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盛開紫羅蘭--Violette

维奥莱特/盛开紫罗兰(台)/字里芳华(港)

6.9 / 2,191人    139分鐘

導演: 馬丁波渥斯
編劇: 馬丁波渥斯 馬克艾迪諾
演員: 艾曼紐德芙 奧利維耶固賀梅 賈克鮑那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故曼

2016-12-11 02:15:54

迂迴的放縱


作為馬丁·波渥斯執導的第四部劇情長片,《維奧萊特》以成熟的七幕劇形式展開了對於下層人士的人生描述。從男同描繪到女同,由禁錮走向自由,無不深刻剖析當時法國大背景而下,人性的碰撞與對於愛的渴求和試探。

關於馬丁·波渥斯,最為知名的當屬《塞拉菲娜》,09年榮獲7項凱撒獎,1項歐洲電影獎。相比而言,若說《塞拉菲娜》是一幅流動的畫,恬靜淡雅,那麼《維奧萊特》便是一片行進中的沙漠,自由且岑寂。

這是維奧萊特第一次提筆,體味寫作的感受。於此,她將生的寂寞與困惑,由筆帶出,敘談從小的經歷。她不僅處於家庭的邊緣,還在愛情的死角擦拭傷痕。



第一幕劇由此淡落,以男同的丈夫遠離而告終。儘管維奧萊特離不開他的丈夫,但她清醒的認識到「你不會回來了」,可是於維奧萊特的一生而言,這一起落只是短暫的煙火。


第二幕,維奧萊特來到朋友的家裡,無意中發現了一本由女性執筆關於性愛的書,於此,她開始與波娃的生活產生聯繫。

波娃賞識她的文字,體味她傷痕纍纍的情緒。但對於維奧萊特的追求,波娃選擇抵制,可能之前兩人有過相似的寫作風格,但分界點在於,波娃能夠正視自己的經歷,並且以犀利的口吻去喚醒沉睡已久的女權意識;而維奧萊特拋開自己迷失的過往不談,只寫關於情感的追尋以及內心的孤冷。

如果以維奧萊特與波娃的情感主線分析,那麼她們是以不同時間的跨度進行心靈的交換。前段時光里,波娃指引著維奧萊特,希望她能不忘初心,無論遭逢怎樣的坎坷都不忘內心的追尋,從給予她寫作的指導開始,到默默的資金支持,流露出的是女性間的關懷,超越著愛與性。後段時光里,波娃與維奧萊特分據兩個方向,一個政治,一個人格。雖然兩人力圖保持距離,但距離之中仍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感應。

由維奧萊特的台詞以及創作來看,維奧萊特的呼聲獨具震撼力。她雖處處流露著悲觀虛無主義的呼聲,但卻是合理可感的。外界的一切於她而言,都是虛妄,她雖力圖圓通,卻處處分離。她雖申告呼疾,卻總是淹沒在大時代的塵煙之中。唯有夢境,能讓她感受清醒。而唯有一隻筆,才能傾聽心聲。



對於婚姻,維奧萊特原以為是一種解脫,但卻由於丈夫毅然離去,而瞭然。影片於此,淡落。此時,維奧萊特心中所懷抱著的信仰是,活下去,並僅尋心聲。她不把苦難歸咎於自己,而是這個時代。而對於這個時代最好的回應,那麼便是執筆向路。



當波娃功成名就之時,維奧萊特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瓶頸。她長相粗鄙,寫作水平平平,而最好的朋友卻兼備著所有的好與優秀。她進了精神病院,被逼吃藥,她甚至開始產生幻覺。生活於她的困惑已然變質,她所摯愛的波娃,就將帶著成就遠離她,不僅是住所的搬遷,於維奧萊特而言,更是靈魂上的柵欄。

由《維奧萊特》試探,50年代法國的時代大背景。男同女同的存在,實則是由生活所迫,當所有的希望隕滅,當所有的承諾都成為欺騙,當所有的人都開始疏遠的時候,維奧萊特一類人開始報團取暖,試圖用另一種方式去刺激內心的信仰。但越是靠近,卻越是遠離,先是維奧萊特丈夫的「男同」舉動招來暴打,再是維奧萊特對波娃的追求,遭到冷處理。這是社會對於同性這一詞的普遍認識,雖然傷痕纍纍,但是多數人都不願將兩性關係交於同性的手上。而同性的經歷,往往發生在作家身上。
作家在此,很具有代表性。她們身處社會的邊緣,卻以深邃的眼光清醒的認識到社會的危機感,但是她們無法改變事實,只想報團取暖,以求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這是時代賦予她們的,也是時代剝奪她們的權利。

無論是《塞拉菲娜》抑或《維奧萊特》,導演馬丁·波渥斯的取材風格已然凸顯。關懷小人物的一生,由不平凡開始,一路扶搖直上,儘管遭逢生活的背叛,遭遇生活的危機,都毅然堅守初心,不回頭的走下去。
如果說《塞拉菲娜》一片每一處的停頓都將是一幅精美的圖畫
那麼《維奧萊特》每一處的音樂都將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黑色幽默
兩部電影,一部走向凱撒獎,引領著文藝片的最高走向。一部關注人性的弱點,引導著文藝片的思想內質。
無論是薩賀芬路易,還是維奧萊特。她們都被社會劃分為「精神病」,時代的詬病,讓她們的清醒變得是那麼愚鈍,而沒病的卻在外面張揚。這便是時代的悲劇性。
《維奧萊特》、《塞拉菲娜》兩部片子,最後都以推鏡頭的漸離感收尾。餘韻悠遠,淡淡的從她們的生活中遠離,而剩下的就留給觀望,留給這一幕幕即將終了的反抗。反抗成為了伏筆,唯有相由心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