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

晚期四重奏/浓情四重奏(台)/黄昏四重奏(港)

7.1 / 12,589人    105分鐘

導演: 亞隆齊柏曼
編劇: 塞思格羅斯曼
演員: 克里斯多佛華肯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伊莫珍波茨 凱薩琳凱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o6z

2016-12-14 04:04:15

131


2013年我寫了一個評價,今天又有感而發再寫一個。
我想很多人不知道131究竟代表什麼,因為大家很多時候雖然覺得這些音樂很美,但是沒有美到要去找了聽一下的地步。就更不要提,不僅僅是聽這一步,而是把作曲家的作品比較完整的聽一次,然後在尋找各種關於此作品的評論,再自己回想一下。這樣做太費勁了,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幹。
其實關於貝多芬晚期作品,應該算不是被很多人理解,而且可以算一直不被大多數聽眾歡迎,以致於比較少被演奏。而相對應其他的幾首,131算比較能被接受的。不過我覺得131也有一個不足,顯得比較瑣碎而零散,或者說比較得不夠完整的團結為一體。當然我這個說法,是說作品本身,而跟電影無關。我想唯一相關的可能就是因為瑣碎,所以才容易被分割,才容易做成一塊一塊放在電影中。
問題在於電影為什麼會選擇這個作品,是不是有更深的寓意?好在現在關於貝多芬晚期作品的網上言論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我只能說以我個人的淺見,我任務這個電影選擇這個作品為核心暴露出他們對音樂特別是貝多芬音樂了解的不足,或者更加準確的說他們應該更多的去了解一下貝多芬。他們只能說對這個作品有所了解,而急於去說自己想說的事情,從而忽略了很多東西。
就如同我很反對用例子,更加反對用比喻,去解釋一個概念。
問題在於貝多芬應該應用了很奇妙的技巧,在展現各個不同的主題的交織,在不確定中不穩定中透露出確定和穩定。這不是一種平常的穩定,而是一種在不穩定中瞬間的穩定,在不和諧的動態中一個瞬間的和諧。而當每個樂章結束的時候都有明確的結束音,這只是告訴你這個瞬間過去了,雖然會有下一個瞬間,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過程。
雖然在作品中主角來回切換,但是歸根結底高音還是小提琴的。主題可以沒有唯一,但是主題就是主題,否則就只能算一些細碎的線索。
據說晚年的貝多芬,也就是寫這個作品的時候的貝多芬,已經過渡到一個新的階段,已經從扼住命運的喉嚨過渡到天人合一的與神同在的貝多芬,但是作品其實更難理解。到不是說貝多芬這個時候的作品更加複雜,內容更加風格豐富,而是說他做了更多的思考,應用的更加有突破性的結構方法。已經突破了經過鬥爭達到和諧的這個循環。
而這些都是這部電影沒有表達出的。看了這部電影,我有一種小孩子跟老頭子上人生課的感覺。或者說他們還想給別人支出一條道路,而不是尊重別人可以夠自由的去選擇各自的道路。他們更願意去搞所謂的懲惡揚善,而不是去發掘人生選擇的無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