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這樣

2016-12-18 04:43:58

兩個女人的生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將來的事》是一部關於中年女人細碎生活的電影。沒有起伏的故事和緊張的衝突,整部影片克制、真實、傷感而莊重,哲學教師Nathalie步入中年,母親離世、丈夫出軌、兒女外出在緩慢優雅的鏡頭語言逐漸向觀眾展開。 面對孤獨——Nathalie與母親 Nathalie的母親偏執,歇斯底里,脆弱依賴又控制欲強。她一生都纏繞在被遺棄感中,對愛與關懷的極度飢渴卻最終無法擺脫孤獨。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母親讓Nathalie上了大學並通過了教師考試,成為了一位哲學老師。Nathalie在面對生命孤獨這個命題上和母親選擇了完全相反的回應方式。 孤獨是這部克制影片刺眼的主題。Nathalie的丈夫Heinz也是一名教師,和Nathalie一樣有著豐富的知識分子生活,有著相似的閱讀習慣,相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組合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得和諧。在一起生活25年後,丈夫突然承認出軌並選擇離開,Nathalie原本的生活徹底改變。影片用了相當的篇幅描寫他們的分離,而Nathalie也非常冷靜克制地接受了這莫大的悲涼。Je pensais que tu m'aimerais pour toujours. (我以為你會一直愛我。) 而對於病態依賴的母親,Nathalie則是一直像孩子般寵溺照料,即便如此,對於母親的依賴Nathalie如何也滿足不了,母親只能在養老院鬱郁生活,最終突然離去。Nathalie的得意門生Fabien也是她生活的重要一部份。可以說,在Nathalie的引導下,Fabien確立了自己的哲學生涯,並和Nathalie一起出版了文集。按理兩個人在精神層面應該是可以達到某種契合和連結的,然而Fabien和Nathalie卻在基本問題上持有了不同態度,兩人第一次在農場的衝突也註定了他們在精神層面無法連結。Nathalie的孩子顯然沒有延續父母的知性生活,在精神層面本就存在間隔,加之成年獨立離家,Nathalie 便一人住在ex丈夫拿走一半書籍的房子裡,繼續自己的生活。(哦 連萌值擔當潘朵拉都送人了) 面對孤獨,Nathalie獨立莊重,豐富的精神生活給予她平靜和安樂。在這種孤獨、悲涼的背景與女主人公理性、獨立的對立下,搭建了一部優雅莊重的法國女性史詩。所以這部並不浪漫的影片顯得非常迷人。「J'ai une vie intellectuelle remplie qui suffit de me rendre heureuse." (我的知性生活足以給我幸福) 理智與激情——Nathalie和前學生Fabien。 儘管影片片尾聖誕家庭的聚餐和於佩爾溫柔的《A la claire fontaine》給我們展示的是克制祥和的生活畫面。可是Nathalie的生活總感覺缺少了什麼。這就是影片的另一個主題。慾望和激情的缺失。Nathalie和丈夫的描寫無性無愛。Nathalie在觀影遇到求愛男子的冰冷反應更是性慾空白的刺眼體現。 影片另一條主線就是Nathalie克制的中產知識分子生活與Fabien反叛革命性的知性生活的對比。Nathalie已經過了反叛、革命的年紀(她也經歷過68曾經還是共產主義者),而如今她所做的也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且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她的生活規矩、中產、克制。 對於年輕的Fabien,豐富的思想世界必導致對中產生活方式的背棄,革命性應該在思想和生活得到統一。他選擇遠離城市的農村生活,放棄對物質的依賴與追求,全心投入哲學和寫作事業,這是他追求精神獨立的激進做法。 某種程度上,Fabien 是年輕時Nathalie的影射。歲月饋贈的這份平靜克制,是智慧還是蒼涼? End- 生活的本質是孤獨的,要接受面對,並且獨立,莊重地過好人生。也許靈魂註定是無法相通的。 理性是無法抵達幸福的。理性註定有其侷限。非理性才是人間正道啊。 其他- 哲學在影片佔據了比較重要的位置,三個主人公都是「哲學家」。但影片並無討論宏大哲學命題的野心。Nathalie的知性生活是她整個生活的支撐,對於哲學的敘述也主要是鋪展開Nathalie日常的中產階級知識生活。但這並不減損影片的魅力。一個再小的命題,能把它描寫得很好,本身就是敘事最大的成功。 於佩爾阿姨簡直不能更美,年輕的時候還不覺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