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長城 The Great Wall

长城/万里长城

5.9 / 146,041人    104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麥克斯布魯克斯 Carlo Bernard Doug Miro
演員: 佩特羅帕斯卡 麥特戴蒙 威廉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非常不小心

2016-12-18 03:56:04

比心,這次我站饕餮這邊


影片開頭,是戈壁龍城,馬特達蒙在沙海中被契丹追殺,這一幕,符合了我對西域的認識和想像,一下子讓我覺得,電影應該還是好看的。接下來的張掖七彩山,轉一轉就到長城了。也講得通,相隔不遠就有漢長城,也有明長城,先不說長城應該什麼樣,這個地理設定我是認同的。就是說,架空也要有邏輯,這個地方,是河西走廊,歷來就是漢人帝國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掠奪的咽喉之處。同時,這個地方,也是絲綢之路之一段,是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這個地方出現來自歐洲的人,不奇怪,會講英語也不奇怪(當然電影沒必要呈現一千年前的歐洲口音)。 這個世界觀的基礎設定,比《封神傳奇》之類的電影高到不知哪裡去了。然而,接下來的畫風就急轉而下了,什麼大型團體操、雙截棍擊鼓之類的,催嘔之處,數不勝數,我就不一一倒胃口複述了。 說一下「五軍」這個設定,前面出現契丹,後有首都汴梁,說明這個電影故事是架空在宋史上的,按照電影中的展示,這支守軍裝備精良,美輪美奐,實際上真要是宋史的話,這地兒應該還是契丹人的,宋軍沒那麼牛逼能跑這來駐軍。又按電影的說法,此地距離汴梁200里,那連西安都到不了,這一說又把大宋的疆域給瞧扁了。 吶,誰有能力整這麼一支軍隊呢?那肯定還得是大唐,不要說河西走廊區區張掖,唐朝疆域越過帕米爾高原都不算個事。而且,即使在安史之亂前夕,每年唐朝政府在西域軍費都能長期維持在中央財政的20%以上,而且大部份都是用絲綢支付,這也是所謂「絲綢之路」爆得大名的主要原因,從西域到歐洲,絲綢作為等價交換貨幣,比什麼金銀貨幣都有用。唐軍要整電影裡面的那些奇技淫巧,財務上完全沒問題,只要他們願意。 當然,作為架空歷史的故事,沒必要這麼細摳,但作為「拯救人類」的故事設定,電影裡五禽五色的五軍這個設定的格局就小很多了,往一個大處講,人類共同的敵人,得人類共同去戰勝對不對?誰能凝聚人類共識,誰就是人類霸主——不好意思,我把「一帶一路」的精神赤裸裸講出來了。實際歷史上,對西域控制能力最強的漢唐,在很多情況都是以合縱連橫的「西域聯軍」的模式去征服和管理的,往往聯軍聯到最後,聯軍中的某一國明里暗裡說不定就歸屬成中原的一州一府了。 所以,你搞什麼五禽五色的五軍?那不如搞五國聯軍。什麼回鶻契丹、粟特吐蕃、女真蒙古,藉此一役,歸心中華,多好。所以說,很多人說這個電影不行,也說不清楚哪裡不行,說到底,這個不行就是格局不大,那還是導演他個人的問題,歷史底蘊不夠,個人文化修養薄弱,政治敏感性也抓不到點子上。 來看看一個對比,左邊是敦煌壁畫,右邊是美國電影《神戰:權力之眼》的劇照。

同樣的架空歷史,但作為美國電影,基本上是毫無底線地美化了埃及,當然,埃及文明作為「西方文明」的共主之一,這種赤裸裸的美化也在情理之中,但電影畫面呈現了開放、包容,美好、樂觀的西方世界,簡直把敦煌壁畫活化了起來,讓人看得心潮澎拜。這種場面,中國曆史裡面本來就有,為什麼不能表達出來呢?

啊~~~《神戰:權力之眼》裡的怪獸也是相當震撼的。 再來說說《長城》這部電影的主角,抱歉,我看來不是景小姐,也不是馬特達蒙,我覺得,饕餮,這個想法相當好,讓它來作為主角,是當之無愧的。 一個文明的影響力,不在於你有多少秘而不宣的寶貝,或者有多少偉大帝王,世界上哪一個燦爛的文明沒有這些?講到底,我覺得誰擁有一個或者幾個原生的大怪物才是王道。

以上是全球一些神話系統裡的大惡霸,嗯,你要說日本搞出的那個哥斯拉,我看也行。 中國的神話系統繁雜,長期霸佔排行榜的的大怪物大抵還都是西遊記裡的牛魔王,白骨精什麼的,《山海經》和《封神榜》雖然也有很多惡霸,但話講回頭,並不是一般人能熟知,這次張導找到這個饕餮,我想了蠻久,還真沒辦法找出第二個和它一較高下的魔王出來。這個看似隨意的設定,反倒有一個特別清晰的世界觀。 首先,饕餮是什麼鬼?一般人而言,搶答這個問題,都能答出一個龍生九子排行第五,這也算蠻厲害了。說明饕餮無論是在本土神話系統,還是在民間的口頭流播中,基本上還是混得很面熟的,講起來也是歷代皇家系統欽定,比牛魔王什麼來得要正溯。實際在學術上,饕餮可不是龍生出來的,正經中國考古學裡面,太陽紋(火紋)、龍紋、鳥紋、饕餮紋,這幾個具象紋樣差不多就是中國神話最初的起源神。 篇幅有限,其他我就不說了,單說電影裡面的這個饕餮,如果說由來,其實還是百獸雜糅而成,基本上還是對自然物象和自然力量的神格化,按典籍來看,圖像化的饕餮從夏鑄九鼎開始就已經成型了,當然,目前沒有出土實物可看。但中華文明,從夏開始就保持頑強的繼承性,從考古統計上來看,饕餮紋是夏之後商周時期青銅器紋樣中數量最多、延續時間最長、地位最為突出的一個裝飾母題,可見饕餮的地位。

問題來了,饕餮是什麼時候變壞的呢? 關鍵的時間點在於武王伐紂。其實就是商周兩個朝代的交替,這可不是請客吃飯換來的,從商湯以十一戰武力滅夏,打破禪讓制以來,從此中國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商周也不例外,你之鳴條我之牧野,中國的神話系統,多奠定於商周牧野之戰,今天我們看到的封神榜、山海經,雖成書於之後的春秋戰國,但基本基於武王伐紂的事來撰寫。 而饕餮,本是殷商繼承於夏的神明,但大約從西周中期開始,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數量便急劇減少, 其主體地位被各種型式的窮曲紋取代。直至東周《呂氏春秋》云:「周鼎鑄饕餮,有首無身, 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以言報更也。」這是中國典籍上第一次出現饕餮這個詞。同時也可知道,饕餮此時已經徹底黑化。此後各類典籍中「三惡」「四凶」之名層出不窮。饕餮進入神話系統後,其形象便越來越脫離青銅器上的紋樣,例如《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這也是電影裡饕餮造型的依據。 說白了,貪財為饕,貪食為餮,饕餮的黑化過程,其實就是對前朝舊帝的污名化,無外將殷商青銅鼎紋上的獸面紋指向所謂「荒淫貪婪」的紂王而已。當然,歷史就這樣了,仗要打,宣傳工作也要做,不然怎麼會有八百年江山。 話說回頭,饕餮這個大怪物,那還真的就是根正苗紅的土生神獸,真正的神獸,不是什麼個別人創造出來的,也不是借過來的,更不是忽然就崩出來的,而是經過這個地方民族的漫長日常生活逐漸演化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一旦形成,不易更改,即使是混世大魔王,那也是無可取代的。 所以,中國人要講打怪獸,饕餮沒有理由不站出來吼一聲:有本事你打我呀。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電影還真的是挖到一個寶,實際上,怪獸電影,也算一個成功的類型片,而且往往能一戰成名,前有《金剛》後有《哥斯拉》,新崛起《環太平洋》,更不用說《異形》這種格調高雅得一逼的牛片了。所以,饕餮出山,這麼大一件事,竟然讓位於不知所謂的長城,這電影有長城什麼事嗎?饕餮哪不能打?絲綢之路打一打,汴梁打一打,劇情很豐富了。你扯個長城,最後沒講清楚長城有什麼用,被饕餮掏了個洞都不知道,這特麼是五軍?這是文工團吧。 好東西都讓你敗光了。 這是有原因的。看完電影回來,我翻了翻豆瓣評論,一個占很大負面評論的聲音就是,這個電影看完對劇中人物完全沒印象,很多人把這個怨恨歸到景小姐那裡,她臉太多了,哪哪哪都是,各種特寫,又算不上想看很多次的那種。其實這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導演本人一貫以來的毛病:對人不重視。 我的意思是,我不是說景小姐不是人。我是說,導演眼裡從來都沒有人,在座的各位,都是道具,包括景小姐。你們做道具,都是服務一個大而無當的所謂「國家」。這個國家沒有細節,人只是批量的螺絲釘,所以需要用顏色來區分,連怪獸也是批量的。吶,說好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呢? 我前面說過,怪獸也是自發形成的價值觀構成的,不管是基幹什麼愛恨情仇。那麼,何況人。我們看一個電影,演得不好時會說,這個電影臉譜化嚴重,角色單薄。看到女主演表情呆板,走位僵硬,我們會說,啊,來看這個花瓶。這已經是給一部電影定下了爛片的定義了。現在看這個電影,我都不敢說臉譜化嚴重,連臉譜化都談不上,花瓶也談不上,如果有人問我,電影怎麼樣?我只能反問,你覺得哪個螺絲釘演得比較好?或者,什麼顏色的螺絲釘演得比較好? 人去哪了?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IMAX大螢幕裡看出來,人都被饕餮吃掉了,這個饕餮已經幻化成一個叫「國家」的東西,蹲在導演想像中的長城上,把人和歷史、日常生活都了吃進去。這個饕餮演得如此活靈活現,所以今次我就站在饕餮這一邊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