度,兩種顏色的變化暗示著Jesse的心態轉變。
 
藍,是天然的,是大海,象徵著純淨、安寧、平和,這是未經浮華的Jesse的顏色,單純,美麗,充滿著天真的幻想。

紅,是人工的,是火焰,象徵著慾望、誘惑、危險,這是體驗名利的Jesse的顏色,熱烈,妖艷,預示著不安的未來。
 
這段戲沒有一句台詞,僅是通過音樂節奏由舒緩向緊張的變化和紅藍色調的交替表現出Jesse對自身「美」的重審及利用「美」的慾望膨脹。


Refn除了借形式風格來表現象徵意義之外,還用隱喻來暗示劇情發展與主題。
 
影片開場Jesse扮演的女屍即暗示著她死亡的結局,片中反覆出現的倒立正三角符號是印度教中「女陰」的標誌。

三角形內部份裂出的三個小三角或象徵著Jesse內心慾望的分裂,亦或是與其聯繫密切的三個女性夥伴,倒立的三角本身就是一種不穩定結構,暗示著Jesse所處在一個脆弱危險的環境,而旅館與別墅中兩次出現類似豹子的動物則再次暗示著環境中隱藏的危機。


在大量使用形式主義的視覺藝術鋪墊之後,影片的高潮與結尾還是要通過Refn的「暴力美學」進行渲染。

Jesse之死,是愛慕者(Ruby)對無法得到的肉體之美的強行佔有,是嫉妒者(Gigi)對天然之美的嫉恨,是失敗者(Sara)對「美」之成功的毀滅!

Ruby,Gigi,Sara,這三名兇手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復仇三女神,將她們的嫉妒、毀滅與報復的內心情緒衍化為罪惡的殺戮,並以分食Jesse的肉體意圖獲得她與生俱來的「美」!然而,經歷過人工整容的肉體卻無法承受Jesse的天然之美。

影片結尾Gigi吐出的眼珠強化了人工之美與自然之美的矛盾,後者遠在前者之上,使其既無法擁有,亦無法佔據。而Sara吞食下Gigi吐出的眼球則像徵著女性對「美」之誘惑的無法排斥。

暴力美學的畫面與象徵隱喻的情節並行,一方面增強了影片形式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內容的晦澀。儘管影片入選了《電影手冊》的十佳,但該片在評論界依然呈現兩極分化的口碑,Refn的視覺藝術能讓我在感受形式美的同時獲得一種「超感」的迷幻體驗,但影片以如此人工化的方式製造出的形式之美豈不是和影片內容中崇尚的自然之美自相矛盾嗎?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影棧
一個沒事兒聊聊電影與文學的公眾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