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雷霆救兵(港)/抢救雷恩大兵(台)

8.6 / 1,506,552人    169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Robert Rodat
演員: 湯姆漢克斯 湯姆賽斯摩 艾德華伯恩斯 巴瑞派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革離

2016-12-18 08:07:57

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最後一戰中的戰鬥指揮及相關細節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守橋之戰,約翰•米勒上尉以不超過二十五人(原有的十七八人加一個六人小隊)的兵力,成功阻止德軍一百餘名士兵和兩輛坦克的進攻長達四十至五十分鐘,為最後援軍的到來爭取了寶貴時間,可稱為一次經典的巷戰防禦戰例。
    先來看看雙方的重火力配屬。德軍進攻部隊擁有至少兩輛虎式重型坦克,兩輛配有火炮的半履帶裝甲車,一架20毫米的、可以平射的高射機炮,二至三具「鐵拳」火箭筒。美軍擁有兩挺M1919A4式重機槍,數個黏著炸彈,兩具彈藥有限的伯祖卡火箭筒,數發可手動擊發的60毫米迫擊炮彈,無任何裝甲火力支持,處於嚴重的下風。尤其是美製伯祖卡火箭筒根本不能擊穿虎式坦克的前裝甲,因此不具備實際的反坦克用途。
    米勒上尉首先用塑膠炸藥製成黏著炸彈解決了反坦克的問題。在不到二十五人的兵力中,以兩挺重機槍高低搭配作為二個固定式火力點,以五到六人為主要防禦火力,除了擔負反坦克任務的四、五人,還有幾個單人或兩人為一組的流動火力點。德軍士兵在進攻中遭到了不同類型的火力的層層阻擊,傷亡不能說不大。如果不是下士歐提姆在運送彈藥中出現問題,德軍的進攻還會承受更大阻力。
    反坦克的任務造成了美軍六、七人陣亡。德軍的20毫麥克射機炮另外也射殺了美軍五、六名士兵。在後退之前美軍損失約十五人。有五、六人在後退途中被殺死,其中包括手持M1卡賓槍的何中士。
    狙擊手傑克森在塔樓使用斯普林菲爾德M1903A4狙擊步槍射殺了大約十五名德軍士兵。德軍坦克為己方士兵提供了一定的炮火支援,並消滅了美軍的狙擊手和機槍手。使用湯姆森M1衝鋒鎗的米勒上尉和白朗寧M1918輕機槍手拉賓也分別打死了近十名德軍。如果不是德軍持續的增援,米勒上尉的部隊已造成德軍百分之八十的傷亡,有很大可能單獨完成守衛任務。
    德軍的進攻雖然也有些章法,但受到複雜地形的限制,還是有明顯的混亂。二戰德軍雖然擁有強大的對固定陣地的中央突破能力,但面對米勒上尉的固定和流動火力的巧妙配合,除了實行多點強攻,也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
    影片最後的守橋一戰至少說明了二個問題:一是步兵與坦克的協同在巷戰中實現起來的難度非常大。巷戰中地形狹窄,兩邊又是高樓掩體,一輛坦克癱瘓步兵就很難繼續突進,戰鬥中坦克的轉向和後退又受到己方步兵的阻礙,因此在激戰中經常出現坦克壓死壓傷己方士兵的現象。步兵與坦克本應在戰鬥中相互保護,卻在巷戰中不得不面對互相滯礙的難題。步坦協同的巨大困難也解釋了史達林格勒巷戰中善於裝甲突擊的德軍久戰不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狙擊手不應安排在塔樓等顯眼位置,也不應和重機槍一類火力放在一處,應該安插在一個有較大迴旋空間的隱蔽位置,如高樓的二、三樓或並不突出的廢墟,否則難免遭到敵方炮火的針對性打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