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與黑暗的故事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爱与黑暗的故事/ATaleofLoveandDarkness

6 / 2,689人    95分鐘

導演: 娜塔莉波曼
編劇: Amos Oz 娜塔莉波曼
演員: 娜塔莉波曼 Makram Khoury Shira Haas Gilad Kahan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6-12-11 08:12:03

《愛與黑暗的故事》:帶進生活中的夢想總是令人失望


(芷寧寫於2016年11月5日)

似乎人們對娜塔莉·波特曼導演處女作《愛與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的態度有點趨於苛刻,雖說波特曼對阿摩司·奧茲同名原著的改編不能算成功,但在有限的時長內,要將一部涵蓋深廣,內容涉及政治、人文、歷史、家庭、情感、成長、民族、戰爭等要素在內的500頁書籍壓縮再現為95分鐘的光影,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且波特曼極力保留著原著的詩意,截取了人物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的綻放與凋零,而波特曼對母親范妮莎這個形象的塑造,也並不像一些人所言的那樣流於表面化,她拿捏出了那個於自身所處時代和環境相衝突的人物的心境,進而讓那個零落來得格外哀婉。
娜塔莉·波特曼於1981年出生在耶路撒冷,有著猶太血統的她將自己的首執導筒留給了故土和根,理性而論,影片呈現的即便有瑕疵,但仍不失為一部值得觀看並細細揣摩的作品,其中,也能看出波特曼向原著作者奧茲的致敬。
阿摩司·奧茲是以色列文學的代表性的人物,這位東歐猶太移民二代,1939年生於英國託管時期的耶路撒冷,他的童年恰逢以色列最動盪的時期,伴隨著日常的都是非常事件,爆炸、襲擊、宵禁、斷水斷電,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衝突更是如家常便飯。奧茲12歲那年,因疾病困擾及對現實生活的極度失望,他那典雅而文藝的母親吞下了大量安眠藥自殺。此後14歲的奧茲離家前往胡爾達基布茲居住並務農,後入大學學習,繼而從事文學創作,還曾當過戰士。奧茲的主要作品有《何去何從》、《我的米海爾》、《鄉村生活圖景》等,獲文學獎無數。2002年,奧茲以自己的經歷為背景,寫出了《愛與黑暗的故事》。這部書涉及的時代背景事件諸多,如託管時期的遺留問題,歐洲的反猶和猶太復國主義,猶太人中的各種思想浪潮、理論流派,自然還有巴以衝突,這些在片中也只能退守為一瞬的背板。
《愛與黑暗的故事》的影版被呈現得克制收斂和壓抑,大約和波特曼在改編時的審慎心態有關,她的選取和刪節,顯得很拘謹,繼而在成片時形成了一種看上去極度陰鬱冷淡晦暗的風格,令很多人不太適應。另外,大約波特曼和奧茲一樣,認為「家庭,是人類發明中最為神秘,最富喜劇色彩,最具悲劇色彩,最為充滿悖論和最為引人入勝的存在」,所以在選取素材時,多以父母和奧茲的三口之家為依託,大段捨去了父親和母親出身背景的故事,特別是對母親前史的省略,使得一些觀眾對母親的行為舉止缺乏理解,畢竟這世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僅憑碎片化的閃回就能心領神會這個人的過往當下和艱難境地的。
個人卻喜歡娜塔莉這次的壓抑內斂和克制,以及全片的詩意和趨近絕望的美感。片中母親講給兒子的故事和寓言,每個都充滿了深刻的寓意和極強的洞察力,居住在散發著污濁氣味的小小地下室裡,這位通宵七八種語言,博聞強記的母親給小奧茲啟蒙了文學和哲思。仔細體會每個故事的導向,觀眾會理解母親的結局似乎是註定的——少時家境富裕,使得母親得以在好學校就學,後家道中落,在反猶浪潮中,輾轉來到耶路撒冷,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建國夢中,然而在聯合國宣佈承認以色列不久,炮彈就砸在了熟悉的街道和熟知的人身上,生活愈發拮據,精神愈發緊張……有時候心中的理想不過是自己的一個最高幻想罷了。或者,「保留夢想,充滿希望的唯一辦法,就是不去實現夢想,帶進生活中的夢想總是令人失望,這種失望就是夢想的本質。」
影片有個細節的選取很能刻畫母親的心性——小奧茲無意間目睹了外祖母對母親的無情辱罵,說生她不是為了讓她過這樣的生活,母親默默承受著所受到的羞辱,一聲不吭,等外祖母摔門而去後,母親開始自殘——狂扇自己的臉。在書中有更可怕的表述,母親甚至用衣架打擊自己的腦袋和後背,看到這裡,相信有生活閱歷的人會掩面而泣。
片中引述的句子往往令人心領神會,如老年奧茲回憶往事時的心境,「回憶,就像在碎石廢墟之上,修築一座古老的建築,那些是有記憶的。」曾經將多少人傾慕的迷人女子娶到家的父親,在這個女子被頭疼病折磨得形容枯槁時,轉投別抱了,而為了選擇父親,這個女子承受著她母親狂風暴雨般的咒罵,於是旁白說:「沒人能了解別人的事,哪怕他們是你的丈夫或者妻子,也沒人了解自己,我們一無所知,如果有那麼一刻我們似乎知道了些什麼,那種只會更糟,因為在渾然不知中生活,好過在被欺騙中生活。」 母親像一隻優雅的天鵝般被困在這個位於地下室的家裡,在棄家和留守之間,母親幾經掙扎,一次,她放棄出走後對年幼的兒子說:「也許你能告訴我,究竟因為什麼讓我如此愛你,勝過任何事情,我愛你的天真勝過任何事情,我生命中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天真,就算你長大成人,飽經滄桑,這份天真也不會離開你,永遠不會。」
隱隱地感到不幸會降臨的奧茲說:「我的內心突然充滿了恐懼,似乎從遙遠的地平線慢慢飄來清晰又不可知的災難。」大約對母親最終的極端行為,奧茲是最為理解的一個,他說:「她學生時代的夢想被侵犯踐踏,甚至變成了對她本身的嘲弄。」母親死後,年輕的奧茲成為了一個農民,試圖以體力的消耗來減少內心的感悟,然而母親的死大約是他這輩子永遠都無法彌合的痛,所以他說:「就算我的皮膚曬成小麥色,我的內心依舊蒼白,我保留了我內心的蒼白。」
「這些回憶我是願意忘卻的;不過,在忘卻之前,我又極願意再溫習一遍。(語自矛盾)」似乎,奧茲在能寫出母親的故事之前,都不曾釋懷過……
(雜誌約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