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地瓜

2016-12-17 16:32:04

《幽冥》:一種老式科幻片流派的回歸與推陳出新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Netflix自從2015年開始拍電影以來,一直嘗試各種類型各種題材的電影。2016年12月9日,它上線了自己的第一部戰爭科幻電影:《幽冥》(Spectral)。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舉動,因為現在的科幻片真的不是誰都能拍的。歸根到底,科幻總要展現一些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景像,這就要花錢,有了錢,才能拍出《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這樣的作品;如果沒錢,那一定要有一個好點子,用思想上的快感取代視聽上的快感,比如《機械姬》、《龍蝦》這樣的作品。
對於初涉科幻圈的Netflix來說,這兩種高度它都很難達到,所以它基本都在撿別人用剩下的拍。
它的第一部科幻片《超時空傳輸》(ARQ)就是走的小成本路子,這是一個關於時間循環的故事,基本是一個科幻圈用濫了的梗,但是拍得很規整。
戰爭科幻絕對屬於高成本路子,很難拍。於是這次Netflix又從老式科幻片流派中取經:美國大兵打怪。這個流派在上世紀8、9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非常流行,但大多數都淪為了爛片。本片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沒有把打怪變成一出鬧劇;同時,影片又賦予這些怪物以現實的土壤,具有了一定的現實意義。這就使得這部影片既有懷舊的味道,又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說說這部電影本身。它目前在豆瓣電影上有7.1分,這在戰爭科幻中相當不易。
首先,電影的名字頗為耐人尋味:「幽冥」,原文Spectral,它包含兩種意思:一個是物理學意義上的,意味「光譜的」;還有一個意思就比較直接,「幽靈的」。有趣的是這個詞既包含了科學的、理性的一面,又包含了精神的、感性的一面。而看過電影后就會發現,電影以它為片名,是一語雙關。
電影的故事背景頗具現實意義:東歐小國摩爾多瓦連年內戰,政府軍與叛軍戰亂不休,人民流離失所。

當然從電影中可以看出,政府軍和叛軍背後分別是美國和俄羅斯政府。美國直接派出部隊,赴摩爾多瓦參戰。
隨著戰事升級,戰場上謠言四起:一種無形的幽靈正遊蕩在城內的大街小巷,取人性命。起初並無人相信這種無稽之談,然而即便是戰事越來越慘烈,人們仍然能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人——無論是政府軍、叛軍、美軍還是平民——都離奇喪命。
美軍新配發的戰術目鏡,捕捉到了戰場上幽靈一樣的人影,但無人知道那是什麼。

於是目鏡的發明者、我們的男主角馬克·克萊恩(詹姆斯·戴爾 飾)被從美國本土叫到摩爾多瓦,與中情局女特工弗蘭·麥迪遜(艾蜜莉·莫迪默 飾)、三角洲部隊一起試圖搞清狀況。
這裡要說一下演員陣容。網路電影,沒什麼大牌,但基本都是各大電影電視劇裡的黃金配角和大熟臉。例如男主角詹姆斯·戴爾此前就出演過HBO美劇《太平洋戰爭》的三名主角之一,以及漫威影業《鋼鐵人3》中反派的邪魅小跟班。

這個男主很討喜,屬於高智商冷幽默。他為國防部開發軍用裝備,但非常厭惡進攻性武器。影片開頭他發明了一種蒸發敵入水源的裝置,一群國防部官員過來參觀,希望他能在活體身上試試,當即遭到他反唇相譏:

女主角艾蜜莉·莫迪默則出演過《新聞編輯室》中的麥肯齊·麥克海爾。

影片接下來的故事既有很多動作場面,也籠罩在驚悚而詭異的氛圍中。因為這個團隊不但要面對戰亂叢生的摩爾多瓦街頭,還要追查險惡的超自然力量。
故事總體的架構,是遵循了過去的美國大兵打怪流程的,有的人會覺得比較套路,但這個流派的愛好者會覺得很爽,因為本片算是在這個流派中做的出類拔萃的了。
故事前半部份是驚悚片,陰森的東歐建築加深了恐懼感。

雖說是網路電影,但投資絕對是夠,這是Netflix的一貫尿性。電影有很多摩爾多瓦城市街頭的全景、俯拍,不像有些小片子搞一些室內場景對付一下。而且電腦製作的戰亂中的城市頗具東歐風情,很嚇人也很有味道。
後半部份真相漸漸大白時故事就變成了科幻片,這個時候整部片跟《異形2》、《星河戰隊》、《毀滅戰士》這類片的風格就比較像了:身著重甲,手持逆天武器,身邊機甲助攻,向潮水般的敵人進攻。

當然我覺得最像的還是《太空戰士:靈魂深處》,感覺直接就是受到了它的啟發,尤其是片名和敵人的樣子是如此相似。
《太空戰士:靈魂深處》
《幽冥》
我覺得主創一定是《太空戰士》愛好者。
《幽冥》不但和《太空戰士》樣子像,而且它也像《太空戰士》一樣試圖在緊張刺激的故事中再做一些思考。這就是它比單純的美國大兵打怪要推陳出新的地方了。
我們前面說過,「Spectral」有兩種意思,「光譜的」和「幽靈的」。前一種意思指的是男主角馬克發現,片中敵人是人類肉眼不可見的,但卻可以在其他的光譜中看到;後一種意思是迷信的當地人對這些東西的稱呼。他們認為戰爭的恐怖喚起了超自然的力量,喚起了死者的靈魂,迷失的靈魂,它們被困在生與死之間,無法安息,於是只能為禍人間。

對當地人的解釋,中情局特工弗蘭不以為然,馬克也認為不夠科學。馬克和當地人對「幽冥」現象的解釋角度,一個理性一個感性,互相衝突,又互相呼應。
電影的這個處理,是動了點腦筋的。往淺了說,是在打怪之餘順便反思了一下戰爭;往深了說,是用了一種超現實的表現手法來表現戰爭。
這種手法在其他電影中也有很多運用,比如2010年卡普空自己出的動畫電影《惡靈古堡:懲罰》,也發生在虛構的動盪的東歐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雖然它只是根據遊戲創作的打怪動作片,但通過人與怪物的對比,同樣表達了「戰爭中只有人是最可怕的怪物」的主題。

2016年一部發生在兩伊戰爭背景下的恐怖片《陰影之下》,也借鬼怪喻時局,反映出可怕的不是鬼怪,而是時局與戰爭對靈魂的壓迫。

《幽冥》還有這一系列電影,都通過將戰爭的恐懼具象化,讓角色和觀眾都能感知得到,所謂國之將亡,必生妖孽;心裡有鬼,才處處見鬼。
電影結尾,男主角馬克發現了「幽冥」產生的原因,同時也見識到了生不如死的被試驗者。影片又借馬克之口從現實的、「科學的」角度再次重複了當地人對「幽冥」的認識。

不知為何,當地人的迷信想法,竟與現實驚人地相似。隱喻與現實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如此有頭有尾、有始有終的打怪片,已經不多見了。
當然,《幽冥》並非沒有毛病。電影對「幽冥」給出了一個很科幻的解釋,可惜不太科學;男主角馬克,雖然在開篇有鋪墊他廢物利用能力和動手能力很強,但後面一夜之間給一整支軍隊造出武器裝備業太逆天;情節上有一些小bug,為了不劇透也不在這裡再細說。
另外,影片比較含蓄地暗示了,這個爛攤子是老毛子的黑科技搞出來的。
但不管怎麼說,《幽冥》這個打怪片拍得有模有樣,完成度高,還有自己的思考和新意。這個類型片的愛好者,千萬不能錯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