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導火新聞線 The Menu

导火新闻线/TheMenu

6.2 / 132人    90分鐘

導演: 方俊華
編劇: 潘漫紅
演員: 吳孟達 周家怡 楊淇 何佩瑜 姜文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熊小月

2016-12-18 07:51:48

Stay hungry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很多人拿這部片子跟韓國的《恐怖直播》甚至《熔爐》去比較,但我覺得不是。作為一個新聞系科班畢業的人,我對新聞的理解是有自己的偏執的,也是因為保留著信仰,所以選擇遠離,不抱希望就不會失望,也不會感受到信仰崩塌的絕望。
   
       一、欲說無門的劇情每天都在上演
       影片裡的故事很簡單,除了綁架戲碼以外,達叔在立法會門口靜坐的場面,每一天都在我們每個城市的政府門口和各種上坊地點不斷重複上演。但是如果你偶爾去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根本沒有記者去想了解他們的故事,去報導他們的故事。翻開報紙,你甚至會找到那個小區的下水道堵了相關部門去解決,也不會發現這些上坊的故事。
       為什麼?答案太多了。但不是他們的故事沒有新聞點不能上熱門,而是實在是太多了,麻木了。沒有結果的事情,時間久了就不會就那麼高的關注度。就像現在的霧霾,柴靜的《穹頂之下》出來的時候,大街小巷都在談都在議論,然而現在呢,霧霾儼然成了我們曬部落格曬朋友圈的一種調侃,因為遲遲不能推進遲遲沒有結果,人都是有耐受性的,時間長了選擇性注意消失了,久而久之心裡就變成「反正也是沒有用的,何必費那個勁,買個空氣淨化器算了·······」。這不是別人的事這事關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尚能如此,對於別人諸如像達叔這樣的渺小的陌生人,又怎麼會有關注度呢!

        二、記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
        影片中《囧報》與《快報》用數字(點擊率)對打,主編方凝為激勵大家對市場和新聞的關係說了一句話,她說:「市場越是相逼我們去接受他們的價值觀,我們就越應該將我們覺得是正確的那一套傳達給他們。」雖然得到了大家的認同,阿咩也說「我們應該學凱文·卡特,拍一張這樣的照片出來,改變世界。就是因為這張照片,才令西方國家知道蘇丹的饑荒嚴重到什麼程度,結果改變了他們的救援政策。如果我們現在可以做點什麼,讓香港人知道今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就可以反敗為勝。」是的,這話說出來很熱血很理想,但其實,新聞不是這樣的,記者不是這樣的。
        記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他應該考慮的不應該是迎合市場還是 傳達自己的意志去改變市場,更不是為了去反敗為勝。市場不應該成為我們賤賣自己的理由,也不是出賣公眾知情權的藉口。相同的,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意志,這是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但是我們不能利用記者的權利,將我們自以為是的主張,硬塞給我們的受眾。不是有人喊冤,我們就要理所應當的同情弱者,確定強者欺壓弱者這樣的主題,再讓事實遷就於觀點。
        是的,電影《熔爐》的上映催動韓國立法,但不能盲目的去跟《熔爐》比,熔爐的主人公不是新聞工作者,他們是切身受害者,他們為自己鳴鼓喊冤冤為自己去爭取權益,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作為一個記者,我們要做的是竭盡所能的限制我們參與政治的衝動,限制我們利用資源去操縱受眾的衝動,而不是放任。我們要做的重來就不是改變世界這種宏大的命題,我們必需要做的是一定要真實的呈現出來,哪怕血淋淋,哪怕不如人願,哪怕平淡的完全不會驚起一絲波瀾,但真實才是我們的生命,還好《囧報》呈現的事件是真實的。我不敢想像,如果這件事情真的不是那位高先生的錯,而所有人都被輿論誤導去天然的同情弱者,成千上萬的低頭族的關注,成千上萬人自發集會遊行給政府施壓,那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

       最後,引用方凝在結尾的一段話:「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很多人都覺得這句話是賈伯斯的名言,但其實它源自雜誌《Whole Eart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 在停刊號封底的一句話,根據他自己對這句話的闡釋: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學者的謙虛自覺、飢餓者的渴望求知去擁抱未來。記者確實是「飢餓的一群」,但我們不能像飢餓的老鷹般,不顧一切去啃食一個快將餓死的小孩。我們必須有謙虛的自覺,求知的渴慕去處理新聞,這樣才是一個記者,一個傳媒應有的態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後面我想還應該加一句就是: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