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沈默 Silence

沉默/ 沈默(台) / 沈黙

7.2 / 123,073人    161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傑考克斯 馬丁史柯西斯
原著: Shusaku Endo
演員: 連恩尼遜 安德魯加菲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麵條麵包麵餅

2016-12-23 21:35:02

斯科塞斯新片前瞻:遠藤周作《沉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發於深焦,有略微改動,可以作為觀影預備閱讀,觀後影評會在稍後奉上)

    近日,派拉蒙公司發佈了馬丁·斯科塞斯(馬丁 Scorsese)新作《沉默》(Silence)預告片,預計12月23日小規模上映,明年1月公映。影片改編自日本旅法作家遠藤周作(Shusaku Endo)同名作品,講述兩個年輕的葡萄牙耶穌會(Jesuits)傳教士為尋找傳聞中受刑棄教的老師費雷拉(Cristóvão Ferreira)潛入日本的故事。筆者手中的英文譯本有斯科塞斯撰寫的前言,其中他提到,在二十年間他反覆閱讀這本書。本文將從遠藤周作原文出發探討小說的形式與主題,並結合預告片放出的畫面來預想斯科塞斯改編的思路。

歷史背景
    小說設定為十七世紀日本,在德川幕府針對基督教的禁教令下,所有神職人員被驅逐出境,決定留守日本暗中傳教的神父則難逃抓捕、迫害,上千人殉教。在此之前,以西班牙、葡萄牙傳教士建立的天主教區在日本有較大規模的發展,但是自從信奉新教的荷蘭和英國抵達之後,各國為了確保貿易利益起了爭執,借用小說中井上(Inoue)築後守的話,「名叫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的女人,每天晚上都在日本這個男人耳邊說彼此的壞話!」1637年,對領主苛政不滿,在島原(Shimabara)爆發天主教徒起義,不幸被幕府軍鎮壓,自此日本也和葡萄牙全面斷絕通商與貿易,禁止葡萄牙船入境。
    同時,在日本傳教二十多年的耶穌會長老費雷拉突然消失,信件往來中斷,他已棄教的傳聞驚動了歐洲特別是羅馬教廷。在費雷拉生死不明的情況下,仍有傳教士繼續潛入日本(一方面為了洗刷費雷拉棄教的恥辱),但登陸不久便被捕;比方說,面臨殉教和棄教的選擇,義大利傳教士朱塞佩·齊亞拉(Giuseppe Chiara)選擇了後者,他也是原著中羅德里格斯(Sebastião Rodrigues)的原型。棄教後,費雷拉改名「沢野忠庵」,撰寫天文與醫學著作,並幫助幕府禁教,直到死前收回棄教的決定而殉教。即便如此,基督教沒有從日本消失,成千上萬的教徒暗中守護著他們的信仰,有的偽裝成佛教徒(如原田真人《投靠女與出走男》中的東慶寺),有的則藉助《沉默》中所描述的秘密組織。

形式與主題
    原著一共十章,前半段由羅德里格斯寄回歐洲的信件組成,換句話說,即是以他第一人稱講述經由澳門潛入日本,直至被捕的日常生活,以報告為主,對話也都由他轉述。被捕之後(即第五章開始),小說轉入第三人稱,但是視角仍然跟隨羅德里格斯。小說最重要的主題是標題本身,沉默。為什麼教徒因為自己的信仰經歷如此折磨和殘殺,而上帝仍然保持著沉默?上帝究竟存在嗎?如果不存在,他們的殉教都為了什麼?這些是羅德里格斯(和各地遭受迫害的教徒)不斷思索的問題。雖然小說沒有提供答案(當然,提出這些問題都比回答它們更重要),但棄教後的羅德里格斯在結尾的話耐人尋味:「即便是現在,我仍然是這片土地上最後的神父。上帝並非沉默著。縱使他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就訴說著他。」
    小說的另一個主題則是尊主聖范/效仿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預告片就以羅德里格斯引馬太福音中耶穌的話開頭,「你們到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Go ye into the whole world, and preach the gospel to every living creature)。就如耶穌會創始人聖依納爵·羅耀拉《神操》(St. Ignatius of Loyola’s Spiritual Exercises)中描述的那樣,小說中羅德里格斯有想像基督容貌的習慣,在預告片中也有這樣一個畫面:羅德里格斯在水中看到頭戴荊冠、即將受刑的基督。
    就像基督被猶大背叛,羅德里格斯被懦弱的教徒吉次郎(Kichijiro)出賣。當然,羅德里格斯也將面對使吉次郎不斷棄教的「踏繪(fumie)」儀式,即踐踏基督或是聖母聖像。小說中最有爭議的莫過於羅德里格斯決定踩踏聖像的理由:是基督讓他做的,「踏下去吧!踏下去吧!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你腳上的痛。踏下去吧!為了被人們踐踏我生到這世上,為了分擔你們的苦痛我背負了十架。」用費雷拉的話來思考,羅德里格斯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他的個人信仰,而是基督教本身——基督會在如此處境下為了解救因他受刑的教徒而棄教嗎?
    因此,遠藤周作的小說也是對於究竟什麼是(或是有沒有)「日本基督教」的探索。羅德里格斯只能旁觀他認識的教徒接連殉教,而他苟活著。井上在預告片中的一句質問至關重要,「你個人榮光的代價是他們的苦難(the price of your glory is their suffering)。」換句話說,一個傳教士的職責在哪兒?更重要的是,小說提出了一個在任何非基督教土壤(比如日本、中國、印度)都會產生的問題,如何理解傳教的目的與成果?費雷拉把日本形容為一個「沼澤」:「無論哪一種苗,只要種在那沼澤,根就開始腐爛,葉變黃而枯萎。我們在這沼澤地種植了天主教的樹苗。」日本教徒信仰的是天主教的神嗎?對於像羅德里格斯這樣的年輕傳教士,如此質疑自己的任務是悲觀的,但這卻是最需要直面的問題。

改編的一些猜想
    小說中,羅德里格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日語,這也是他融入當地教徒社區的證明,不過在預告片中,目前只出現了英語(也就是說影片應該會以英語和日語為主),而片中日本翻譯的選角,從渡邊謙換到淺野忠信,間接地說明斯科塞斯在製造戲劇衝突的同時,可能會犧牲語言的多樣性。同樣的,飾演井上的尾形一成(相信國內觀眾對他在楊德昌《一一》中飾演的大田記憶猶新)在預告片中也用英語斥責羅德里格斯。在原著中,當羅德里格斯最終見到費雷拉時,兩人通過母語葡萄牙語交流,討論後者棄教的理由及之後的狀況,斯科塞斯如何處理這個由語言驅使的一個小高潮會是看點之一。
另一改編的難題是如何把原著的敘事結構和風格轉為電影語言。原著中羅德里格斯在森林避難,抑或是被關押在監獄時,多次提及他能聽到的聲音(以反襯上帝的無言),比如大海的浪濤和酷暑的蟬鳴。預告片中兩個鏡頭給到了所謂「水磔」之刑,即把教徒綁在海中的木樁(十字架)上;漲潮時,受刑之人不斷收到海浪衝擊,最後疲憊而死——特別是第一個鏡頭,急促的絃樂停止,鏡頭切到海邊,只留下浪潮沖刷海岸單調的聲音,接著是一個遠景,從山洞中可以看到海中立著三個十字架。另外,羅德里格斯和同伴卡爾倍分開之後,幾乎獨自一人,所以遠藤周作花了大量筆墨描寫羅德里格斯的心理活動,比如對於猶大背叛和耶穌受難的反思。斯科塞斯能否把這些在小說中無比重要的思考搬上大螢幕將是衡量電影好壞的標準之一。
    即便在小說中最後三章才真正登場,連姆·尼森(Liam Neeson)所飾演的費雷拉應該會在片中佔據重要位置。費雷拉是羅德里格斯和卡爾倍日本之行的引線,而他棄教的前因後果不僅僅是個謎,也與羅德里格斯的經歷遙相呼應。羅德里格斯最後被關押在奉行所一個小屋中,摸到了刻在牆上的「Laudate Eum」(拉丁語「讚美他」),錯以為是前人留下的鼓勵,誰不知卻是棄教的費雷拉所刻下的。預告片中有多個費雷拉的畫面,其中一個是他跪倒在地,身後看似溫泉,應該是迫害基督徒(用滾燙的溫泉水澆身以迫棄教)之地雲仙地獄(溫泉);另一畫面是半身特寫,他刮掉了鬍子,身著黑色和服,按照原著,這是他棄教之後的裝束。如果嚴格依照小說的時間線,倒敘或者閃回會是一種加入費雷拉故事較為老套/保險的方式。不管怎麼樣,相信斯科塞斯和他的編劇傑伊·考克斯(Jay Cocks)在多年的籌備後,會帶個我們一個尊重原著但不乏新意的改編。

參考資料
威廉 Johnston trans., Silence, Picador, 2016
林水福譯,《沉默》,南海出版公司,2009
宋念申,「發現東亞(二一)·隱匿的基督徒」,澎湃新聞,2016/03/16

評論