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鐵英雄 Hacksaw Ridge

血战钢锯岭/钢锯岭/钢铁英雄(台)

8.1 / 598,819人    139分鐘

導演: 梅爾吉勃遜
編劇: 安德魯奈特 羅伯特申坎
演員: 泰瑞莎帕瑪 安德魯加菲 山姆沃辛頓 路克布萊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慶雲

2016-12-09 02:41:49

《血戰鋼鋸嶺》:美國主旋律戰爭片的兩大特徵是什麼


文/馬慶雲
我曾經有句「名言」,一切的戰爭片都帶著炫肌肉的意思。美式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也是如此。這部反應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場最後一戰的電影,從始至終,都在宣揚美國的戰鬥精神,無論槍炮還是士兵,都是鋼鐵般能打的。中美兩國,除了在厚顏無恥地賺錢上有與生俱來的相同點之外,在拿戰爭片展現自己的戰士們都是鋼鐵一般的問題上,也是天然一致的。

不過,美國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又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將其歸結為:美國主旋律戰爭片的兩大特徵。這兩大特徵,不是戰爭場面宏大,更不是士兵頑強,因為這些年,隨著商業電影全球化的熱潮展開,不光美國可以拍出熱火力的戰爭大片了,韓國搞出來的大有超越美帝的意思,而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爭片,也開始迎頭趕上。美式戰爭片,要保證自己的獨特性,則需要堅守這兩大特徵。說了這麼多,兩大到底是哪兩大呢?

第一大特徵,堅守每一個生命體都值得尊重與救助的底線。

在《血戰鋼鋸嶺》裡邊,真正感人的,是男一號在部隊已經撤退沒有炮火掩護的前提下,堅持救助傷員,把幾十個不救就肯定死在上邊的美國大兵護送了下來。這部電影的最高精神主旨,也正是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值得尊重,即使這個生命個體已經被炸斷了胳膊和雙腿,也應該得到救治。尊重個體,並維護個體,帶來了整體的凝聚力。

所以,我們在《血戰鋼鋸嶺》的最後看到了這樣的橋段:全體士兵都等著男一號上來,才準備開戰。因為他們知道,男一號這個救護員的出現,意味著軍團不會放棄每一個傷員,意味著大家可以活著下來。而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是從山嶺上出現了往下運送傷員的繩索擔架,救護被提高到重要位置。這是有巨大感染力的。

尊重個體,尤其在戰爭期間,救護每一個生命個體這事兒,在東方的思維中,是很難想像的。中日韓三國,都紛紛中招。韓國電影近些年,是最歐美化的,但韓國在面對戰爭的時候,也往往將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不講單兵救護。我們一直很多年的戰爭片,都是找戰爭快感,都是越打越英勇,到了該犧牲的時候,便有英雄出現。日本的,更甚之,他們的電影一直到今天,都在歌頌武士道,不談救護,談的是戰死刨腹。

這或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但世界發展到今日,每一個人作為單獨的生命個體存在,要求被尊重與在危難情況下被救助的呼聲越來越強,這也便讓美國式的這一主旋律特徵得到彰顯。

第二大特徵,堅守一種信仰,尤其是基督教義的信仰。

美國大量戰爭片最後都談信仰,尤其是談基督教信仰。在《血戰鋼鋸嶺》中,把這個特徵更加明確化與細節化了。男主角的信仰是基督教義的不殺人,所以,他不摸槍,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戲劇衝突。但其最終堅持了這種信仰,在戰場上積極救護了數十個戰友。一本《聖經》甚至貫穿了整部電影,穿針引線般的出現。

倒是正片結束,真人出現,這位美國老兵談的還是信仰問題,他更會上升高度,說所有的信仰都值得尊重。這是很高明地說法。某些低端的說法,就是只讚譽自己所信仰的信仰,而輕視別人的。《血戰鋼鋸嶺》看似在讚譽基督教信仰,但因為最後這句話的出現,而上升為對所有信仰的讚美。電影本身,更願意單純的去信仰稱作信仰的本身,而不做細緻分析。

很多美國外的戰爭片,在談信仰的時候,會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韓國電影尤其喜歡上升到民族高度。這倒是沒有什麼高低之分。我們的戰爭片,會上升到主義的高度。這些上升,誰更技高一籌,就要看誰更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了。

看到以上這些,所以我說,《血戰鋼鋸嶺》在秀美式肌肉的同時,把美國主旋律戰爭片的兩個基本特徵演繹的淋漓盡致。戰爭片,總需要一點精神去支撐,誰找的好,誰能拍出好電影來。

更多交流,歡迎添加微信公眾號:馬慶雲【xuezhemaqingyu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