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鐵英雄 Hacksaw Ridge

血战钢锯岭/钢锯岭/钢铁英雄(台)

8.1 / 593,290人    139分鐘

導演: 梅爾吉勃遜
編劇: 安德魯奈特 羅伯特申坎
演員: 泰瑞莎帕瑪 安德魯加菲 山姆沃辛頓 路克布萊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非常不小心

2016-12-12 04:56:07

不死即正義


中國人總是把「西方社會」(原諒我也使用這個泛指意義上的詞彙)想得很簡單,一定意義上,是我們更願意相信我們「國情複雜」,我們的困難比你們多,我們的崛起比你們更有價值。實際上,作為一個價值觀的基礎選擇,任何一個包含了宗教、民族和政黨的社會共同體,都不會比另外一個同等的社會共同體來得簡單。我認為,在宗教、民族、國家方面,西方社會面臨的壓力甚至比中國更大。這些壓力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於個體來說,梅爾•吉布森,他現在的身份是電影新作《血戰鋼鋸嶺》的導演,他的體會可能更為深刻。

十年前,作為39歲就通過《勇敢的心》摘得奧斯卡影片和最佳導演的梅爾•吉布森,在他聲譽日隆的人生道路上,終於知道什麼叫社會複雜,什麼叫戛然而止,他因酒駕被捕,並在現場大罵猶太人,之後被媒體認定為是種族主義者,廣泛傳播。從2006年起,雖然沒有看到來自任何一方明確的「封殺令」,但梅爾•吉布森自2006年後再也沒有機會執導電影,主演的影片也多為中小製作或獨立製作。

 

財務損失或可不在意,但社會並沒有停止對他加碼玻璃頂,他的私德被廣泛地挖掘出來,酒駕、藥駕、褻瀆宗教、家暴、緋聞、離婚,就像超長電視劇一樣在他身上一季季地通過媒體渲染和放大出來。最後,與他長年合作的「老東家」威廉莫利斯經紀公司宣佈和他終止關係。

他的事業被社會的某種「正確」拋到最低谷,曾經,他是好萊塢最成功的演員+導演雙料成功者,身價高達2500萬美元,這方面能與之比肩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喬治•克魯尼、伍迪•艾倫也未必能比他更受歡迎。

了解一位導演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創作的作品,這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思路,但這個思路,卻也正是梅爾•吉布森的新作《血戰鋼鋸嶺》最基本的創作思路,這部電影花了超過一半的時間來描述美國一位二戰勳章獲得者,美軍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人生成長軌跡,有評論說,這部份拖沓、不能免俗、老套的情愛,令人昏昏欲睡。

對的,大部份人的人生都是悲催的拖沓、庸俗,懦弱,甚至只能往套路的情愛中尋找勇氣和安慰。如果沒有戰爭,這位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人生可能還沒有導演梅爾•吉布森的苦逼人生來得更精彩。

但是戰爭來了。

戰爭是什麼?迄今為止,我在《血戰鋼鋸嶺》豆瓣短評中看到最為妥切的評論是:「我在鋼鋸嶺上看到死神揮舞著大鐮刀,成片,成片地收割。」

鋼鋸嶺之戰,是二戰美日沖繩島戰役的一個部份,而整個沖繩島戰役,是美日兩軍在二戰太平洋戰場作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雙方損失最重也是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至今留在統計表中,是一串串冰冷的數據,日軍總共死亡6萬6千餘人,島上居民死亡約14萬人,而美軍則付出了傷亡7萬餘人,其中1.2萬人的死亡或失蹤的代價。這是二戰中第二最血腥的戰役,戰役以日軍失敗告終,但鑒於在戰役中所付出的慘重傷亡,美軍戰後並沒有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

在戰爭史上,沖繩島上的日軍利用坑道戰和反斜面陣地,抵消美軍火力優勢,以近戰火力和小分隊夜間出擊,頑強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的戰術,仍然被認為是當時在那種情況下正確的戰術。沖繩戰役和之前進行的硫磺島戰役,使美軍明白,如果要在日本本土實施登陸,將會面對更瘋狂的抵抗和更大傷亡,這為美國最終決定對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彈攻擊的決策,奠定了戰略基礎。

所以,我們今天要看這麼一部反映這個戰爭的電影,價值觀就變得很重要,摘錄一個豆瓣短評,這也是我個人想要說的:

 

實際上,梅爾•吉布森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他的戰爭價值觀,由於電影主角特殊的人生經歷,這個電影還涉及了宗教觀、更由於我及更多的中國觀眾、美國觀眾、日本觀眾,也是曾經二戰參與國,這裡面有相當複雜的國與國之間微妙的互相敵視,這些挑戰,和梅爾•吉布森曾經面臨社會敵視,那麼相似,卻又難以言表。

而對於梅爾•吉布森個人來說,《血戰鋼鋸嶺》則是他慘澹十年以來首執導筒,世界變化太大,他該如何選擇?

自從2005年卡梅隆首映3D電影《深海異形》以來,不管是以3D攝影機拍攝,還是2D轉制,選擇3D技術已經成為電影製作的趨勢:

 

3D電影初興,梅爾•吉布森便失去導筒,十年之後,3D電影橫掃票房,作為梅爾•吉布森,如果還保持對成功的渴望,這個選擇不可謂不艱難,何況槍林彈雨的戰爭題材,3D製作可算天然加持。然而實際上,《血戰鋼鋸嶺》並不是一部3D製作的電影,非但如此,自《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戰爭片的拍攝手法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運動攝影、主觀視角,動輒航拍已經成為標配,而這些,梅爾•吉布森統統不用,有評論說,《血戰鋼鋸嶺》其實還是採取了非常老式的戰爭片的拍法,固定攝影機、固定鏡頭、客觀視角。

這都是十幾年前老觀念,老技術,這一個選擇,或可看成梅爾•吉布森藝高人膽大,用手藝人的傳統方式與時代進步對賭,但從另外一個側面,我們知道,《血戰鋼鋸嶺》大概4000~5000萬美元的投資,對表現戰爭場面的電影而言,只能說預算很有限,而且片頭上看,依然沒有任何一家(所謂猶太人資本把持的)好萊塢大廠的身影。梅爾•吉布森的玻璃頂依然看不見地存在。

艱難的預算,導致艱難的選擇,即使這樣,《血戰鋼鋸嶺》還大量放棄了基於綠幕的CGI技術與後期CG技術,在今天的電影拍攝中,表現大規模人海戰爭場景的時候,這幾乎是標配,而梅爾•吉布森只能在成本低廉的澳洲外景地,通過人工製作等比模型,然後炸掉來實現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戰爭環境,影片拍攝後期,我看到有外網評論,梅爾•吉布森幾乎把外景地都炸平了。

3D技術、運動攝影、主觀視角,航拍與CG技術,都是能讓你作為觀眾更快、更主觀地從視覺代入到電影當中,沒有這些,《血戰鋼鋸嶺》做到了什麼?
 
 


坦白說,這是我看到自《拯救大兵瑞恩》以來,對戰爭場面最投入的一次,應該說,是完全的浸入式體驗。所有想像中對戰爭的感受,恐怖、害怕、噁心、悲傷接踵而來,輪番衝擊,看豆瓣影評,相信和我有一樣一樣體會的人不少,是否真實,誰能說的清?除非你真正地上過戰場,但從觀影體驗上看,我認為這已經是毫無疑義地成功地表現了戰爭。

梅爾•吉布森怎麼做到的?

回翻梅爾•吉布森的人生經歷,我幫他找到一個方法,那只能是:去你媽的政治正確和正義。暌違十年,我並不是讓你們看到一個求生艱難的我,我要讓你們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你們自己,不需要任何技巧,只有一個方式:極端的大尺度。只有更大尺度地表達這個世界本來的血腥,你們才知道你們才是這個世界血腥的真正創作者。而這世界,從來都沒有正確過。

是的,這部電影並不像《細細的紅線》那種戰爭片,樹立了一個敵我分明的戰爭觀,這個電影沒有正義,也沒有家國情懷,英雄不像英雄,狗熊也不像狗熊,所有的鋪墊,都是指向死和不死,或者說,不死即正義。

本質上,戰爭的勝利,都是信仰的勝利,贏家有贏家的信仰,輸家未必沒有。作為主角的宗教背景,表面上看——不殺戮與吃素——有好的一方面,但最終建立功勳的,仍然是信仰。但作為表達技巧,梅爾•吉布森把信仰放到一個不那麼喧賓奪主的位置,更多地強調了戴斯蒙德•道斯堅持自我的那一面。

這個堅持,不如看成是梅爾•吉布森個人的堅持。十年磨礪,老兵歸隊,如果說拯救票房就是對一個導演最好的讚譽,那麼,好萊塢的算計,他們將十倍還給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